進入21世紀后,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使新的經濟形態(tài)無不打上網絡的印記,并使互聯(lián)網成為全球經濟的神經中樞,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通信網絡和電視網絡已經融入互聯(lián)網絡,構成了影響力更加強大的信息網絡,而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網絡和有線數字電視網絡的成熟和發(fā)展,使得信息網絡有了前所未有的應用空間和發(fā)展前景,使得以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應用為前提形成的網絡經濟有了新的內容。
在新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網絡化是必然趨勢,它代表著新時代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而在網絡經濟運行過程中,作為網絡經濟基礎的信息網絡,對網絡經濟具有強大的支撐
進入21世紀后,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使新的經濟形態(tài)無不打上網絡的印記,并使互聯(lián)網成為全球經濟的神經中樞,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通信網絡和電視網絡已經融入互聯(lián)網絡,構成了影響力更加強大的信息網絡,而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網絡和有線數字電視網絡的成熟和發(fā)展,使得信息網絡有了前所未有的應用空間和發(fā)展前景,使得以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應用為前提形成的網絡經濟有了新的內容。
在新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網絡化是必然趨勢,它代表著新時代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而在網絡經濟運行過程中,作為網絡經濟基礎的信息網絡,對網絡經濟具有強大的支撐效應、滲透效應和帶動效應。特別是信息網絡發(fā)展過程中的有些規(guī)律對網絡經濟的運行具有支配作用,如反映信息技術功能價格比的摩爾定律,反映信息網絡擴張效應的梅特卡夫法則,反映信息活動中優(yōu)劣勢強烈反差的馬太效應等。而網絡經濟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傳統(tǒng)工業(yè)經濟的特點,如邊際效益遞增規(guī)律作用范圍的擴大,需求規(guī)模經濟成為企業(yè)追求的目標,臨界容量也將支持著企業(yè)經營戰(zhàn)略、創(chuàng)新與新資源相結合等。這些規(guī)律特點使得傳統(tǒng)經濟學面臨著空前的挑戰(zhàn),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正如《信息時代的經濟學》一書的作者Sultan Kermally所言:“經濟學家們必須精通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個層面上所發(fā)生的事。在商業(yè)世界中正在發(fā)生不可思議的變化,而且技術的發(fā)展正在加速這些變化。經濟學的原理必須領導而不是滯后于這些變化!
在網絡經濟經歷了2000年的波折,逐漸走入正常的穩(wěn)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時,人們對網絡經濟的認識和了解也逐步趨于成熟和完善。如今網絡經濟又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在經歷了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之后,已經基本完成了一個經濟周期的運行。目前,網絡經濟正處于恢復和發(fā)展時期。
因此,我們認為,如今的網絡經濟是以信息流為核心的經濟,是信息網絡在社會經濟各領域中的普遍應用,使得信息的采集、處理和應用成本大幅度降低,逐漸成為以信息、知識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經濟形態(tài)。網絡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的主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新的經濟形態(tài)。
現(xiàn)階段,信息網絡的形成為網絡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物質環(huán)境基礎,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為網絡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奠定了產業(yè)基礎,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構成了網絡經濟的商務基礎。
如今,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的成熟與發(fā)展,帶來了網絡經濟商務模式(電子商務模式)發(fā)展的全新空間——移動電子商務,在網絡經濟經歷了這樣的發(fā)展變化后,使得我們對網絡經濟有了新的認識,此書有以下特點:
(1) 提出了“ 網絡經濟是以信息流為中心的經濟”的觀點。
(2) 對第2章的理論部分進行了規(guī)劃,從網絡經濟的角度進行了理論的闡述,提出了網絡經濟的基本假設,如網絡經濟的信息不對稱假設——信息不對稱弱化、網絡經濟的經濟人假設——高度理性的經濟人及網絡經濟的資源稀缺性假設——有條件的資源稀缺性等。
(3) 在第4章中進一步闡明了“網絡經濟的生產(商務)流程”。
本書由劉培剛(安徽財經大學)主編;武化巖(河南工程學院),高孝平(重慶郵電大學),魯瑛(福建工程學院)副主編。編寫分工為:第1章、第3章由武化巖編寫,第2章由劉培剛編寫,第4章、第6章由魯瑛編寫,第5章、第7章由高孝平編寫,第8章、第9章由田玉英(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編寫。最后由劉培剛負責全書的統(tǒng)稿工作。樊春利,鄭亞琴,楊靜,劉雷,張宇婷,劉侃,肖曙,毛一卿,張凡勇、李艷等也參與了本書的部分編寫或對編寫提供了幫助。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著作和文獻,在此對他們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的錯誤和疏漏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學者和同學批評指正!
編者制作了電子課件,如有需要請聯(lián)系。Email:lpg123@163.com或gpli@ecust.edu.cn。
編者
2014.5
第1章 網絡經濟概述
1.1 網絡經濟的產生與發(fā)展
1.1.1 網絡經濟的物質基礎——信息高速公路
1.1.2 網絡經濟的技術基礎——Internet技術
1.1.3 網絡經濟發(fā)展的根基——企業(yè)信息化
1.2 網絡經濟的概念及特征
1.2.1 網絡經濟的概念
1.2.2 網絡經濟的特征
1.3 網絡經濟是以信息流為中心的經濟
1.3.1 商務活動的四流及其信息流的地位
1.3.2 信息的本質及其特點
1.3.3 信息載體與信息交流
1.3.4 信息流對物流和資金流的部分替代與控制作用
1.4 網絡經濟與傳統(tǒng)經濟
1.4.1 傳統(tǒng)經濟是網絡經濟形成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第1章 網絡經濟概述
1.1 網絡經濟的產生與發(fā)展
1.1.1 網絡經濟的物質基礎——信息高速公路
1.1.2 網絡經濟的技術基礎——Internet技術
1.1.3 網絡經濟發(fā)展的根基——企業(yè)信息化
1.2 網絡經濟的概念及特征
1.2.1 網絡經濟的概念
1.2.2 網絡經濟的特征
1.3 網絡經濟是以信息流為中心的經濟
1.3.1 商務活動的四流及其信息流的地位
1.3.2 信息的本質及其特點
1.3.3 信息載體與信息交流
1.3.4 信息流對物流和資金流的部分替代與控制作用
1.4 網絡經濟與傳統(tǒng)經濟
1.4.1 傳統(tǒng)經濟是網絡經濟形成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1.4.2 網絡經濟是傳統(tǒng)經濟跳躍式的、革命性的延伸
1.4.3 網絡經濟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運作方式
1.4.4 網絡經濟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
1.4.5 網絡經濟能進一步促進傳統(tǒng)經濟的發(fā)展
1.5 網絡經濟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1.5.1 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數字化和網絡化
1.5.2 人們交往方式的改變——虛擬化
1.5.3 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宅居化
1.5.4 人們辦公方式的改變——多樣化
1.5.5 人們娛樂和消費方式的改變——個性化和便捷化
1.5.6 人們接受教育方式的改變——數字化和多媒體化
1.6 網絡經濟學及其研究對象
1.6.1 網絡經濟學的含義
1.6.2 網絡經濟學的研究框架
參考文獻
第2章 網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2.1 經濟學基本假設
2.1.1 理性人假設
2.1.2 可預測性假設
2.1.3 資源稀缺性假設
2.1.4 市場出清假設
2.1.5 完全理性假設
2.1.6 完全信息假設
2.2 網絡經濟學基本假設
2.2.1 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和充分信息
2.2.2 網絡經濟中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不對稱弱化
2.2.3 網絡經濟中的經濟人:從有限理性到高度理性
2.2.4 網絡經濟中的資源稀缺性:從資源稀缺性到有條件的稀缺性
2.3 網絡經濟的基本經濟學特征
2.3.1 網絡外部性與網絡效應
2.3.2 網絡經濟的正反饋
2.3.3 網絡經濟的邊際效用遞增
2.3.4 傳統(tǒng)經濟學的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與網絡經濟學的邊際收益遞增規(guī)律
2.4 網絡經濟對傳統(tǒng)經濟學原理的挑戰(zhàn)
2.4.1 網絡經濟中的均衡理論——需求方規(guī)模經濟
2.4.2 網絡經濟中的新經濟規(guī)則——“贏者通吃”
2.4.3 網絡經濟中的“交易成本”
2.5 網絡經濟基本規(guī)律
2.5.1 馬太效應
2.5.2 摩爾定律
2.5.3 梅特卡夫法則
2.5.4 吉爾德定律
2.5.5 無限的能力與機會
2.5.6 良性循環(huán)帶來收益遞增
2.5.7 擁抱標準:“物以多為貴”
2.5.8 注意力經濟
2.5.9 不創(chuàng)新則滅亡
2.5.10 速度是關鍵:快吃慢、新吃舊
2.5.11 實虛必合
參考文獻
第3章 網絡經濟的消費者需求與購買行為
3.1 消費者需求與購買行為理論
3.1.1 消費者需求與購買動機
3.1.2 消費者需求的發(fā)展層次
3.1.3 消費者購買行為理論
3.2 網絡經濟的消費者需求
3.2.1 網絡經濟消費者需求動機
3.2.2 網絡消費需求的特征
3.3 網絡經濟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3.3.1 網絡經濟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3.3.2 網絡經濟下消費者購買方式的優(yōu)勢
3.3.3 網絡經濟下消費者購買方式的不足
3.4 網絡經濟環(huán)境下消費者購買行為類型
3.5 網絡經濟下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
3.5.1 外在因素
3.5.2 內在因素
參考文獻
第4章 網絡經濟的企業(yè)組織和生產
4.1 網絡經濟的企業(yè)
4.1.1 網絡經濟中的企業(yè)類型
4.1.2 網絡經濟中企業(yè)的特征
4.1.3 網絡經濟中企業(yè)的形式
4.2 網絡經濟的企業(yè)組織結構
4.2.1 傳統(tǒng)企業(yè)組織結構的特點及面臨的挑戰(zhàn)
4.2.2 網絡經濟對企業(yè)組織結構變革的要求
4.2.3 網絡經濟中的企業(yè)組織結構變革的方向——網絡組織
4.3 網絡經濟的生產要素
4.3.1 知識與信息成為核心的生產要素
4.3.2 組織內部的能力作為生產要素
4.3.3 客戶作為一個生產要素
4.4 網絡經濟的生產方式
4.4.1 網絡生產
4.4.2 精益生產
4.4.3 敏捷制造
4.4.4 網絡經濟中的其他生產方式
4.5 網絡經濟的生產(商務)流程
4.6 網絡經濟中信息商品的生產特性
4.6.1 信息商品及其特性
4.6.2 信息商品的生產特性
參考文獻
第5章 網絡經濟的市場與競爭
5.1 網絡經濟下的市場與資源配置效率
5.1.1 網絡經濟下的市場
5.1.2 網絡經濟下的資源配置
5.2 網絡經濟的產品供求分析
5.2.1 網絡經濟的產品供給分析
5.2.2 網絡經濟的產品需求分析
5.3 網絡經濟的壟斷
5.3.1 網絡經濟的壟斷特點
5.3.2 網絡經濟的壟斷效率
5.4 網絡經濟的競爭方式
5.4.1 競爭的特點
5.4.2 競爭的方式
5.5 網絡經濟的競爭分析
5.5.1 波特的五力分析
5.5.2 SWOT分析
5.6 網絡經濟的競爭策略
5.6.1 定價策略
5.6.2 標準競爭策略
5.6.3 鎖定策略
5.6.4 最佳產品策略
參考文獻
第6章 網絡經濟的運行
6.1 網絡經濟運行的基礎
6.1.1 網絡經濟運行的基礎框架
6.1.2 我國網絡經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基礎
6.1.3 網絡經濟運行的產業(yè)基礎——信息產業(yè)
6.1.4 網絡經濟運行的商務基礎——電子商務
6.2 網絡經濟運行的經濟周期
6.2.1 經濟周期的定義
6.2.2 經濟周期的類型
6.2.3 網絡經濟對經濟周期的熨平作用
6.2.4 網絡經濟的經濟危機
6.3 網絡經濟運行的特點
6.3.1 市場規(guī)模決定網絡產品的成敗
6.3.2 實施“主流化”營銷戰(zhàn)略
6.3.3 獨特的贏利模式
6.3.4 更加激烈的競爭
第7章 網絡經濟與資本市場
7.1 網絡經濟對金融支持系統(tǒng)的需求
7.1.1 資本市場對網絡經濟的作用
7.1.2 網絡經濟與金融支持系統(tǒng)的互動關系
7.1.3 資本市場對網絡經濟投入的特點
7.1.4 現(xiàn)代網絡企業(yè)金融融資方式
7.1.5 網絡經濟下投資者行為的經濟學解釋
7.2 風險投資與網絡經濟
7.2.1 風險投資的含義、特點
7.2.2 風險投資的操作流程
7.2.3 風險投資的發(fā)展
7.3 我國網絡經濟發(fā)展與資本市場的關系
7.3.1 我國風險投資的發(fā)展
7.3.2 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問題及對策
7.4 風險投資與二板市場
7.4.1 什么是二板市場
7.4.2 風險投資與二板市場的相互關系
7.4.3 二板市場的國際經驗
7.4.4 中國二板市場(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的發(fā)展情況
參考文獻
第8章 網絡經濟與經濟增長
8.1 經濟增長理論概述
8.1.1 傳統(tǒng)經濟增長理論
8.1.2 新經濟增長理論
8.2 網絡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8.2.1 經濟增長的源泉
8.2.2 新經濟與經濟增長
8.3 網絡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8.3.1 21世紀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
8.3.2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8.3.3 網絡經濟與經濟全球化
8.3.4 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
8.3.5 中國企業(yè)應對新經濟與全球化的策略
參考文獻
第9章 網絡經濟下的政府政策
9.1 Internet基礎設施的公共政策
9.1.1 Internet基礎設施面臨的問題
9.1.2 公共政策
9.2 反壟斷和政府管制
9.3 電子商務的征稅問題
9.3.1 國內外關于電子商務征稅的不同看法
9.3.2 電子商務征稅的難點以及應該遵循的原則
9.3.3 國家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