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丹桂滿庭芳——無錫錢氏家族文化評傳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群體。叢書第一輯共4冊,分別為《風雨飲冰室——新會梁氏家族文化評傳》、《倚樹聽流泉——唐河馮氏家族文化評傳》、《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叢書·丹桂滿庭芳:無錫錢氏家族文化評傳》和《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叢書·丹桂滿庭芳:無錫錢氏家族文化評傳》,展示了以梁啟超、梁思成、林徽因、馮友蘭、馮景蘭、馮沅君、錢鐘書、俞平伯等文化科技名人為代表的不同家族的人才群體形象,探索了家族興盛的不同風格和路徑,揭示了近百年來影響人才成長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進一步印證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發(fā)展和家族振興過程的實力和作用。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叢書·丹桂滿庭芳:無錫錢氏家族文化評傳》敘述了無錫錢氏家族百余年來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通過這個家族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成長成才的歷程,展示這個文化世家發(fā)展的全貌,探討其文化傳承的成功原因與特色,對于當今的人才培養(yǎng),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無錫錢氏是近代著名的文化世家,出現(xiàn)了錢基博、錢鐘書等文學大師,也出現(xiàn)了像錢鐘韓、錢鐘泰等著名科學家,錢孫卿、錢中漢等社會活動家。中國傳統(tǒng)的家學淵源,在近代西學東漸過程中完美的結合,既有嚴格系統(tǒng)的家教,又有學術上的民主自由,形成了良好的成才環(huán)境。《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叢書·丹桂滿庭芳:無錫錢氏家族文化評傳》敘述了無錫錢氏家族百余年來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通過這個家族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成長成才的歷程,展示這個文化世家發(fā)展的全貌,探討其文化傳承的成功原因與特色,對于當今的人才培養(yǎng),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與“國”總是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社會有機體相伴而存。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更迭不已的朝代衍生的名門望族難計其數。這些顯赫家族中的一部分在繁衍存續(xù)中以文化為紐帶,形成獨特的群體,成為文化世家。這些文化世家及其杰出人才為華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發(fā)揮過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歷史與文化發(fā)展的進程。如,齊魯大地上以孔子肇始的孔氏世家,享譽儒林兩千余年,堪稱“中國第一文化世家”;義寧的陳氏家族以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而富盛名;杭州錢塘的錢氏家族,因千余年來文風昌盛、人才輩出而被譽為江南望族;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自明末至今一直享譽文壇,有“中國近世三百年第一文化世家”之稱。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降,中國進入新的文化復興時期,國人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視科技、教育和文化,也更加珍視人才。事實表明,代表先進文化最高水平的社會群體,正是那些位居學術最高領域的專家、學者等文化精英。中國現(xiàn)代轉型以來,那些文化、思想領域的領軍人物,對推動社會變革和學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貢獻巨大。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專家、學者和精英人物,大都出身于文化世家,有著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和豐厚的學養(yǎng)。文化世家所呈現(xiàn)的人才輩出的現(xiàn)象,成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道亮麗的景觀。 在我國文化典籍中,“世家”一詞早有所見,其注解也多有不同。 《孟子·滕文公下》中出現(xiàn)“仲子,齊之世家也”之說;《史記》以“世家”記述王侯諸國大事,有《世家》30篇;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沿用司馬遷《史記》的體例,書中也開舉《列國世家》10篇。我國古代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所以稱世家。后來,人們將世代顯貴、以某種專業(yè)世代相承的家族或大家泛稱為世家。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世家”有如下三種解釋:“封建社會中門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史記》中諸侯的傳記,按著諸侯世代編排”;“指以某種專長世代相承的家族”。 根據研究和多方因素理解,“世家”當指有特殊職業(yè)或專長、社會地位顯赫,或代表某一領域、階層特色并世代傳承的家族?紤]到文化的特殊性,文化世家則是文化在家庭、家族中長期積淀,并經過多代人不斷賡續(xù)、傳承而形成的特有文化現(xiàn)象,是以家風、家訓、家教等文化單元為標志,以家族杰出人物群體為代表的世代相傳的家族體系。 現(xiàn)代文化世家則是源自19世紀末,成長于20世紀初,繁盛于20世紀中期并延續(xù)至今的,以家族文化傳承為基本特色的不同家族的集成。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總是以家族的一個或多個、能夠影響或引領某一時代或某一領域發(fā)展的杰出人物為代表,進而形成一個具有濃郁的家族特色、對社會產生廣泛而重要影響的群體。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的興起和成長大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100年左右的時間。歷史地看,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化留給我們許多值得深思的空間。1840至1949年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國入經受的痛苦是空前絕后的;然而,這一時期的中國卻呈現(xiàn)出文化多姿、人才輩出的局面,所謂“國破山河在,家脈代代傳”。這是中國根親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實際上,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的家族脈絡根須還可以上溯至更早300余年的明末清初。那時,中國開始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商業(yè)資本的發(fā)達不僅帶來經濟繁榮和人口大量流動,也促使人們思想的開放和轉變。封建的小農經濟依然占統(tǒng)治地位,人們在獲取物質的有限滿足后,也伴隨著精神上更加新異的追求。特別是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國年問,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助推,讓許多有錢人家對家族的振興和子女的撫養(yǎng)有了顛覆性的設想。盡管“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富家子弟求學讀書并非單一的科舉及第。由于視野的開闊,富裕人家往往不惜重金聘請名師對子女進行一對一的培養(yǎng),或讓年幼的子女體面地進入私塾,或擠進洋人的教堂,甚至遠渡重洋,為的是讓子孫后代沖出家門,獲取更加寬闊的人生發(fā)展空間,去施展抱負,光宗耀祖。這樣,官富子弟不僅躲避了戰(zhàn)亂的襲擾,更能浸染異域文化,從而成就了大批人才。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歷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局勢。一方面,清廷的腐敗無能引起民眾造反,另一方面,外族入侵加劇了中國的貧弱。相對而言,社會貧富懸殊,階層急劇分化。當時的局面應當是,尋常百姓不僅生活窘迫,甚至生死難測;富豪家族生活安逸,甚至花天酒地,更可破財消災,讓自己的子弟躲避人禍,享受現(xiàn)代優(yōu)質教育。即使是落草為寇的軍閥,也往往處心積慮地讓自己的親屬棄武從文,期望發(fā)跡于文化世家。時局動蕩,社會倒退,卻難以遏制文化的萌動與繁榮。 而亂世時期的富家子弟往往不乏有志之士,他們傾心文化功名,客觀上造就了家族文化的繁榮,使文化世家風起云涌。 從人才學的角度進行考察,文化世家的整體成長往往又伴隨國運興衰而行,其歷程也往往變幻紛呈,瑰麗多姿。中國的歷史就是這么怪異,有時越是動蕩不安,文化越是奇異多姿。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這樣,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如此,近代的清末民國時期也概莫能外。 20世紀初,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皇帝被趕出宮廷,伴隨頻仍的天災和人禍(戰(zhàn)亂和政治腐敗),裹挾中西文化泥沙的巨浪席卷中國大地,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國時期雖時局動蕩,軍閥混戰(zhàn),但文化卻一直未能斷裂,反而出現(xiàn)極度繁榮的景觀。 這一時期,軍閥的利益、地盤紛爭不斷,文化的發(fā)展空間相對寬松;軍閥的粗野庸俗,反而襯托出文化的精細高雅與尊貴,追求風雅成為時尚,文人地位也隨之攀升,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人才成長和文化繁榮的局面,F(xiàn)有史料足以證明,即使在1928年那樣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年月,成立伊始的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仍然做著遴選院士的長遠計劃,并終于在20年后的1948年成功地評選出中國首屆81名院士。首屆院士不乏文化世家子弟,如梁思成、梁思永兄弟,馮友蘭、馮景蘭兄弟等。這一現(xiàn)象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由于時局穩(wěn)定,加上國家恢復生產和經濟建設都亟需大批各行各業(yè)的人才,許多流亡于海外的專業(yè)人才多為舊時代文化世家子弟紛紛回國。他們在參加新中國建設的同時,因為其卓越成就和高尚品德,成為科技文化領域的典范,從而使家族文化成為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促進了家族文化繁榮時期的來臨。隨著時局的動蕩變遷,特別是“十年動亂”,許多家庭遭遇災難,甚至出現(xiàn)家族內部政治斗爭,相互陷害,親戚無存、文化割裂;加上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庭結構的變化,家族文化遭遇內外夾擊,影響了家族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時至今日,已經難以見到中國傳統(tǒng)家庭四世同堂、子孫滿院的格局,而文化的一度斷裂,也從根本上影響了文化世家的發(fā)展,我們也很難見到20世紀中期那樣的文化世家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0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對科技和人才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迎來了科技發(fā)展和人才成長的最佳機遇。同時,隨著時局的穩(wěn)定、和諧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享受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現(xiàn)代化便捷生活的同時,也渴望回歸自然,懷念舊日民族文化傳統(tǒng)。從20世紀鄉(xiāng)土文學受熱捧,到同鄉(xiāng)會、同學會、懇親會、姓氏尋根、家譜賡續(xù)等活動,無不帶有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色彩,同時也為家族文化的凝練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中國家族文化在和諧發(fā)展的當世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家族文化必然也會有新的發(fā)展。雖然嫡親家族還需等待時日,而松散的家族聯(lián)系必然也能夠成就新興的文化世家,成為新的人才成長的獨特環(huán)境。況且,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諧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新時期中國文化世家也必然會以新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并在人才成長鏈中發(fā)揮出榜樣和示范的作用。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根植于中華民族的肥沃土壤,浸潤著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有著鮮明的特色。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中的家族文化根基源自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我們選入的所有現(xiàn)代文化世家,都彌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氛圍。不管是新會的梁氏家族,還是無錫的錢氏家族,或者是唐河的馮氏家族、湘鄉(xiāng)的曾氏家族、義寧的陳氏家族,他們首先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書香門第。這些家族的杰出人物不僅有著良好的家風和深厚的家學淵源,而且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從私塾開始多有大師引路,并大都出國留學,深受異域文化的影響,可謂學貫中西,所以在他們身上總能閃現(xiàn)出新異文化的光芒,通透著文化的銳氣。如東至周氏家族中的周一良,在其出生的次日,母親蕭琬即患急病猝然離開人世,幸被父親周叔殘的德國朋友牧師衛(wèi)禮賢抱回家讓夫人用牛奶喂養(yǎng)了一年才送還周家,再由周一良的三姑母(舊式的文化女性、孀居而又無子女)扶養(yǎng)。周叔弢對兒子煞費苦心,不惜重金請來名宿大儒坐館家塾。周一良的老師如張愨、毓康、溫肅、唐蘭等,或為當世鴻儒,或是文化名流,或與“大清天子同學少年”(陳寅恪語),還有外籍教師教學外語,使其通曉英、德、日等國語言,成為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又如,義寧的陳氏家族中,陳寅恪是中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還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被稱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其父陳三立是著名詩人,“清末四公子”之一;其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因陳寅恪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綜觀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展示的家族文化,有著明顯的世代傳承特色。每一個家庭中的杰出人物都不是單打獨斗的,而是呈現(xiàn)出群英薈萃、相映生輝的局面(這一點在梁啟超的子女中展示得更加明顯)。他們或是科舉精英,或是亂世怪才,有人甚至當上了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曾是同治、光緒兩代帝師)。這些家族成員文化層次極高,職業(yè)新潮,特色明顯。比如東至周氏家族中的周馥為一品監(jiān)生,周學海為兩榜進士的良醫(yī),周學熙曾任民國時期的財政大員,周明夔(叔迦)為佛學大師,周紹良是著名的紅學家、敦煌學家、佛學家、收藏家和文物鑒賞家,周一良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又如新會梁氏家族中的梁啟超自然是國學大師,他的子女梁思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莊、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等,也都成為當世英才。再如唐河馮氏家族的馮沅君、馮友蘭、馮景蘭、馮宗璞,分別在文學、哲學、史學、地質學等方面成就卓著。這些代表人物堪稱時代精英,他們從事的職業(yè)、徜徉的領域都留下了時代光輝;他們的成果都能夠榮登當世的最高境界。他們身上的人文精神也成為時代楷模,激勵了一代甚至數代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長,并在后人的追捧中不斷發(fā)展、完善。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中的家族動輒幾十甚至幾百年的家族史,在當地聲名顯赫、德高望重,也大多恭行自律、家教嚴謹、講究門風,形成獨特的家訓。如無錫錢氏家族的“姓錢但不愛錢”,常熟翁氏家族的“讀書”“為善”,湘鄉(xiāng)曾氏家族的“耕讀傳家”等。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以姓氏血緣為紐帶,各個家族都有自己嚴格的宗祠家譜,家族特色明顯;重視獨特文化的凝練和世代延續(xù),在傳承中注重創(chuàng)新。如湘鄉(xiāng)的曾氏家族能夠在繼承中興名將遺風的同時,不僅人才輩出,還使良好的家風得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家族文化的興衰與家族精英關系密切,一個家族的文化興盛與衰落往往都離不開精英人物引領潮頭、發(fā)揚光大。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的興盛年代處于晚清、民國向現(xiàn)代轉型時期,許多世家穿插了家學深厚、賢良德高的優(yōu)秀女性。舊式中國社會,雖說女性的地位總體不高,但人們往往又把家風的樹立、門戶的筑壘寄望于良家女子,所謂“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這些家族中的女性不僅踐行家族文化,而且以卓越的成就承擔起家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那時,相對穩(wěn)定的大家庭模式和女性主內的家庭管理方式,客觀上給女性施展管理才能提供了平臺。殷實的家境使婦女可以免于生計所迫,讓她們安心在家操持家務,教育孩子;有些女性從幼年即經受先進文化的熏陶,接受良好教育,成為女中豪杰。同時,女性受到的良好教育,形成更加濃郁的文化氛圍,并通過生活中悉心關心幼年家庭成員,以其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女性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影響家族成員健康成長。 在家庭成員成長過程中,女性發(fā)揮作用最典型的當屬曾氏家族中曾國藩次子曾紀鴻之妻郭筠(字誦芳)。郭筠一歲即由父親郭沛霖(曾國藩好友)做主許配曾家,12歲不幸喪父,幼年已成曾家女主人。因忙于家務無暇讀書,直到和曾紀鴻完婚郭筠才有飽讀詩書的機會。更為不幸的是,郭筠34歲又喪夫成寡。令人欽佩的是,郭筠持家教子有方,成為曾家富厚堂拿得起放得下的第一夫人。在富厚堂,曾家子孫幾十口人都聽她的號令1郭筠寫有《曾富厚堂日程》,并有以自己的藝芳館書齋名目、王閩運作序而傳世的《藝芳館詩存》。郭筠晚年立有六條“家訓”,策勉男女兒孫謀求自強自立,同時不要求年幼女性纏足,不贊成八股文章,也不愿孫輩去考秀才,卻要他們學外國文字,接受新式教育。正是曾家有了這位賢惠的郭夫人,使得曾氏家族能夠在曾國藩等長輩中的晚清中興名將雖過世經年,仍然呈現(xiàn)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并且這種景象在傳承曾國藩治家精神的同時,又有新的、與時俱進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的精神動力來自兼容并蓄的開放心態(tài)和中西貫通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催生人才的花叢枝繁葉茂,使得家族文化總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文化生命力強健。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使得家族文化深受異域文化浸染,形成文化銳度,易于人才的脫穎而出。由于其時間跨度正處于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時局的動蕩、中西文化的碰撞,徹底顛覆了國人一貫的保守矜持、故步自封的性格,生存的需要逼迫他們在被動了解西方文化(其實早期更應該是科學和宗教文化)的同時,開始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們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濺出奇異的光華,形成高銳度的思想和科學成果。這樣,這些家族的子弟往往能夠在同一時代、同一群體中或特立獨行,或鶴立雞群,或脫穎而出。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寬闊的文化視野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發(fā)展路徑,使得家族文化總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文化生命力強健。經濟實力的增強往往能夠帶動精神境界的進一步提高,國家是這樣,民族是這樣,家庭也同樣如此。成長于跨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由于世代顯赫,隨著經濟、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家族影響力的增強,其文化心態(tài)也逐步開闊。 其家族代表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審視和合理吸納,也同時關注西方文化,做到兼容并蓄;同時,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也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所以他們總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緊跟時代步伐,在守成的同時不乏創(chuàng)新,使家族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現(xiàn)代文化世家群體彰顯的中國家族文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涵蓋的勤奮進取、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愛國愛家、親情友誼等人類先進文化的重要因素,將貫通時空,成為民族富強、家庭興旺、個人成才的重要動力。 “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世家”叢書已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根據策劃者的總體目標,這套叢書要匯集20~30個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文化淵源比較深厚、影響力巨大的家族。這是一項內容豐富、任務艱巨的工程。為兼顧學術高度,叢書所選作者大都在各自承擔家族的研究方面積累有豐富的史料和扎實的學術功底,具有較強的書稿撰寫和文化品位把握能力。在承擔叢書任務時,他們對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認真梳理,并多有創(chuàng)新。 這些,都為叢書的品牌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孔慶茂,1964年9月生,河南濟源市人。1986年7月畢業(yè)于河南大學中文系,1990年獲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1996年師從南京師范大學陳美林教授攻讀明清文學,199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2009年在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曾任江蘇高教雜志社編輯,中共江蘇省委《江蘇南北經濟通訊》編輯,現(xiàn)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文化遺產保護系主任。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錢鐘書傳》《辜鴻銘評傳》《魂歸何處一一張愛玲傳》《楊絳評傳》《林紓傳》多種。現(xiàn)主要從事藝術史及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對文學、歷史、宗教、古籍版本亦有較廣涉獵,著有《科舉文體研究》《智慧孟子》《八股文史》《中國符號口色彩升平》《裴休研究》等學術著作多部,論文30多篇!栋斯晌氖贰帆@得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小引
第一章 二十世紀初的時代與家庭 詩禮之家的家學淵源 孿生兄弟:錢基博與基厚的少年 傳統(tǒng)與新學 初出茅廬,躍躍欲試 第二章 新的一代及其教育 錢鍾書與錢鍾韓的童年 錢基厚躋身政壇 從圣約翰到光華大學 錢基博在無錫國專 錢鍾書與錢鍾韓的中學時代 錢鍾韓:走出傳統(tǒng)的文史之路 第三章 大學時代 "橫掃清華圖書館" 石遺老人的座上客 敢與權威論短長 初識楊絳 父子相聚在光華大學 錢鍾韓在交大 第四章 國外留學 英倫聚首 錢鍾書在英國 在"東方的劍橋" 西南聯(lián)大最年輕的教授 第五章 上海淪陷時期 堅持民族氣節(jié) "謝家寶樹" 父子同為系主任 淪陷區(qū)里的錢鍾書 《談藝錄》成書始末 在暨南大學 第六章 錢孫卿在無錫解放前夕 抗丁與抗稅 仗義執(zhí)言 改選面粉市場場長風波 轉向共產黨 第七章 殊途同歸向光明 留在國內 迎接解放 投奔共產黨 由苦悶到光明 第八章 政治熱情與右派 上書中央忠肝瀝膽 嚴格的家教 為共和國出力 第九章 反右與"文化大革命" 錢鍾書參加"毛選"英譯 選本名著《宋詩選注》 翻譯毛澤東詩詞及其他 "文化大革命"劫難 《管錐編》:中國文化的寶庫 第十章 新中國的第一代科學家 上課多面手 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 科學狂想曲——錢鍾韓在"文化大革命" 后期的思想 科學的新生 第十一章 晚年歲月 "錢學熱"中的錢鍾書 甘添白發(fā)守校園 為霞尚滿天 結語·繩武堂的啟示 后記 錢氏家族簡表 主要參考文獻
錢基博與錢基厚二人,后來走的路不太相同。兄長基本上是以治學為主,成為一代國學家;而弟弟雖不廢學問,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地方的社會事務之中,成為一名對地方卓有貢獻的鄉(xiāng)紳和領導。兩人性格的不同,在青少年時代即已看出來。錢基博說:“惟吾孫卿,慷慨敢任事,不僅欲以文字見,排難解紛,居鄉(xiāng)有所盡力,鄉(xiāng)人亦雅重之!驳胤酱罄,主者有所設施,不知于地方人士意何如,必且曰:‘且以咨錢某’。地方人士于主者有所建白,亦必曰:‘咨錢某’。作官民交通之樞,宣主者意而導地方人士之隱,實惟吾孫卿是賴。
”從這一段簡短的話中,我們當能窺見錢基厚性格的一斑。雖然兄弟二人后來走的路有所不同,但他們有著相同的一面,就是對社會對政治十分關心。初出茅廬,所走的路仍是相近的。 轉眼之間,他們已逾弱冠,各自都要成家立業(yè)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兄長基博結婚,娶的是本邑王莘鋤的侄女兒。王莘鋤先生名王縡,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進士,光緒二年曾任福建鄉(xiāng)試同考官,制舉文很有點名氣。他的弟弟名演,無錫縣附貢生,候選訓導。由于弟弟與弟媳去世很早,其女兒由兄長養(yǎng)大。因為她從小孤苦伶仃,在伯父家長大,似有一點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性格非常好,安分守己,勤儉持家。她就是錢鍾書的母親。鍾書的母親比父親小一歲。 1910年,錢基博的長子錢鍾書出生。據說,錢鍾書出生時,適逢有人送來一套《常州先哲遺書》,故名仰先,字哲良。 第二年,弟弟錢基厚也結婚成家。那時,基厚還在蘇州木瀆兩等小學堂任數理教習,平時不;丶遥母改敢膊唤涍^他的同意,在家中自作主張為他物色好了妻子,然后召他回來完婚。他事先一點都不知道,回到家中才知道他的妻子是當地名流、縣副貢生高映川先生的長女。這樁婚事是他的父母請他的朋友吳錦如介紹的。高先生是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在縣衙任事。錢基厚記得很清楚,他們弟兄倆曾經有一次演講時當面沖撞高先生,對高先生很無禮,但高先生笑笑,并不以為忤,現(xiàn)在又以女兒相許,這說明高老先生很有眼光,不計較小事得失而慧眼識人。以后在為地方利益奔波的歲月中,翁婿合作共事多年,非常融洽。 兄弟各自成家立業(yè),有各自的事情。白天各忙各的事情,晚上回來互相探討學問,漸漸地,兩人的興趣傾向顯示出來了;┑墓盼囊呀浄浅3雒數卦S多碑銘誄記等文章皆請他寫;駪虾┑钠刚垼辽虾2芗叶尚∪f柳堂坐館授課,教他的三個孩子。小萬柳堂在蘇州河畔,河上風帆片片,有風物之美,可以賞玩。更可貴的,廉泉可是晚清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字惠卿,號南湖,清末官部郎,為官正直,詩歌自成一家,是著名詩人。他的妻子吳芝英是清末大文豪吳汝綸的女兒。廉南湖的詩歌、吳芝英的書法,都有名于當時。吳芝英還是革命烈士秋瑾的密友。秋瑾被清廷殺害之后,作為清朝命官的廉泉與妻子非常佩服秋瑾的俠義精神,親斂其遺骸,葬于西湖之濱。這件事當時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廉泉被京御史彈劾,差點為此去職,一時義聲震朝野。像這樣的人,在清末的官場上是不多的。錢基厚很欽佩這樣有肝膽的人,所以才樂于為其西席。 這時,兄長基博被江西按察使陶大均聘為書記,江西一省的碑版文字多出其手。陶大均為晚清高官,早年受業(yè)于黎庶昌,為曾國藩的再傳弟子。他看過錢基博的文章,非常欣賞,驚為“龔定庵(自珍)復生”,托廉南湖的介紹,招之入其幕府,籌辦司法改良。月俸白銀百兩,這是相當優(yōu)厚的待遇。錢基博把所得的俸錢悉數寄回家中交給父親,依然敝衣舊服不改當初。別人問他何苦如此節(jié)儉,他說:“我自知嗜欲過人,稍一放縱,就不能回頭。故手中不留一文余錢,以此約束自己不陷于淫謠!庇幸惶彀胍挂呀浫胨,大均突然使人召之入見,他以為有要事相商,急忙披衣過去。到了幕府,眾賓環(huán)坐,熱鬧非常,大家正在欣賞歌舞。陶大均指著一名美人,對他說:“此女即是花榜狀頭,馳名久矣,白天召之人言可畏,故晚上請你過來欣賞!卞X基博一時默然,緩緩道:“公為糾彈官吏、掌管風憲的按察使,長夜召妓,何以儀型百官?”說完轉身離開。同座笑為迂腐,大均說:“此人是真君子!贝稳眨缶情T長揖,謝日:“君少年如此,乃令我輩愧死。然微君不能諍我,亦非我不能容君!睆拇嗽俨徽偌,對少年錢基博更加敬重。(《錢基博自傳》)錢基博在江西,本想做兩件事,一停止刑訊,一改良監(jiān)獄。但當時司法腐敗,停止刑訊根本不可能,他只好致力于改良監(jiān)獄,雖然做了很大的努力,只是減少一些酷刑而已。 不久以后,陶大均病故,錢基博就辭職回鄉(xiāng)了。 直到宣統(tǒng)二年母親病革時,二人才各自從外地回來,兄弟又聚于一起。1911年,錢基厚曾在南京兩江法政學堂法科學習一段時間。到了南京一看,錢基博不覺失望。這里的提學使為江西吳某,總教習為湖南何某,官僚習氣甚重,上課的教師都是日本法政速成畢業(yè)的學生,教材也是抄襲翻譯日本的速成教材,錯誤百出,錢基厚的日文水平只是粗通一點而已,都能看出其破綻。錢基厚常常拿原書對照,引證材料詰難,教師個個答不上來,對他頗為側目。他覺得這些人并沒有什么水平,正好局勢不寧,就趁機回去了。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