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因工作的關(guān)系,常年游轉(zhuǎn)于世人所不了解的山野偏城,不是黃河長江的中上游,便是川藏公路上的冰川泥石流,見識到常人所未見的風(fēng)景和故事。作者在文章中,描繪自然,深挖種種隱秘的歷史文化,寫下了另一個豐富的世界。
李焯芬,香港大學(xué)原副校長,香港大學(xué)專業(yè)進修學(xué)院院長,饒宗頤學(xué)術(shù)館館長;清華大學(xué)水利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作包括心靈小品《心無掛礙》、《活在當(dāng)下》以及散文集《應(yīng)當(dāng)如是》、《文明的足音》等。
★敦煌遺韻
龜茲石窟寺搬家記
從“傷心史”到顯學(xué)
★絲路鉤沉
粟特故里——文明的十字路口
善于經(jīng)商的粟特人
烏茲別克人源考
古波斯與中亞
葡萄酒及汗血馬
帖木兒與撒馬爾罕
亞游牧人的伊斯蘭化
亦武亦文的中亞汗王
收之桑榆的啟示
吉爾吉斯斯坦素描
浩罕汗國與新疆
相煎何太急
絲路與古文明的興衰
★文藝中亞
中亞伊斯蘭藝術(shù)
清真寺建筑
伊斯蘭裝飾藝術(shù)
中古波斯——詩歌的國度
民族史詩《列王紀(jì)》
《魯拜集》
黃克孫譯《魯拜集》
“魯米熱”的異數(shù)
穆斯林的勸善詩
抒情詩人哈菲茲
帖木兒時代的詩人賈米
中亞詩人納沃依
伊斯蘭世界的“梁!
烏茲別克的傳統(tǒng)歌舞
★小亞細亞風(fēng)情
古印歐人
走進青銅時代
赫梯帝國的興亡
歐亞文明的十字路口
君士坦丁堡
基督教的興起
東西方之間的一道金橋
拜占庭的文化藝術(shù)
奧斯曼帝國與蘇萊曼
奧斯曼建筑
風(fēng)雨中的海燕
帕穆克的官司
★文明回望
尼羅河的前世今生
佛朗明哥的憂郁
吉美博物館的文化視野
露西亞續(xù)戀
草原的回憶
草原游牧文明博物館
“失我焉支山”后一章
新羅、百濟佛教文化之旅
★大江大湖
母親河的滄桑
后“五鼠”時代的開封府
長江的話
荊江的話
川江流韻
山楚水隨想
咸海的故事
★神州游蹤
霧里的揚州
仲夏憶武漢
漢陽陵
一個民族的消亡
鹽都的回憶
回首唐山
泥石流·堰塞湖
【外一篇】秋韻
長江的話
我的名字叫長江,是世界江河家族的老三,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北麓,東流入太平洋。在我那六千四百公里長的東征旅途中,有趣的景物可不少。
先說說我小時候生活過的河源區(qū)——青藏高原。自古以來,青藏高原便是藏民族的家園。草原上天高云淡;藍藍的天空下,是一望無際的草海,一朵朵美麗而不知名的小花,藏民放牧的牦牛和羊。我在河源區(qū)時小得像個嬰兒,叫沱沱河,與一眾兄弟支流匯合后叫通天河。河水藍如高原上的天空,清澈如藏民族那純潔而摯誠的宗教心靈。藏民族能歌善舞,相傳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每遇上節(jié)日,高原成了歌舞的海洋。我愛藏曲那空靈的韻味,仿佛在呼喚遠處的群山和亙古的荒原。我也愛藏舞那飄逸的長袖子,仿如在高原上迂回流動著的我。青藏高原給了我一個快樂的童年。
從青藏高原,我沿橫斷山脈那陡峭的峽谷奔騰南下,易名金沙江。從烏蒙山到大小涼山,兩岸分布著不少氐羌民族(主要是彝族)的寨子和梯田。彝族男子愛披黑斗篷或羊皮襖,偶爾還梳上天菩薩式的發(fā)髻,尚武如雄鷹。女的愛穿五彩長裙,打黃色雨傘。我愛那涼山細雨中的黃傘海,也愛火把節(jié)晚上阿細跳月的歡歌熱舞,奔放如橫斷山脈中急流而去的我——一個活力充沛的青年。
出了橫斷山脈,我在川滇邊界拐了個大彎,向東流向四川盆地和重慶山城,沿途又匯入了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涪江、嘉陵江及渠江等大支流的水量。我逐漸從青年步入壯年期,予人“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覺。在川江號子聲中,我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夔門,展開自己的三峽之旅,與旅客一道瞻仰高峽風(fēng)采。雄偉的三峽是我東流旅程中最后的一段峽谷。三峽以下,便是平原地區(qū)。山區(qū)水流急,不易形成水災(zāi)。唯獨到了平原以后,我的流速大幅下降。遇上了上游大雨,洪峰涌至平原地區(qū)時,洪水宣泄不了,有時漫過河堤,釀成大水災(zāi)。三峽下游正是富饒的江漢平原,歷史上時有特大水災(zāi)。如今建了三峽大壩,當(dāng)可調(diào)節(jié)流量,保障下游平原地區(qū)免受洪災(zāi)的威脅。我衷心希望人們能再進一步做好上游的植被重建工作,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泥沙淤塞下游河道及湖泊。這才是治本之道,對整個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人類自己的持續(xù)發(fā)展都大有好處。
自古以來,三峽地區(qū)是巴、蜀、楚爭鋒之地。蜀與楚均曾創(chuàng)造過璀璨的古文明,如今已成為漢民族主體的一部分。相傳巴人的后裔是現(xiàn)今鄂西與湘西的土家族。我在湖北境內(nèi)與漢水及清江匯流,繼而在湖南與資、湘、沅、澧四水匯合。我愛巴山蜀水的雄奇壯麗,愛蜀南竹海里時隱時現(xiàn)的大熊貓,真可與川劇中的變臉互相輝映。我也喜愛楚水湘山的清秀婉約。正是它們塑造了我在不同河段里的不同個性。河段因而也有了川江、荊江等別稱。
告別了荊楚大地,我悠然流經(jīng)煙雨中的盧山和云海里的黃山,再進入江淮平原。越是接近入?,越感覺到那濃濃的吳風(fēng)越韻和厚厚的文化沉淀。盡管我舍不得那水鄉(xiāng)的小橋流水人家,我卻樂見三角洲的現(xiàn)代化進程和民眾生活的日趨改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之所以成為長江,皆因能容納百川。我的故事,其實也是與我共生存的中華民族的故事。這個民族有著頗大的包容性,能容納外來不同族群的文化沖擊,并借此豐富自己,發(fā)展自己。漢唐盛世如此,今天亦如此。在人類社會越趨民主化及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這種包容性是越來越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