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全鑒》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量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被稱作墨辯或墨經(jīng),著重闡述墨《墨子精粹》一書,選錄了《量子》中廣泛流傳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本書內(nèi)容分為原文、注釋、譯文、解讀以及典例闡幽五個部分,結(jié)合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讀了墨子的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為博愛、**現(xiàn)代意識的思想濂派,其宣揚兼愛的倫理思想,倡導(dǎo)尚賢、尚同、非攻的政治恿想,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的經(jīng)濟思想,對我們今天主張世界和平、反對戰(zhàn)爭、促進社會和諧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東籬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xué)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目錄
**章親士
——用賢親士,才能成就霸業(yè),治理好國家 /
第二章修身
——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yǎng)為重 /
第三章所染
——影響的好壞關(guān)系著事業(yè)的成敗、國家的興亡 /
第四章法儀
——天下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必須遵循的法則 /
第五章七患
——倉之備粟、庫之備兵、城之備全、心之備慮乃國之必“備” /
第六章辭過
——只有節(jié)制各自的欲望,才能使國家因“節(jié)儉”而昌盛 /
第七章三辯
——追求音樂越繁復(fù),治理天下的功績就越少 /
第八章尚賢(上)
——尚賢乃為政之本,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
第九章尚賢(中)
——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長存需尚賢 /
第十章尚賢(下)
——崇尚賢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務(wù)的根本 /
第十一章尚同(上)
——遵循上天的意志,不可獨斷專行,才能治理好天下 /
第十二章尚同(中)
——“富其國家,眾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的根本 /
第十三章尚同(下)
——治國之道的關(guān)鍵是統(tǒng)一百姓的是非觀念 /
第十四章兼愛(上)
——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則治,兼相惡則亂 /
第十五章兼愛(中)
——對癥下藥,只有“兼相愛,交相利”,社會才能安定 /
第十六章兼愛(下)
——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廣大百姓的**利益 /
第十七章非攻(上)
——強權(quán)者不可打著“正義”的旗號四處掠奪 /
第十八章非攻(中)
——勞民傷財?shù)膽?zhàn)爭只能取得一時的勝利,*終會自食惡果 /
第十九章非攻(下)
——攻戰(zhàn)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必須加以非難 /
第二十章節(jié)用(上)
——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不追求華美而只在乎實用 /
第二十一章節(jié)用(中)
——要稱霸天下就要盡力地做愛民利民的事情 /
第二十二章天志(上)
——順從天意的,就是仁義政治;違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 /
第二十三章天志(中)
——追求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行義便會符合天志 /
第二十四章天志(下)
——天的意志是判斷人世間一切行為的準(zhǔn)則 /
第二十五章非樂(上)
——凡事應(yīng)該利國利民,樂之為物,而不可不禁而止 /
第二十六章非命(上)
——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 /
第二十七章非命(中)
——人定勝天,事在人為,與天斗,其樂無窮 /
第二十八章非命(下)
——執(zhí)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 /
第二十九章非儒(下)
——滿口仁義道德,不如日行一善 /
第三十章大取
——兼愛天下,盡利蒼生 /
第三十一章小取
——明是非、審治亂、明同異、察名實、處利害、決嫌疑 /
第三十二章貴義
——萬事莫貴于義 /
第三十三章公輸
——不尚空談,不辭辛苦,維護正義 /
第三十四章備高臨
——城池防守戰(zhàn)術(shù)之一,破解居高臨下攻城法 /
第三十五章備梯
——城池防守戰(zhàn)術(shù)之一,破解云梯攻城法 /
第三十六章備水
——城池防守戰(zhàn)術(shù)之一,破解以水攻城法 /
第三十七章備突
——城池防守戰(zhàn)術(shù)之一,破解從城墻突入攻城法 /
第三十八章雜守
——打好防御戰(zhàn),立足于不敗之地 /
**章親士
——用賢親士,才能成就霸業(yè),治理好國家
【原文】
入國①而不存其士②,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③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nèi)④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注釋】
①入國:“入”疑為“乂”之形誤,乂國即治國。
②士:賢士,指人才。
③抑:壓抑,忍耐。
④內(nèi):當(dāng)作“退”,指不得志。
【譯文】
治理國家如果不能優(yōu)待賢士,那么國家就會滅亡。發(fā)現(xiàn)賢士而不立刻予以任用,那些賢能的人就會怠慢他們的君主。沒有比任用賢士更為緊迫的事情了,因為如果沒有賢士,就沒有人和你討論國事。怠慢賢士、棄用賢士而又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這樣的事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而*終匡正天下;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后來稱霸于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吳王的羞辱,*終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一代賢君。這三個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而名揚天下,都是因為他們能忍辱負重。*成功的人是從不失敗,其次是失敗以后再想辦法獲得成功,這才叫善于用人。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我不是沒有豐厚的財富,而是自己有著無法滿足的內(nèi)心。”所以君子總是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君子在前途順利時要能不改變他的志向,在不得意時就要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一個人即使雜處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這樣的人就是有自信的人。所以說,一個人凡事如果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愿望;但卻從來沒有聽說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避免他所不愿意見到的后果。
【原文】
是故偪臣①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②之臣,上必有詻詻③之下。分議者延延④,而支茍⑤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jié)于民心;諂諛在側(cè),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⑥,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⑦,其抗也;孟賁⑧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注釋】
①偪臣:“偪”同“嬖”,倖臣。
②弗:通“拂”,反對,矯正過失。
③詻(luò)詻:直言,爭辯。
④延延:紛紛。
⑤支茍:疑為“交苛”二字形誤,指互相責(zé)難。
⑥錯:同“厝”,磨刀石。
⑦殪(yì):死。
⑧孟賁(
ēn):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
⑨沈:通“沉”。
【譯文】
所以倖臣會損害到君主,讒佞之輩會有害于主上。君主必須有敢于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子,上級必須有直言極諫的下屬。討論議事的人要敢于表達不同的觀點,互相責(zé)難的人要敢于堅持己見,只有這樣才可以長養(yǎng)民生,保全國家。如果臣子只以爵祿為重而不敢直言,心腹大臣也都緘默不言,那些關(guān)系不好的大臣只是暗自感嘆,那樣怨恨就郁結(jié)于民心了;如果身邊全是諂諛奉承之人,正確的建議就會被他們阻攔,那樣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天下賢士,結(jié)果喪身亡國。所以說,與其贈送國寶,不如推舉
賢人、舉薦能士。
比如現(xiàn)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為尖銳,那么這一把一定會*先被折斷。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快,那么這一把必定*先被損壞。所以甘甜
的水井*易干枯,挺拔的樹木*易被砍伐,靈驗的寶龜*先被灼燒用于占卦,神異的蛇*先被曝曬來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為他剛強正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恃武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為她長得太美;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勞太大?梢,這些人很少有不是死于他們的過人之處的。所以說:太興盛了就難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