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風味小吃和歷史淵源》詳細介紹了老北京的粘貨、烙烤、蒸煮、肉食、流食等五大類經(jīng)典小吃的基本常識,以及小吃的起源、人文底蘊和流傳在民間的歷史故事,內(nèi)容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和可讀性,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長知識,是讀者了解北京和老北京風味小吃的讀物。
Part 1 舌尖上的老北京——文化篇
第一章 老北京小吃文化特色
1.魅力北京,風味古都
2.京華小吃的各色講究
3.京味濃郁的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第二章 老北京小吃文化意韻
1.皇室貴胄與北京小吃的情緣
2.市井煙火,舌染凡塵
3.文化守望:風味飲食里的士大夫情懷
Part 2 一口軟糯品清歡——粘貨篇
第三章 艾窩窩
1.昔年“不落夾”,今朝“愛窩窩”
第四章 豆面糕
1.諧趣的“驢打滾”
2.御膳間里的“小驢兒”
3.城南舊事:只余浮光如夢長
第五章 豌豆黃
1.源起民間的宮廷小吃
2.味淡方知其香濃
3.雕刻童年:豌豆黃上的“英雄傳說”
第六章 冰糖葫蘆
1.糖葫蘆的“前世今生”
2.宋光宗的食療方子
3.天涯倦客:失落的味覺記憶
第七章 薩其馬
1.民俗禮儀的傳承者
2.繆傳多多“薩其馬”,原是音譯得其名
3.忠貞愛情: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第八章 三不粘
1.奇特的雞蛋變身
2.沈園驚夢:紅顏花落淚傾城
3.迷霧重重道淵源
Part 3 炊煙起處憶燕都——烙烤篇
第九章 焦圈
1.制法考究的油炸果
2.酸甜辣咸:“五缺一”的人生況味
第十章 馓子麻花
1.松酥香脆的寒食
2.割股奉君的典故
第十一章 褡褳火燒
1.胡同里的珍饈
2.商業(yè)傳奇:瑞賓樓的百年風情
第十二章 薄脆
1.香脆誘人的薄餅
2.薄脆的雅談史錄
第十三章 蜜三刀
1.甜潤軟糯的蜜點
2.蘇東坡試寶刀與蘇北三刀糕點
第十四章 蛤蟆吐蜜
1.喜感十足的豆沙燒餅
2.千古燒餅,偶得蛤蟆吐蜜
第十五章 茯苓餅
1.潔白賽雪的滋補品
2.清宮膳食故事:茯苓餅祛病又延壽
第十六章 油炸鬼
1.蓬松油潤的面果子
2.世情民心:愛恨油炸鬼
第十七章 肉末燒餅
1.酥香肉嫩的燒餅
2.夢中啖餅一晌貪歡
第十八章 鉻炸飴
1.美味可口的綠豆卷
2.民間過節(jié)餐,諧音為擱著
第十九章 春卷
1.一卷不成春
2.賢妻創(chuàng)春卷
第二十章 自來紅
1.棕紅綿軟的京式月餅
2.源自拜月,寄予團圓
第二十一章 硬面餑餑
1.深夜售賣的面餑餑
2.游牧民族的干糧
3.狀元逸事:康熙欽點餑餑狀元
第二十二章 門釘肉餅
1.厚如門釘?shù)娜怙?br /> 2.緣于慈禧的宮廷名吃
Part 4 誰家面食天下工——蒸煮篇
第二十三章 燒麥
1.玲瓏嬌俏的餐點
2.乾隆賜匾都一處
第二十四章 小窩頭
1.可愛的玉米小塔
2.飽暖之后為何求
第二十五章 炒疙瘩
1.干錘百煉的面疙瘩
2.舊時穆家寨,現(xiàn)世恩元居
第二十六章 羊眼包子
1.小若羊眼的包子
2.飲饌宮廷:康熙欽點,慈禧喜食
Part 5 粗料細作方為肴——肉食篇
第二十七章 炒肝兒
1.一聲過市炒肝兒香
2.會仙居創(chuàng)制炒肝兒始末
第二十八章 爆肚
1.鮮脆爽利的爆肚
2.金北樓做客爆肚馮
3.爆肚飄香,名人癡狂
第二十九章 鹵煮火燒
1.厚味深濃的平民小吃
2.宮廷蘇造肉與民間鹵煮
3.糙食精工亦成經(jīng)典
第三十章 白水羊頭
1.白水烹煮的嫩羊頭
2.民間故事:馬紀元創(chuàng)立羊頭馬
3.夕陽街景:暮色中的白水羊頭肉
第三十一章 灌腸
1.外焦里嫩的小零食
2.肉鋪風云:張飛巧賣混搭腸
Part 6 郁郁京味百轉(zhuǎn)回——流食篇
第三十二章 豆汁兒
1.京汁京味說豆汁兒
2.史海鉤沉:從帝王到黎民的流行飲品
3.餿酸有法,別具一格
第三十三章 豆腐腦兒
1.香滑嫩爽的豆制品
2.因錯而成,脫胎漢代豆腐
3.憶起兒時豆花香
第三十四章 茶湯
1.谷香宜人的熱飲
2.湯里乾坤大,壺中歲月長
第三十五章 奶酪
1.透心沁齒的乳制品
2.文化密碼:沉淀在奶酪里的時光
第三十六章 炒紅果
1.粘住味蕾的酸甜記憶
2.崢嶸歲月:劉記創(chuàng)業(yè)傳奇
第三十七章 臘八粥
1.臘八節(jié)日里的雜糧粥
2.傳說紛呈,源于古時天子大蠟八
第三十八章 酸梅湯
1.清涼適口的消夏飲品
2.淵源無關(guān)帝王,民間自古有酸湯
3.依依冰露酸梅汁
第三十九章 玉米粥
1.舶來的養(yǎng)生粥
2.帝王逸事:康熙偶遇玉米粥
第四十章 果子干兒
1.宮承民俗的果脯冰食
2.逗趣童真:同治衣兜果子干兒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類多樣,食材豐富,做工講究,在中華名吃美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享有良好的口碑。由于北京小吃大多在廟會和沿街集市上叫賣,購買吃食的人們會在無意中碰上,所以老北京人親昵而又形象地謂之為“碰頭食”。
北京小吃約有二三百種,融會了漢、回、蒙、滿等多個民族的特色小吃,保留了繽紛多樣的地方風味,還將明清兩代精致的宮廷小吃納入體系,使皇家尊享的極品美味流傳民間。北京小吃與都市居民的日常飲食息息相關(guān),老北京人佐餐的下酒小菜必少不了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尋常宴席上常擺放著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至于艾窩窩和驢打滾等小食品既可以當作零食,又可以當成早點和夜宵。最地道最正宗的北京小吃,當屬京城赫赫有名的老字號了:想吃原汁原味的奶油炸糕就去東來順飯莊,喜歡炸灌腸的朋友可以到合義齋飯館光顧一下,如果對烤饅頭情有獨鐘,同和居是首選地,愛吃肉末燒餅的食客千萬不要錯過仿膳飯莊,此外在北京的小吃店和夜市的飲食攤上也能買到各色風味小吃。
北京小吃品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清代的《都門竹枝詞》就有關(guān)于各種小吃的記述,“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爆肚油肝香灌腸,木須黃菜片兒湯!闭f的就是這些風味小吃風靡京城的盛況。
北京小吃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還讓食客們在唇齒噙香的時候,品出了古都京城的獨特文化及深厚的人文底蘊。每一道小吃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深植于特定歷史時代的背景下,其制作方法和食用方式都十分講究,是文化哲理和審美情趣的藝術(shù)表達,反映了老北京特有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北京歷史的一部分,又是京味兒文化濃縮的精華,還是老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小吃不但口感極佳,而且在視覺上帶給人美的享受,讓人既飽了口福又大飽眼福。
在中國諸多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中,北京并非一直是遙遙領先的,就發(fā)展時間而言,它算是較為滯后的。確切地說,北京是在元朝建都以后發(fā)展起來的,后來隨著明成祖永樂帝遷都,北京才正式登上北方文化重鎮(zhèn)的歷史舞臺。以前,長安、洛陽、開封、揚州、南京繁華一時,人杰地靈、商業(yè)興盛,北京還只是個邊陲重鎮(zhèn),被稱作薊縣、幽州、涿郡……元朝在此定都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和習俗流入京都,在筵席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今天正宗的北京菜系,沿承了蒙古族和回族的飲食特點,漢族人和滿族人不斷對其加以豐富和完善后,形成了既粗獷豪放又細膩講究的自然風味,并很好地繼承了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北京名菜“涮羊肉”“爆肚”就是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騎兵以作戰(zhàn)的頭盔煮水,燙熟生肉,佐調(diào)料而食用的方式。
雖然北京發(fā)展比其他古都要晚,但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它已然成為風光無限的千年帝都,作為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北京匯集了各地文人墨客和各方名人俊杰,北京的飲食業(yè)也隨著大江南北文化的融合而相容相生,而北京的傳統(tǒng)小吃,也伴著不同文化的碰撞而演變升華,形成粗獷自然但又不失章法的烹調(diào)飲食文化。
明成祖的遷都,使北京飲食文化迎來了第一次巨變。早在遷都之前,政府就已經(jīng)把大量的農(nóng)民、工匠和商人遷往京城附近。這次移民大遷徙,使南方的烹調(diào)文化流入了北京。清朝定都北京城,再次提升了北京飲食文化的層次,多種考究的宮廷點心逐漸流傳至民間,使得清朝宮廷菜融入北方飲食品類,如奶酪、薩其馬等糕點成為了老北京街頭巷弄的特色小吃,滋潤和豐富著老北京人的飲食文化生活。
北京菜品中馳名的大菜少之又少,卻有不少口味獨特、讓人垂涎欲滴的風味小吃,比如豆汁兒、鹵煮、爆肚、褡褳火燒、燒羊肉、茶湯、門丁肉餅、驢打滾、豌豆黃、炒肝兒、炒紅果、蕓豆糕、麻豆腐……這些小吃烹調(diào)方式看起來較為簡單,似乎家家都能制作,但實際上卻大有講究,不是誰家都能做出那個正宗味道的。假如說南方的精細美食像是筆觸細膩溫婉的工筆畫,那么北京的小吃就是揮灑寫意的山水畫,濃淡相宜,有層次有章法,特別是那錦上添花的一點烘托和點綴,更是別具匠心。
北京的小吃于駁雜中見講究,于粗獷中現(xiàn)精細,浩浩皇城、千年古都,匯聚八方來客,各種特色飲食兼收并蓄,即便食材粗獷,在烹調(diào)上也堅持精工細作,因此北京飲食具有收放自如、雍容爾雅的特點,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北京風味小吃,然而對于懂它的人來說,只需吃上一次就會上癮。北京老字號的小吃口感醇正,師傅的手藝令人拍案叫絕,而蘊含在菜品里的文化厚味和哲理智慧則一點一點地沁入心靈深處,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驚喜。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