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志》全面記錄了原地理所1940年至1999年的發(fā)展歷程。主要內(nèi)容包括概述部分、研究室情況介紹、重要成果、所務管理、黨群工作、圖書資料情報室、中國地理學會、所辦期刊雜志、人物以及六十年大事記等方面記錄了地理研究所的沿革,力求全面地反映地理研究所的60年。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前言
凡例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概述1
第一篇 建制沿革
第一章 中國地理研究所(1940年8月~1949年4月,重慶、南京)19
第二章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50~1958年,南京)21
第三章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58~1999年,北京)24
第二篇 研究室
第一章 自然地理研究室 37
一、沿革 37
二、學術(shù)方向與學科發(fā)展 38
三、學科組 41
四、科研任務和人員變化 42
五、科研項目與成果 45
六、人才培養(yǎng) 61
第二章 地貌研究室 62
一、沿革 62
二、學術(shù)方向與學科發(fā)展 63
三、學科組 66
四、科研任務、項目與成果 70
五、人才培養(yǎng) 85
第三章 氣候研究室 86
一、沿革 86
二、學術(shù)方向與學科發(fā)展 87
三、學科組和實驗室的任務與成果 92
四、人才培養(yǎng) 1108
第四章 水文研究室 110
一、沿革 110
二、學術(shù)方向與學科發(fā)展 112
三、學科組 113
附:徑流形成實驗室 115
四、科研任務與成果 116
五、人才培養(yǎng) 126
六、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lián)合研究中心 126
第五章 化學地理研究室 127
一、沿革 127
二、學術(shù)思想和學科建設(shè) 128
三、學科組 130
四、學術(shù)交流與國際合作 147
五、人才培養(yǎng) 148
第六章 中國科學院禹城綜合試驗站 149
一、沿革 149
二、研究方向 152
三、試驗站條件 152
四、儀器設(shè)備研制與開發(fā) 154
五、科研任務 155
六、重要科研成果 158
七、人才培養(yǎng) 159
第七章 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屯)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試驗站 160
一、沿革 160
二、建站歷程 161
三、學科組與研究工作 165
四、研究工作進展與成果 173
五、人才培養(yǎng) 174
附:北京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實驗研究(建站立項報告) 175
第八章 中心分析室 179
一、機構(gòu)沿革 179
二、人員變化 179
三、設(shè)備增添、分析項目和任務變化 180
第九章 經(jīng)濟地理研究室和經(jīng)濟地理部 182
一、沿革 182
二、機構(gòu)和組織管理人員 184
三、學術(shù)思想與研究方向 184
四、主要科研任務 186
五、獲獎科研成果 189
六、研究團隊與人才培養(yǎng) 190
七、學術(shù)交流與國際合作 191
第十章 工業(yè)與交通地理研究室 192
一、沿革 192
二、學科建設(shè) 193
三、主要研究任務及成果 194
四、學科基本理論研究進展與主要成果 200
五、學術(shù)交流與國際合作 202
六、人才培養(yǎng) 202
第十一章 農(nóng)業(yè)地理研究室 203
一、沿革 203
二、學科建設(shè) 204
三、研究團隊和任務組織 206
四、科研活動 207
五、學術(shù)交流 211
六、研究成果 211
七、獲獎成果 214
八、人才培養(yǎng) 214
第十二章 城市與人文地理研究室 216
一、沿革 216
二、學術(shù)思想與研究方向 217
三、學科組(室)發(fā)展與研究任務 218
四、研究成果 223
五、人才培養(yǎng)與學術(shù)交流 224
第十三章 區(qū)域開發(fā)理論研究室 225
一、沿革 225
二、研究方向 225
三、研究室人員變化 227
四、科研任務 227
五、重要的規(guī)劃成果 231
六、人才培養(yǎng)與學術(shù)交流 231
第十四章 世界地理研究室 233
一、沿革 233
二、科研工作指導思想 234
三、學科組 234
四、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235
五、主要研究成果獲獎情況 238
第十五章 古地理與歷史地理研究室 239
一、沿革 239
二、研究方向 240
三、學科組 240
四、科研項目 241
五、人才培養(yǎng)與對外交流 247
六、主要成果獲獎 248
第十六章 地圖研究室 249
一、沿革 249
二、學術(shù)方向與學科發(fā)展 250
三、學科組 252
四、承擔任務與課題、完成人員與科研成果 256
五、人才培養(yǎng) 263
第十七章 航空像片與衛(wèi)星像片判讀利用研究室 265
一、沿革 265
二、學科組 265
第十八章 地理研究所二部 271
一、組織領(lǐng)導 271
二、方向任務 271
三、研究機構(gòu)設(shè)置 271
四、承擔的主要任務及代表成果 272
五、人才培養(yǎng) 277
第十九章 新技術(shù)研究室 278
一、沿革 278
二、研究方向和任務 278
三、各組承擔的任務 279
四、照相室概況 283
五、研究生培養(yǎng) 284
六、參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 284
第二十章 資源與環(huán)境信息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 285
一、沿革 285
二、學術(shù)思想與學科建設(shè) 287
三、學科組、研究組 288
四、科研項目與進展 294
五、人才培養(yǎng) 306
第三篇 重要成果第一章 自然地理 311
一、綜合自然地理 311
二、地貌 318
三、氣候 327
四、水文 332
五、化學地理 335
第二章 人文經(jīng)濟地理 351
一、人文經(jīng)濟地理綜合研究 351
二、農(nóng)業(yè)地理 355
三、工業(yè)與交通地理 362
四、城市與人文地理 364
五、世界地理 366
六、歷史地理和邊界地理 368
第三章 地圖、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 370
一、地圖 370
二、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 377
第四章 重大區(qū)域研究 386
一、黃淮海平原 386
二、黃土高原、黃河 389
三、青藏高原 393
第四篇 所務管理第一章 所長辦公室 401
一、1954~1958年 401
二、1959~1966年 401
三、1967~1977年 402
四、1978~1999年 403
五、地理研究所辦公室負責人名單 403
第二章 科研管理 404
一、沿革 404
二、人員 404
三、管理 404
第三章 人事管理 416
一、機構(gòu)沿革、工作重點 416
二、全所職工規(guī)模和科研隊伍建設(shè) 416
三、專業(yè)技術(shù)職務評聘和一般行政人員聘任 418
四、工資福利 419
五、其他 420
第四章 研究生教育與管理 424
一、學位建設(shè) 424
二、導師隊伍建設(shè) 424
三、管理工作 425
第五章 財務管理 426
一、財務管理 426
二、科研經(jīng)費管理 428
第六章 技術(shù)支撐系統(tǒng)建設(shè) 431
一、實驗室建設(shè) 431
二、野外試驗站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 431
三、器材、物資、技術(shù)條件工作 434
第七章 后勤服務 436
一、基本建設(shè) 436
二、醫(yī)務室工作 439
三、昌黎休養(yǎng)所 439
第八章 所辦開發(fā)公司 440
第五篇 黨群工作一、在歷次重大政治運動中的工作 444
二、黨的建設(shè)和日常工作 446
第六篇 圖書資料情報室一、圖書資料情報室館藏與資料情報工作 451
二、館藏、讀者服務及館際關(guān)系 451
三、圖書收藏途徑 453
四、資料情報工作 453
五、主要成果 454
第七篇 所辦期刊第一章 地理學報 459
第二章 地理研究 463
第三章 地理科學進展 465
第四章 地理知識 466
第五章 地理譯報 468
第六章 地理集刊 469
第八篇 掛靠單位——中國地理學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471
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471
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471
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472
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472
第六屆理事會 472
第七屆理事會 473
第九篇 人物簡介一、中國地理研究所時期 175
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時期 480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六十年大事記 540
附表 585
附表1 地理研究所歷屆所長、副所長任職名單 587
附表2 中共地理研究所歷屆領(lǐng)導小組及黨委組成人員名單 589
附表3 中共地理研究所歷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名單 590
附表4 地理研究所歷屆學術(shù)委員會成員名單 591
附表5 地理研究所歷屆學位評定委員會成員名單 593
附表6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的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名單 593
附表7 地理研究所歷年自行遴選評審的博士生導師名單 594
附表8 地理研究所歷屆研究員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名單 595
附表9 地理研究所歷屆專業(yè)技術(shù)職務聘任委員會名單 596
附表10 地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獨立學科組組長任職名單 597
附表11 地理研究所歷屆管理部門處、室、獨立科負責人名單 603
附表12 中共地理研究所黨總支及機關(guān)黨委組成人員名單 605
附表13 中共地理研究所基層黨支部書記名單 606
附表14 地理研究所歷年獲獎科研項目表 609
附表15 地理研究所獲得的國家基金項目表(1984~1999年) 624
附表16 1990~2000年地理研究所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人員名單 630
附表17 1993~1999年地理研究所享受中國科學院管理突出貢獻津貼人員名單 630
附表18 地理研究所主要科研儀器設(shè)備表 631
附表19 地理研究所1964~1994年基本建設(shè)投資表 634
附表20 地理研究所1966年前錄取研究生名單 635
附表21 地理研究所1978~1997年畢業(yè)碩士生名單 636
附表22 地理研究所1982~1997年畢業(yè)博士生名單 643
附表23 1998~1999年地理研究所招收的碩士生名單 648
附表24 1998~1999年招收的博士生名單 649
附表25 1978~1999年地理研究所招生、授予學位統(tǒng)計 651
附表26 1986~2000年地理研究所接收的博士后名單 652
附表27 中國地理研究所職工名單(1940~1949年) 653
附表28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職工名單(1950~1999年) 654
附錄 659
附錄1 1937年聘任李四光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的聘書 661
附錄2 1941年黃國璋為《地理》季刊撰寫的發(fā)刊詞 663
附錄3 竺可楨1941年10月6日在中國地理研究所的演講 666
附錄4 中國地理研究之重要 668
附錄5 中國地理研究所的六年和將來——紀念本所六周年 669
附錄6 1949年10月周立三等聯(lián)名給竺可楨信,建議在未來科學院中籌設(shè)地理所 679
附錄7-1 1950年1月黃秉維致信竺可楨,談地理研究所三數(shù)年內(nèi)工作重點 685
附錄7-2 黃秉維致函竺可楨關(guān)于科學院地理所三數(shù)年內(nèi)工作重點 687
附錄8 目前中國地理研究工作的任務 689
附錄9 地理學學科規(guī)劃說明書 691
附錄10 1984年1月黃秉維就如何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的問題給中央書記處的信 693
后記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