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特曼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家之一。他的思想以"終末論的希望"為起點和方向,對傳統(tǒng)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論、基督論、三一論、創(chuàng)造論、圣靈論、終末論、教會論等主題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而且與戰(zhàn)爭、解放、和平、人權、生態(tài)等社會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密切。其早期思想從時間維度探討上帝的應許以及對來臨的上帝的期盼,并引申至政治神學領域。后期則在時間框架內引入了上帝的自限與內住等空間概念,通過對創(chuàng)造論信仰的重新解釋,回應了生態(tài)自然領域的危機的挑戰(zhàn)。本文正是從時間、空間和實踐三個維度對莫爾特曼的"希望"范疇進行哲學詮釋。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作為20世紀西方很有影響力的基督教思想家,莫爾特曼的神學以“終末論的希望”為起點和方向,對傳統(tǒng)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論、基督論、三一論、創(chuàng)造論、圣靈論、終末論、教會論等主題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他突出了基督教“信、望、愛”三德中的“望”德,將希望看作信仰的支撐。終末論的希望,不只是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中的希望,更是超越一切世俗盼望、面向最終的事物的希望。最終的事物在莫爾特曼這里不是末日的毀滅,而是世界的更新。因此,基督教的希望是革命性的,是對現(xiàn)實進行認識和反省,是預期現(xiàn)實的遠景和將來可能性,從而照亮現(xiàn)實(為現(xiàn)實指引將來)。莫爾特曼正是在關注世界、歷史和現(xiàn)實的基礎上,用展現(xiàn)其遠景和將來可能性的辦法,鼓勵人們在逆境中抗爭、在無可盼望處盼望。其思想既有超越現(xiàn)實的意義,又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他的“希望”范疇體現(xiàn)了超越性與內在性的統(tǒng)一,在理論演繹和現(xiàn)實價值方面都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本書旨在從時間、空間和實踐這三個哲學維度對莫爾特曼的“希望”范疇進行解讀。導論部分著重介紹了莫爾特曼的生平及學術歷程,歸納梳理了國內外對莫爾特曼神學的研究成果與現(xiàn)狀,并指出本書的選題宗旨和目標,即正確理解莫爾特曼“希望”思想的內涵,對其進行哲學的分析,并認識其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正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莫爾特曼“希望”思想的理論來源。文中首先梳理了西方哲學和神學史上的“希望”概念,從中性、積極和消極三個價值維度分別闡述了西方思想史中的希望概念。其次對莫爾特曼希望神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進行研究,著重論述了希望神學與布洛赫希望哲學的關系。
第二章是從時間維度對“希望”范疇的研究。本章著重探討了希望的終末論、將來本體論、作為應許和啟示的歷史,以及從中體現(xiàn)的莫爾特曼的時間觀!皩怼笔箷r間具有了超越條件,從而為希望的終末論及復活思想提供了依據(jù)。莫爾特曼的時間理論強化了上帝啟示的此世性方向,對上帝的全新認識以及對復活的基督的確證是其終末論方法的應用。它超越了無神論和有神論,在《1日約》的歷史神學和《新約》的基督論和稱義論之間建立了關聯(lián)。
第三章是從空間維度對“希望”的探究。其中的關鍵是對創(chuàng)造信仰的重新詮釋。莫爾特曼的全新創(chuàng)造論以創(chuàng)造的冠冕——安息日為意義和目的。空間源于上帝神圣自限的創(chuàng)造。這樣的創(chuàng)造是開放的、連續(xù)的、基于救贖的。創(chuàng)造的圓滿終結是合金納——上帝內住于空間。人與自然作為不同的被造物,共同構成“創(chuàng)造物共同體”。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本質,讓兩者和諧地共生共處,既是信仰的需要,也是時代處境的需要。
第四章是從實踐維度對“希望”范疇的現(xiàn)實意義的概括。莫爾特曼的神學是一種處境神學,一向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緊密。其“希望”的基礎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和復活。十字架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上帝觀,而且隱含著實踐和抗爭的含義。莫爾特曼由“信仰的希望”走向“行動的希望”,從“可能性”中發(fā)現(xiàn)了“轉化”的力量,并通過生命倫理、地球倫理及公義和平倫理展現(xiàn)出“希望”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當然,宗教并不能涵蓋人的全部實在。宗教與世俗的根本差別決定了莫爾特曼的理論不可能對現(xiàn)實提出明確的脈絡和具體建議。要解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問題,必須依賴于不同學科的共同成長進步。但無論如何,宗教思想還是會為我們提供一條認識自我和世界、與自我和世界達成和解的途徑,讓我們多了一種思維和認知的方法和方向。這也是本書研究的目的所在。
目錄
叢書序i
前言v
導論1
第一章 “希望”范疇的思想來源13
第一節(jié)西方思想史中的“希望”13
第二節(jié)希望神學的背景和思想來源33
第三節(jié)希望神學與希望哲學的關系46
第二章 “希望”的時間維度54
第一節(jié)希望的終末論54
第二節(jié)將來本體論62
第三節(jié)作為應許和啟示的歷史69
第四節(jié)希望的時間觀85
第三章 “希望”的空間維度95
第一節(jié)對創(chuàng)造信仰的重新闡釋96
第二節(jié)創(chuàng)造的空間103
第三節(jié)創(chuàng)造物共同體112
第四章 “希望”的實踐維度125
第一節(jié)從“信仰的希望”到“行動的希望”126
第二節(jié)從“可能性”到“轉化”132
第三節(jié)從“政治神學”到“轉化倫理學”141
結語161
參考文獻165
《山西大學分析與人文哲學叢書:論莫爾特曼的“希望”范疇》:
二、將來的超越性
莫爾特曼認為,將來是上帝“超驗性”的新范式。莫爾特曼理解的基督教的“超越性”乃是將來。這是外在的超越性,而不是人們臆想的“內在超越”。這種超驗性可以使我們跨越地理、語言、氣候、膚色和傳統(tǒng)的局限!皟仍诔健笔且粋自相矛盾的術語。人類的超越乃是向歷史中的未來超越,在自然中卻只有循環(huán),因而其實談不到內在于自然的上帝。
我們把“歷史”理解為是對處在矛盾中的現(xiàn)實的體驗。換而言之,現(xiàn)實或實在處在沖突中。它不僅僅是體驗到一切都是流動的,也不僅僅是體驗到一切都被卷入時間之流,似乎當前處在過去的“不復再來”(no more)和未來的“還沒有”(not yet)之間。它也不是指男女人等不斷被迫做出決定。歷史給人這樣一種印象:人,連同他的社會和他的世界,是一場試驗,不僅他自己是一場冒險,他的世界也是一場冒險。在他生命的危急時刻和焦點上,他和哈姆雷特有著同樣的印象:“為或不為,這就是問題!庇捎谒痪砣霘v史的實驗之中,他不得不看到成功方案的前景,即使他想到不可能成功而被恐懼所籠罩。這些前景也同樣具有冒險的特征,因而只不過是暫時的方案。它們必須通過批判的力量來證明自己,通過個人的參與來證明自己。它們不采取客觀地觀察必然性的形式。它們更像一個草圖,向著可能性伸展開去,以避開當前的需要。
“今后”與“到來”引發(fā)了人類“推斷”(extrapolation)和“期盼”(anticipation)的經驗的差別。“推斷”是關于今后的,人可以從過去和現(xiàn)在中推測出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和狀態(tài)。這種未來是在過去和現(xiàn)在基礎上的延伸。對當前現(xiàn)實的延伸和擴展無益于未來的“新”的事物的產生,因而只會為那些擁有貫徹自己意圖的權力、力圖維護制度和權力狀況的人所用。推測貌似提供了一種將來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是一種與當下連續(xù)的、不出意外的可能性,是在保守的領域內對其他可能性的壓制。推測的未來全然不具有超越性。它是被過去和現(xiàn)在決定的!捌谂巍眲t是由具有開放性的將要到來的事物引發(fā)。這種期盼表現(xiàn)為對未來的可怕事物的恐懼,或對美好事物的憧憬。這些懼怕和妄圖避免的未來,或是認可和給予希望的未來,切實地對應著人類存在本身的基本關切。人類對前方事物的預見、調整、適應,人類對尚未存在的將來的認識、領悟和對應,正體現(xiàn)了終末論將來的意涵。這種終末論的未來存在于對當下的各種預期中,影響了人類的時間經歷。
對于未來的當前展望,總是期盼和推斷結合而成的單一行動。對未來的洞見可以從歷史中演化而來。這種洞見和歷史本身一樣只不過是無常的。對將來的展望并不等同于“將來”本身。莫爾特曼認為,將來如果僅僅意味著歷史的未來,則它同“超越性”沒有任何關系。因此,一種無休止的“超越性”當然不是真正的超越性。然而,就動機來說,“將來的歷史”毫無疑問地不同于“歷史的將來”的觀念。只有超越歷史本身的實驗的未來才能成為超越性的范式并使希望具有歷史意義。如果加以正確理解,彼岸的烏托邦就打破了一切世俗的關系和我們所知的一切結合。它可以被理解為對“超越性”的根本的和終極的經驗。
這種對超越性的經驗甚至超過了歷史的超越性,通常表現(xiàn)為宗教象征。如果我們可以把現(xiàn)實當作歷史來討論,那我們同樣也可以討論“歷史的終結”。歷史的將來不會是數(shù)量上的新的未來,它必須是性質上的新未來。如果在使用“將來”一詞時我們想到的是改變歷史自身條件,那么將來便與超越性等同。只有清除了使我們把當前的現(xiàn)實體驗為歷史的沖突,將來才與超越性聯(lián)系在一起。莫爾特曼反復強調的超越性,乃是擺脫歷史領域中的必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受膚色和語言的約束。
長久以來,基督教信仰從形而上學出發(fā)來解釋超越性。后來,它又從存在主義出發(fā)解釋超越性。然而,莫爾特曼認為,今天,當我們在受苦中體驗到超越性的界限并在積極的希望中跨越這界限時,信仰便出現(xiàn)了。我們若是根據(jù)基督教來解釋終末論的超越性——著眼于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則上帝的性質上的新未來就會同被驅逐者、被歧視者結合。這一未來便不是上層社會的進步,而是同社會的犧牲品,同下層民眾結合。對終末論的未來的盼望因而就同被貶辱的人結合在一起。完全的他者(wholly others)的未來的超驗性就在于提升當前的社會中的“他者”(the others,即異己者、流浪者、打工者、乞討者、被監(jiān)禁者、遭流放者、遭歧視者、外鄉(xiāng)人)。這是變革的力量,是超越歷史的上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