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詞關系研究(一)》收錄首屆漢語字詞關系學術研討會會議文章及同主題的經典文章,共23篇,為系列集刊首輯,從異文、用字習慣、用字類聚、文字職能、訛混、同形字、俗字等多個方面對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中的字詞關系進行討論。或作個案研究,或作宏觀考察,或對相關資料加以系統(tǒng)梳理及考證,或從理論高度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及不足,有助于
書名守古與維新取自林語堂一篇文章的題名。林氏直言道明,知新而不知古,則空疏浮泛,知古而不知今,則昏聵老耄,可見為學需要放寬眼界,兼顧古、今與中、西,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應做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之學問。本書收錄了筆者近年來對中西語文學研究理念與方法的思考與體會,尤其關注接受現(xiàn)代西方學術訓練的漢學家與浸淫于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本土學者
本書詳細解剖了八組常用詞的演變,理清了每一組詞主要義位間的流變關系,并考察了不同義位所代表的語義場之間的關系,探討了一個詞的不同義位在相應的語義場中地位之間的關系。將復雜的詞義和詞匯演變關系梳理得比較清晰,材料翔實,描寫細致,分析有理有據(jù)。
本書是以外國留學生為讀者對象而編寫的教材,適合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使用,也可作為具有中級以上漢語水平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般讀物。中國概況課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課程,是奠定中國基礎知識,全面系統(tǒng)了解中國國情,順利學習漢語和專業(yè)文化知識的必修課。本書分14個專題,系統(tǒng)介紹中國的國土、歷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經濟、科技、教
漢字從哪里來?它是如何一步步演變?yōu)榻裉斓臐h字形態(tài)的?漢字作為記錄歷史的符號,它又承載了哪些豐富的文化信息? 本書首先講述漢字的發(fā)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識人、保護者對于漢字遺產的珍視與深情;接著,分析漢字的造字法則,從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中體會中國人的思考、感知與創(chuàng)造;最后,選取極具中國文化代表的20個漢字,追溯字形源流、字義演
第一章為中華典籍外譯和研究提供了一種概覽,便于讀者了解中華典籍外譯簡史、翻譯模式、研究現(xiàn)狀概貌以及已有研究的理論視角。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別考察哲學典籍、歷史典籍、詩詞歌賦典籍、小說典籍、戲劇典籍和中醫(yī)藥典籍的外譯研究。每章采用基本相同的結構設置。首先,引言簡述典籍外譯史和主要譯本,為綜述已有研究進行基礎性準確。其次,基于
第三屆茅盾青少年征文作品選甄選百余作品,分為:這是我的故事;身邊物事;生活在別處的ta;歷史的星空下;追問、思索與領悟;如果夢有重量;如歌的夢幻里七個篇章。自2018年至今已舉辦過三屆征文活動,旨在為全國青少年提供文學創(chuàng)作與交流的平臺。每年有數(shù)萬小作者參與投稿,主辦方會為獲獎選手舉辦少年作家營,邀請知名作家親自授課,游
漢語詞匯的研究成果極其豐富,但是在學術性,系統(tǒng)性方面不如語音學、語法學。漢語詞匯學需要在理論體系和科學方法方面有所突破。本書用十一章的內容,分別就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詞匯概述、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和詞素研究、現(xiàn)代漢語中詞的形成及其結構形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義概說、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各種成分研究、現(xiàn)代漢語中的特殊詞匯——熟語的研究、現(xiàn)代漢
幼兒教師口語是教師口語的一個特殊分支,它是在相應理論指導下,訓練幼兒教師在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等活動中的口語運用技能和技巧的實踐性極強的語言訓練課程,是培養(yǎng)幼兒教師職業(yè)技能的必修課程。本書共六章,在介紹幼兒教師口語概念及加強幼兒教師口語訓練的意義基礎上,對幼兒教師口語基礎訓練、幼兒教師口語表達訓練、幼兒教師交際口語訓練
《漢語語言學》是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的語言學研究集刊,主要發(fā)表漢語本體研究的學術成果,也發(fā)表語言學及語言學交叉學科基礎性、前沿性、應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書依托粵港澳大灣區(qū),充分利用大灣區(qū)專業(yè)聯(lián)盟的優(yōu)勢,立足于漢語,在加強漢語本體研究的同時,推動語言學及語言學交叉學科基礎性、前沿性、應用性的學術研究。本書為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