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和價值何在?怎樣獲取人生的幸福?每個人都會追問自己這些問題。 本書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重要代表作,分為兩部分:一種人生觀和人生與哲學,共計21篇文章。部分是其20世紀20年代的馮友蘭重要著作《一種人生觀》一書,第二部分人生與哲學是馮友蘭文章精選,是對《一種人生觀》所闡述的人生哲學觀念的補充。在本書中,馮友蘭先生
方東美作為將中國文化推向西方的探險者,搭建了援西入中到以中釋中的橋梁,其治學以中西印貫通、儒釋道融合為旨趣。方先生深受懷特海機體哲學、伯格森生命哲學等思想的影響,結合《周易》生生變易哲學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創(chuàng)機體主義哲學。 本書從傳統(tǒng)天人觀、人性論、生死觀、知行論的研究視角出發(fā)考查方東美對儒釋道的闡釋及其中西文化比
真實的哲學就是具體的道理,變化中的文明也需要自己的道理,而在這里所說的就是各個領域相應具有的自己的道理。哲學有自己的范疇,但哲學如果是“有用的”,首先就要在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各主要領域具有自己的應用范疇。因此,作者在本書里說的不是政治哲學、邏輯哲學、教育哲學,甚至藝術哲學這類哲學的“分支”或“交叉”學科,而是哲學在各領域
1964年,石仲泉到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工作,從此與胡繩結緣,兩人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工作關系和師生之誼;2018年,胡繩100周年誕辰之際,石仲泉念恩師,憶往昔,深情寫成此書。全書評傳式回顧了胡繩的成長經(jīng)歷,包括其從書香門第到投身革命,以及作為黨的兩代核心領導的又“一支筆”,參與黨內(nèi)重要活動和文字工作的親身經(jīng)歷,勾勒了胡
《現(xiàn)代儒學》是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主編輯刊,旨在推動儒家多元傳統(tǒng)的研究,面向現(xiàn)代世界闡發(fā)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家具有一種本體論地位,基于家而延展出一種蔚為大觀的文明。家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扮演關鍵角色,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根基性模式。近年來,家的問題隱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話題,昭示了中國哲學界對于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新姿態(tài)
本書分六個部分解讀南懷瑾。部分,介紹南懷瑾的人生之路,使大家了解一個大師是如何煉成的;第二部分,介紹南懷瑾的學問之道,分析他治學講學的特點。第三部分,逐本解析南懷瑾講解儒學的主要著作,如《論語別裁》等;第四部分,逐本解析南懷瑾講解道學的主要著作,如《老子他說》等;第五部分,逐本解析南懷瑾講解佛學的主要著作,如《金剛經(jīng)說
本卷所涉時段上起晚清改良維新之際,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論述了這一時段能代表時代精神或哲學成就的近三十位哲學思想家,諸如王韜、鄭觀應、嚴復、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章太炎、王國維、李大釗、陳獨秀、李達、艾思奇、、胡適、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馮友蘭、賀麟、張東蓀、金岳霖、洪謙、張岱年、李石岑、方東美、朱謙之等,表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發(fā)動“文學革命”,從此他的名字與新文化運動聯(lián)結在一起,是公認的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為展現(xiàn)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多方面的成就和廣泛的社會交往,本書匯集了耿云志、楊天石、汪榮祖、陳漱渝、陳方正、陳平原、羅志田、鄧昭祺、江勇振、山口榮、黃克武、王晴佳、王中江、孫郁、章清等海內(nèi)外
本書是《馮友蘭人文哲思錄》2021年全新修訂版,主要對幸福、境界、命運、生死、人生意義、處世方法、精神修養(yǎng)、儒家哲學等進行了詳細精到的論述,教導現(xiàn)在的年輕人怎么理解幸福,理解哲學與人生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國文化與世界的關系,以及怎么提高個人修養(yǎng)。通過本書,指引年輕人深入思索生活、人生、自我修養(yǎng)等問題,在歷史、文化
2012,作者在北京三聯(lián)書店刊行《共和與經(jīng)綸》。通過釋讀熊十力寫于1951年間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并懇代陳毛公賜覽的長函《論六經(jīng)》,以及熊十力在1949年至1951年間刊印的其他文跡尤其《韓非子評論》(原題正韓),作者嘗試探究熊十力經(jīng)學思想與共和革命精神的關聯(lián),以及儒家心學與西方啟蒙哲學的內(nèi)在親緣,進而理解共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