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納達三部曲》以格拉納達的陷落這一歷史事件為大背景,以祖孫三代由此而改變了的命運為故事線索,通過一些典型人物的命運起伏,試圖展示在急劇變化的時代里,個人在民族危亡、信仰存廢以及文化斷續(xù)等重大問題上的掙扎、吶喊和抉擇。再現了從1491年西班牙軍隊進入格拉納達至17世紀初阿拉伯穆斯林被逐出安達盧西亞這段歷史,講述了居住在格拉納達的阿拉伯穆斯林平民百姓一家五代的變遷與遭遇,記錄了格拉納達戰(zhàn)爭后穆斯林遭受的折磨與災難,并通過重述歷史完成對阿拉伯女性命運、民族命運的反思。
《燃燒的墳場》以旅居法國的主人公因婚姻挫敗生活失意,逃離回到家鄉(xiāng)的所見所遇及所思所想為主線,以*人稱講述了主人公為追隨愛情到法國定居,結婚生子后因變故離開妻兒,而后回到祖國家鄉(xiāng),正值人生低谷苦悶彷徨的階段,又遭遇至愛的母親因意外摔傷而病故的故事。小說中通過描述在家鄉(xiāng)的所遇所見,刻意描畫出一群生活艱辛、受壓迫束縛、忍耐堅持和努力抗爭的小人物形象,展開了一幅生動的摩洛哥城鎮(zhèn)小人物百態(tài)的多彩畫卷,表達出作者對縱使生活遭受苦難,仍用工作、堅韌和無聲抵抗來維護尊嚴的人們的尊重和敬意。
《366封信》是一部書信體小說。366這個數字代表的是主人公麥爾胡姆寫給艾斯瑪的信件數,麥爾胡姆是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化學老師,他與艾斯瑪雖僅有一面之緣,但卻一見鐘情。麥爾胡姆以書信的形式,向對方傾訴了自己對她的愛慕之情,在苦苦找尋對方的旅程中,經歷了一系列離奇曲折的事件,*后尋找未果,選擇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告別愛情幻影和不可能實現的夢。麥爾胡姆還在信中穿插講述了他在平民區(qū)的生活,通過他的人生軌跡,讀者能了解到蘇丹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種種社會亂象。作品揭示了蘇丹當時巨大的階級差異、無法逾越的貧
《迪布宅門》是埃及作家伊扎特卡姆哈維于2010年在貝魯特文學出版社發(fā)表的長篇小說,2012年獲納吉布馬哈福茲文學獎,2013年英譯本在開羅美國大學出版社出版。故事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埃及村莊拉開帷幕,講述了一戶叫迪布(狼)的人家四代人150年以來的喜怒哀樂,始于從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發(fā)現這座村莊,終于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作者巧妙地將埃及國內的社會變遷和國際局勢的風云詭譎折射在主人公一家人的人生際遇之中,把殖民統(tǒng)治、革命、戰(zhàn)爭等宏大的歷史事件天衣無縫地嵌入平凡人物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