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是當前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形式之一,它強調行為的功能性,以此來確定目標行為,聚焦于改變和習得新行為!缎袨榀煼ā愤@本書系統且細致地展現了行為療法的發(fā)展和演變,從理論到技術,從歷史到新進展,從傳統的行為療法到現代融入正念的行為療法,展現了行為療法如何運用到各類行為障礙的治療中。
經典主流心理治療理論叢書
美國心理學會強烈推薦!
本書簡明清楚地描繪了行為療法的核心結構,并展示了行為療法從過去到當代實踐的演變。尤其在描繪行為治療師如何調整他們的取向和方法與來訪者的文化認同保持一致方面做了杰出的工作。
馬丁·M.安東尼(Antony),博士,就職于臨床心理學協會和行為與認知治療協會的理事會,曾作為行為與認知治療協會和美國焦慮癥協會的大會組委會主席。他也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的焦慮癥治療和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和加拿大心理學會的前主席。曾獲加拿大心理學會和美國焦慮癥協會教授獎。出版了28本心理學相關自助手冊。
麗莎白·羅默(Roemer),博士,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積極投身于臨床心理學的研究和對博士生的臨床訓練。
莊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學校心理咨詢師,心禪心理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擅長領域:家庭輔導、靜心養(yǎng)生。參編書籍、發(fā)表論文若干。擔任過CCTV-7《陽光大道》心理嘉賓。
郭本禹,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人格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心理學探新》和《心理研究》編委。
1. 導言/ 001
2. 歷史/ 007
3. 理論/ 019
4. 治療過程/ 051
5. 評價/ 123
6. 未來發(fā)展/ 141
7. 總結/ 151
附錄1 關鍵術語表/ 159
附錄2 本書部分詞語
英漢對照表/ 165
參考文獻/ 201
叢書主編簡介/ 231
行為療法不是一種單一的、固著的療法,恰恰相反,它是多樣的、不斷進化的療法。治療師對于他們所使用的策略以及他們對于改變問題行為的最好方法的假設都是不一樣的。事實上,貝拉克和赫森(Bellack and Hersen,1985)在他們的《行為療法技術詞典》中就鑒定出150 多種行為療法方法,自從25 年多前他們的大綱出版以后,已經發(fā)展出很多增加的策略并經過了檢驗。行為治療師們使用的技術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強化療法、認知重建、暴露療法、正念冥想、放松訓練、問題解決訓練、行為放松、生物反饋等諸多技術。行為治療師也有所不同,他們不僅會選擇個性化的目標行為,根據來訪者的特殊需求來制訂策略,而且在依靠標準的程度上,在每一次面談和實證治療方案上都不同(G.T.Wilson,1998)。
治療師之間關于行為之精神病理學成因的視角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在操作性條件反射傳統(有時候也被稱為極端行為主義)下訓練的治療師假定,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個功能,適應和適應不良的行為都起源于環(huán)境中強化和懲罰的模式。這種方法假定治療師可以通過改變環(huán)境中的應變刺激來促進個體行為的改變。其他的行為治療師可能會更為關注習得性聯想的作用,比如,因為某個環(huán)境中發(fā)生一些危險的事情,個體對這一特定環(huán)境有了習得性恐懼,然后幫助來訪者建立一個新的、非脅迫性的聯想來應對這些恐懼線索。
還有一些行為治療師可能在他們的工作中吸收了認知策略,將個體的適應不良的信念、假設和預測視為臨床問題的一個來源。這些治療師可能在治療中直接運用他們的信念和假設,或者通過鼓勵新的行為來挑戰(zhàn)這些信念。通常,治療師們沿著這些治療方法研究下去或者從這些方法中選取一些來研究。
雖然行為治療師們在治療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但行為療法有其重要特征,這些特征是行為主義觀點之間所共享的,并將其與其他治療形態(tài)區(qū)分出來。這些特征包括如下:
■行為療法的焦點在改變行為上。行為療法的目標包括:增加適應行為的頻率、降低適應不良行為的頻率、提高個體行為庫的靈活性。在行為療法中,行為(behavior)一詞涉及很廣泛的范圍,包括明顯的肌肉運動行為、認知、情緒和生理反應。因為行為療法的目標被框定在特定行為上(比如,降低驚恐發(fā)作的頻率、增強社會技能、避免尿床、提高關系滿意度),比起那些更加難以操作和測量的目標(比如“提升個人成長”或者“增強洞見”),行為療
法的結果相對容易被測量。
■行為都是具有功能性的。從行為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們與某種期望的結果有關(通常是即刻減少痛苦),或者是基于經驗、模仿或指導的習得性聯想的結果。行為主義者視行為是可以理解的,避免因為問題而責備來訪者,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反應,并學習新的反應方式。
■行為療法深植于經驗主義(empiricism)。行為治療師采用實證的方法來治療。他們對涉及的變量生成了特定的假說,這些變量被假定是維持目標行為的,他們收集數據來評估這些假說的有效性,他們也在整個治療進程中使用具有實證效度的方法來評估他們的干預效果。
■行為療法得到研究的大力支持。雖然行為療法不是得到實證研究支持的唯一治療形態(tài),但大多數隨機對照試驗,在評估治療具體障礙的心理療法的過程中,都已經以一些類型的行為干預為基礎了(有關回顧,參見第5 章)。
■行為療法是主動的。行為策略一般包括讓來訪者執(zhí)行一些活動,比如監(jiān)控活動或思想,或者參與一些新的活動或實踐。舉個例子,一個來訪者要學習控制壓力,可能需要在每周一次的治療面談中練習漸進性肌肉放松,同時,在治療會面的間隔期里每天練習。相對于其他治療的實踐者來說,行為治療師是起指導作用的,經常給來訪者提出意見與建議,在家庭作業(yè)的計劃上經常合作。事實上,在行為療法中發(fā)生的很多治療改變都被認為是治療面談之間的行為練習的結果。
■行為療法強調維持行為的變量。雖然行為療法承認問題行為早期發(fā)展中過去事件的重要性,但“過去”在維持行為持久不變中只起相對較小的作用。舉例來說,對于遭受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來訪者,行為治療師更喜歡使用策略來改變維持來訪者當前問題的行為,比如暴露(減輕對恐懼情景、記憶和情緒的回避)、認知重建(轉變關于創(chuàng)傷和相關線索的不合理信念)、正念練習(幫助來訪者經驗和接受不愉快的感受,而不是試圖去控制它們)或者漸進性肌肉放松(減少升高的生理喚醒)。相對于一些其他的治療來說,行為療法幾乎不太會關注早期發(fā)展事件對精神病理后期發(fā)展的影響。
■行為療法是透明的。在很多案例中,行為療法理論的基本原理會被清楚地告知來訪者,來訪者就會徹底明白他們正在使用的策略以及使用每種策略的原因。
■行為療法是有時間限制的。相對于一些其他形式的治療,行為療法一般是短暫的,通常持續(xù)10~20 次面談。聚焦于問題的治療[例如, st’s(1997)對于特殊恐懼的一次面談治療]可能更短,反之,對于更加復雜問題的治療通常持續(xù)更久(如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辯證行為療法可能持續(xù)一年或更久;Linehan et al.,2006)。
行為療法的廣度和復雜性一直在發(fā)展和增加。曾經是一個依附的干預方法,如今已演變成若干個獨立且保有自身特殊性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的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接納承諾療法,這只是其中幾項。這本書提供了行為療法的一個概述,包括它的歷史、理論基礎、所使用的策略和技術的范圍及其療效的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