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幫助(最新修訂本)》是《王道》系列叢書中關(guān)于《老子》的犀利而有道理的意譯與證詞。王蒙以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用自己的人生,用他的歷史體驗、社會體驗、政治經(jīng)驗、文學經(jīng)驗、思考歷程去為老子的學說“出庭作證”,證明老子幫助今天的人智慧、從容、鎮(zhèn)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年輕時已經(jīng)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注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我覺得他的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這是當年黃秋耘對我說過的話。從首次接觸到《老子》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六十年的滄桑。而接受出版人劉景琳先生的建議做這件事,也經(jīng)過了五年的考慮斟酌。我決定將《老子的幫助》一書獻給讀者。
老子對于我們今天的人有什么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于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zhì)、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干。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有大根據(jù)。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于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yīng)屬振聾發(fā)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嘆。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jié)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jié)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jié)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jīng)驗的結(jié)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shù)、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nèi)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fā)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后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jīng)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zhèn)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以及其他。老子能夠幫助我們。
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老子》八十一章的意譯與證詞。意譯好說,我缺少訓詁方面的基本功,只能知難而退,繞難而踽踽獨行。我在釋義上盡量借鑒專家前賢們的成果,我用得最多的是任繼愈的《老子新譯》、陳鼓應(yīng)的《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版),我感謝他們的贈書,相信這是對我的提攜與幫助。任本簡明穩(wěn)妥可靠;陳本集注甚全面,解釋意在發(fā)掘弘揚,它解讀得相當“進步”。我也讀了傅佩榮的《解讀老子》(線裝書局版)和《諸子集成》(中華書局版)中的有關(guān)老子部分。我還學習過錢鍾書在《管錐編》中的有關(guān)著述。傅本清晰明潔;錢著綽約冷峭,旁敲側(cè)擊,都對我頗有教益。此外我也參考了孟祥才評注的《老子》(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版),他更注意將老子的經(jīng)典推廣普及,并及時對老子的不宜于現(xiàn)如今的論點進行“消毒”批判。我用的版本也是從以上各家得來,遇有幾家不一時,則自行選擇。
我在本書中所做的與前面諸老師不同。我是追求其大意、其整體含意,追求其前后文句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邏輯關(guān)系,或有郢書燕說之譏,當無見樹忘林之虞。
至于李書王說,我則全不避諱,然也。干的就是這個活計。我不是老子專家,不是國學家,不是歷史學家,不是文化史哲學史專家,這些都不是我的長項。稍稍長一點的是經(jīng)歷、閱歷、風云變幻中的思考與體悟。老子提倡的是無為,我的經(jīng)歷是“拼命為”與“無可為”、“無奈為”的結(jié)合。我能做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用我的歷史體驗、社會體驗、政治經(jīng)驗、文學經(jīng)驗、思考歷程去為老子的學說“出庭作證”。
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證詞一說使我滿意至極。我曾想說是理解、是心得、是發(fā)揮、是體會,都太一般化了。我七十余年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不是可以拿出來與老子對證查證掰扯一番嗎?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悟君一句話,回首七十載。老子是原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政治軍事個人生活尤其是當時的主流觀念孔孟之道則是被告。我是法庭所找的而不是原告或被告所找的證人之一,讀者是法官,請判定我的證詞的價值。
本書還收錄了我近年來寫過的一些談老子的單篇論文與雜文散文,從道性方面、從老子與宗教、老子與數(shù)學、老子與審美、老子的方法論等多方面作庭外的多方作證。
我多次說過,讀書的最樂在于從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體驗;生活的最樂在于從中發(fā)現(xiàn)了類書本,發(fā)現(xiàn)了迄今書本上尚無的或語焉不詳乃至語焉有誤的新道理、新說法、新見識。
寫作《老子的幫助》一書,我是何等的快樂呀!
詩曰:
老來讀《老子》,
其樂正無涯。
無為無掛礙,
有趣有生發(fā)。
歪打或正中,
深思自開花。
作證心先正,
縱橫非賣瓜。(諺云,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也。)
古今有大道,
中外皆明察。
妙門需妙悟,
玄德要玄遐。
遠在九天上,
近在你我他。
行道常喜悅,
持德利萬家。
知止乃厚樸,
通暢便絕佳。
王蒙書于戊子春初
王蒙,生于1934年,曾任國家文化部部長,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名作家。14歲入黨,19歲發(fā)表處女作《青春萬歲》,至今一版再版,經(jīng)久耐讀。22歲發(fā)表《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后因該小說而被錯劃為右派。其《活動變?nèi)诵巍贰段业娜松軐W》《紅樓啟示錄》《青狐》《老子的幫助》《莊子的享受》《莊子的快活》《莊子的奔騰》《中國天機》等作品深受好評,長銷不衰。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第二章 知美即惡
第三章 虛心實腹
第四章 和光同塵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玄牝
第七章 無私成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如嬰兒乎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第二十章 我獨昏昏
第二十一章 惟恍惟惚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第二十三章 飄風驟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必有兇年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 名有知止
第三十三章 自勝者強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 淡乎無味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后德
第三十九章 天得一以清
第四十章 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第四十二章 一生二、三
第四十三章 無有入無間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
第四十六章 卻走馬以糞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為心
第五十章 善攝生者
第五十一章 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塞兌閉門
第五十三章 盜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觀身
第五十五章 比于赤子
第五十六章 是謂玄同
第五十七章 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所倚
第五十九章 莫若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國下小國
第六十二章 道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味無味
第六十四章 未兆易謀
第六十五章 將以愚之
第六十六章 善下能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 善戰(zhàn)不怒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 是以不厭
第七十三章 天網(wǎng)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難治輕死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與人道
第七十八章 受國之垢
第七十九章 天道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一章 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大道是不好講述的,講解出來的都不是那個最根本、最本質(zhì)、最至上、最主導、最永恒、最深刻卻也是最抽象的道,而是現(xiàn)象的、一時的、表面的與廉價的一般見識。
同樣,那種至上的本質(zhì),也是不好稱謂、不好命名即找不到最適宜的概括的。真正最高的本質(zhì)概念,難以言說。我們一般可以述說、命名的東西,都是現(xiàn)象的、一時的、表面的與廉價的一般概念。
無或者無名--無概念、無稱謂、未命名,是世界的始初狀態(tài)。有或有概念、有稱謂,是世界的發(fā)生狀態(tài)。
所以我們要常常從無、從無概念與無稱謂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世界的深遠、廣大、神秘與奧妙。同時可以從有、從有概念與有稱謂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世界的生生不已、豐富多彩、變化萬千。
無與有都來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過程與變化,來自對于世界與過程的同樣的觀察與同樣的思考。它們都是極抽象的終極概念,它們最接近那個最深遠廣大的本質(zhì)概括--道,深而又深,遠而又遠,大而又大,變化多端,千姿百態(tài),令人贊嘆!
首先,開宗明義,老子講的是大道。我們中國的先哲,不是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個人格神(例如上帝耶和華)或神格人(耶穌、圣母瑪麗亞、釋迦牟尼),不是膜拜一個物象的圖騰,而是思考萬物、人生、世界的根本(本質(zhì)、本原、規(guī)律、道理、法則、格局、過程、道路、同一性)。
漢語與漢字的特點是重概括,重聯(lián)系,重尋找同一性。既然人與人之間有共同的本質(zhì),人與天(世界)有共同的本質(zhì),如淮南子認定,天圓地方,所以頭圓足方;天有日月,所以人有二目……那么,你應(yīng)該想到,你應(yīng)該相信,萬物萬象眾生眾滅,就總會有一個包羅萬物萬象眾生眾滅萬代萬世萬有的同一的本質(zhì)、規(guī)律、道理、法則、過程、道路、同一性。這個本質(zhì)就是道。為了與一般的各種具體的道相區(qū)分,我們有時稱之為大道。
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又是規(guī)定一切主導一切決定一切的。它是本源也是歸宿,它是物質(zhì)也是精神,它是變化多端又是恒久如一的。它具有超越經(jīng)驗?zāi)酥脸揭话阏軐W思維的、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卻又極合情理的哲思--神學品格。這樣的概括令人嘆服感動,雖然不無混沌模糊之處。
這樣的道,是模糊推理的產(chǎn)物,是抽象思辨的產(chǎn)物,更是想象力的產(chǎn)物,也有信仰的果實的成分。它是中國式的概念崇拜、概念精神、概念神祇。它是神性的哲學,是哲性的神學,是神奇的概念,是概念之神。
中國人有一種聰明,他不致力于創(chuàng)造或者尋找人格神或神格人,因為這樣的人-神,具有二律悖反的麻煩!哆_·芬奇密碼》中提出了耶穌的妻子抹大拉的問題!渡胁豢沙惺苤p》提出了圣徒是否大便的問題。中國神學不把精力放在這樣未免可笑的煩瑣問題上,而是對于人-神采取存而不論、敬神如神在的態(tài)度。老子等致力的是尋找世界的本質(zhì)、起源與歸宿。這些無法用科學實驗的方法統(tǒng)計學的方法見習實習解剖切片的方法獲得的本質(zhì)屬性,是通過天才的思辨得到的。尤其是老子,他斷定說,這個本質(zhì)與起源歸宿就是大道。
更正確地說,道就是本質(zhì)與起源、歸宿。你只要有本質(zhì)的觀念、起源與歸宿的觀念,你就已經(jīng)有了道的觀念。你怎樣稱呼它,稱之為道或德或羅各斯(理念、理性或基督教所認定的與神同一的道)都沒有關(guān)系。
而尋找本質(zhì)、起源與歸宿的沖動是非常平常與自然的。一個人想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從哪里來的、到哪里去,一塊石頭、一粒種子、一顆天上的星星或者隕落的流星,都會引起人們追問本質(zhì)、起源與歸宿的興趣。最后呢?就出現(xiàn)了終極關(guān)懷或者終極追尋了。
而按照老子的思路,只要有終極追尋就有道。如果你是拜火教,火就是你心目中的道;如果你是生殖器崇拜,生殖器就是你的道。
大道的魅力不在于傳播它的人即老子的神靈奇跡,而在于它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載的性質(zhì)。它導致的不是對于人格神或神格人(圣徒、上帝的兒子或者佛陀等)或神格物(如上面所說的火、生殖器等)的崇拜,而是對于神性概念大道的崇拜與探求。這樣,道這一概念的神性,就與完全的宗教區(qū)別開來了。而它的至上性、終極性、主導性、本源性與歸結(jié)性,又在無限的遠方趨向于宗教。它與宗教是兩條通向無限的平行線,而根據(jù)微積分的原理,兩條平行線趨向于相交在無限遠處。
在老子提出道的問題的同時,又用同樣的句式、同樣的說法提出了名的問題,一個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個是名可名,非常名,這不是偶然的。因為老子的尋道是遵循著名的系統(tǒng)、概念的系統(tǒng)、命名的系統(tǒng)與方式來最后體悟到、找到了大道的。他沒有在異人或者圣人中尋找神祇,沒有在傳教者、苦行者、善行者、勸善者、靈異者或自行宣布自身已經(jīng)成神成佛或至少已經(jīng)與上帝通了話的人中尋找神祇,尋找世界的本源與主宰。他也沒有在奇跡或者奇物中尋找神祇。他是順名--概念、概括之藤,摸道即本源與主宰之瓜。他硬是摸出道--命名出道來了。
可以理解這樣的思路,這樣的思路對于國人來說,順理成章:請看,人的命名是人。人與牛馬羊猴等合起來命名為動物,再與樹木花草等一起命名為生物。生物與金木水火土等無生物合起來命名為萬物。與怪力亂神夢幻,與人的心、意、愛、怨,與種種人文存在等合起來命名為萬有或眾有。再概括一步便是有,而有的反面與有的發(fā)展結(jié)局或有的產(chǎn)生以前是無,是死亡、寂滅、消失、空虛……然后萬物萬象的有與無的相悖相通相生相克,綜合起來就是大道。大道是至上的概念,是順名摸終極的果實。這是一個思索推理概括體悟的過程,是一個智慧與想象相結(jié)合的過程,是一個相當合理的與有說服力的過程,是一個基本上防止了牽強附會與群體起哄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缺憾是比較模糊抽象,不像找到一個能成為佛的王子,或者一個本是上帝的兒子背起十字架的獻身者、犧牲者那樣生動直觀感人。
而與這個概念道最靠近的、最最能體現(xiàn)這個本質(zhì)概念的是另外兩個同出而異名的概念:無與有。一切的有都來自無。一切的有都會變成無。一切的無都可能產(chǎn)生有,一切的無都會接納有。一個人生了,他從無的王國進入了有的王國。一個人死了,他從有的王國進入了無的王國。無就是天國,無就是永恒,無就是萬物的歸宿。無又是有的搖籃,無是有的前期作業(yè)。一個人年歲漸老了,他從幼小與年輕的過程進入了無幼小與無青春的過程了,也就是進入了有成熟、有老邁的過程了。
無是有的無。有是無的有。絕對的無的情況下,什么都沒有了嗎?什么都沒有了,誰來判定這個無呢?既無主體也無客體的情況下,還有什么無的觀感與解說乃至想象呢?
所以我始終不贊成對于高鶚續(xù)作《紅樓夢》的批評,說他沒有寫出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如果干凈到所有賈府的人、有關(guān)的人死光滅絕的程度,還有什么悲劇感呢?
無可以是有,至少有一種對于空無的感受與慨嘆、思考與判斷。如說一個生命個體的疾病已經(jīng)無藥可醫(yī),無法挽救,那就說明此人的病已經(jīng)有了重要的結(jié)論、根本的判斷,已經(jīng)有了料理后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這是抽象的思辨。這也是智慧的享受。這需要思辨力、想象力,也需要感悟、感覺、神性的追求與信仰。
在《老子》的開頭,老子還提出了一個極其超前的大問題:關(guān)于語言表達的局限性,關(guān)于語言的力不從心,關(guān)于語言的大眾化、適用化、通俗化與淺薄化。用語言小打小鬧可以,用語言描述深刻與超出常人理解范疇的大道、大名、玄想、眾妙,就不行了。說出來的都一般。不說就更難被人理解。只能夠是意在言外,只能夠是盡在不言中,只能夠是心照不宣,只能是得意忘言,只能依靠你的悟性、你的靈氣、你的智慧、你的澄明通透的心胸、你的默默的微笑、你的緩緩搖著頭的喟嘆。啊,你已經(jīng)靠攏于大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