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打破籠統(tǒng)的魏晉主流式的文學批評寫作模式,從東漢末年士人活動與皇權更替、人物品評與文學批評等入手,探討文學批評的形成與特質。認為時代變革下士人的政治活動、創(chuàng)作活動等為文論發(fā)展提供契機并注入新內容,沖擊了士人心態(tài)、思想,激蕩了新的文藝觀念。本書力求爬梳古典文論從其他學科逐漸剝離而獨立之過程,探清風俗審美、文學批評轉變之際的諸多端緒,發(fā)現(xiàn)魏晉美學、文論中諸多理論和范疇之源。力求在動態(tài)的變革之中,把握此時期文學與藝術演進規(guī)律,為拓展中古文學批評做出努力。
導論
上編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審美風俗
第一章 東漢晚期黨人活動與風尚變染
第一節(jié) 結黨、清議(談)之風與黨錮
第二節(jié) 黨錮與獨行、放誕之風
第三節(jié) 黨錮與慕士、尚名、崇義之風
第四節(jié) 私謚、會葬之風
第二章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中的人物品鑒與文藝審美
第一節(jié) 從名士識鑒實例看人物批評特色和方法
第二節(jié) 士人政治、軍事等活動中的人物品鑒
第三節(jié) 東漢晚期士人的藝術審美
第三章 東漢晚期風氣轉折中的皇權、士人活動與鴻都門學
第一節(jié) 鴻都門和太學
第二節(jié) 鴻都門學與皇權、士人及社會風氣
第三節(jié) 風氣轉折中的鴻都門士活動
第四章 《風俗通義》與東漢晚期審美批評
第一節(jié) 應劭及其家世
第二節(jié) 《風俗通義》中的風俗視野與批評精神
第三節(jié) 《風俗通義》中的風俗批評與審美批評
第五章 蔡邕的政治、交游、創(chuàng)作與文藝批評
第一節(jié) 蔡邕的政治活動與政治審美思想
第二節(jié) 蔡邕的交游與文學批評
第三節(jié) 蔡邕的創(chuàng)作與文藝思想
下編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建安文學批評高潮
第六章 孔融與建安文學批評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孔融人物批評與審美藝術特色
第二節(jié) 孔融之“氣”
第三節(jié) 孔融交友、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情”
第四節(jié) 孔融與建安文論的構建及對后世影響
第七章 蔡琰的文藝審美思想
第一節(jié) 蔡琰作品真?zhèn)蔚挠懻摷八囆g風格
第二節(jié) 蔡琰詩歌的文本細讀
第八章 《昌言》與《中論》中的人文精神及風俗批評
第一節(jié) 《昌言》與《中論》中的風俗批評
第二節(jié) 《昌言》與《中論》中士的審美精神
第三節(jié) 《中論》中的美育思想
第九章 從曹操與士人交往活動看建安文學批評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曹操與漢末士人的關系
第二節(jié) 曹操與建安文士的離合
第三節(jié) 曹操對建安文學批評的貢獻
第十章 士人流動及非曹魏集團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jié) 各集團士人分布、流動及與黨錮名士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士燮交州集團的文學批評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劉表與荊州的文學批評發(fā)展
第十一章 二曹與建安文士的文論對話及建安文學批評高潮
第一節(jié) 二曹與吳質的文論對話
第二節(jié) 曹植與楊修的文論對話等
第三節(jié) 《典論-論文》等與建安文學批評的高潮
第四節(jié) 建安歌詩中“清”、“悲”、“噱慨”等審美范疇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
曹操、孔融、王粲、阮瑀、路粹、顧雍等。如果之前的士人活動對文藝批評的發(fā)展僅僅起著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那么這些人或與蔡邕有密切交往,或為蔡邕學生,或是蔡邕故知,或被蔡邕提攜。是東漢晚期文學批評發(fā)展的倡導者、建構者、參與者。
蔡邕與曹操的交往,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主要有兩個契機。一個是通過橋玄而結識,二是同朝為官相識。橋玄對蔡邕有知遇提攜之恩,《后漢書·蔡邕傳》載:“建寧三年,辟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睋(jù)此可知二人關系極好。橋玄善于賞識人物,對曹操有提攜賞識之恩,《三國志》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太祖日:‘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見橋玄對曹操極為贊賞,多有指點提攜。建寧三年,蔡邕三十八歲,曹操十六歲,二人極有可能經(jīng)由橋玄結識。也可能在朝廷為官認識。曹操生于永壽元年(155),小蔡邕二十二歲,蔡邕入朝為官,“拜郎中,校書東觀”時,曹操正好二十歲,被“舉孝廉為郎”,二人或在此時更加熟悉。蔡邕多鼓勵獎掖后進,當他身處高位之時,極有可能對急于躋身士林的曹操或有過賞識和舉薦的行為。蔡邕死后,其女蔡琰流落胡地,曹操以重金贖回,使其改嫁董祀,而當董祀犯法當誅,蔡琰求情,曹操為之動容,赦免董祀,這些舉動都可視為其對蔡邕舊情的感念,曹丕在《蔡伯喈女賦》序中言:“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玉璧與匈奴,贖其女還,以妻屯田郡都尉董祀。”由此可證二人感情深厚,非一般泛泛之交可比。曹操與蔡邕在文藝審美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或源于與蔡邕交往深受蔡邕影響有關。曹操在古典文學方面造詣深厚,“能明古學”,借古樂府寫時事;又精通音樂等,皆可能與此密切相關。
孔融(152-208)?兹谂c蔡邕交善,蔡邕約比孔融年長二十歲,二人性格極為相投,無論在蔡邕還是在孔融身上,都帶有較強的東漢晚期名士色彩。蔡邕死后,孔融對其倍加思念:“與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賁士貌類于邕,融每酒酣,引與同坐,日:“雖無老成人,且有典刑!笨兹诤筒嚏呓詯厶釘y后進,薦達賢士,愛廣泛結交!逗鬂h書》載:“融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陛^之蔡邕,孔融的性格更為烈性。二人皆為東漢晚期極負盛名的大家,都以一種東漢晚期文士的文學化的人格活動東漢晚期在官場上,蔡邕被何進殺死,緣由或在于感念董卓知遇之恩,而孔融之死于曹操之手,更多在于其帶有太多東漢晚期名士遺風,心中對東漢政權忠心不二,而導致曹操之忌恨。
孔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深受蔡邕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碑誄》中言:“孔融所創(chuàng),有摹伯喈!辈嚏弑瓤兹诖蠖畾q,鄭玄比孔融大二十五歲,孔融在北海時尤重鄭玄,獻帝初平元年(190),鄭玄到徐州避黃巾之亂,孔融與鄭玄大概在此時交往,孔融曾為鄭玄特立“一鄉(xiāng)”;并造“通德門”,親自寫有《告高密縣立鄭公鄉(xiāng)教》等文?兹谂c鄭玄對彼此之下一代互相關愛,“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舉為孝廉;及融為黃巾所圍,益恩赴難殞身。有遺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日小同!辈嚏吲c孑L融交往密切,孔融與鄭玄又是好友,前述盧植與鄭玄多有交往,盧植、鄭玄、孔融、蔡邕形成交友圈,這個圈子還應加入楊彪,一則因為楊彪與蔡邕、盧植同朝為官,二則孔融與楊彪關系不錯,孔融又和楊氏家族楊賜、楊彪、楊修交好達三十年,曹操因為楊彪與袁術有姻親關系,袁術僭亂,欲殺楊彪,“將作大匠孔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操”,曹操先是不聽,孔融憤然離去,言“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