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學批評之中,難易論、家數論、優(yōu)劣論、正變論等是習見的批評范式。作為“范式”,它具有理論的集約性《寧波大學學術文庫:古代文學習用批評范式研究》趙樹功所著的《古代文學習用批評范式研究》每個范式的研究包含以下基本層次:對其出處源流的梳理;對其基本內涵的界定;其在具體批評語境之中的表現;其所包含的中國文學精神本質。
趙樹功,1968年2月生,河北大學文學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后。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寧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yǎng)人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教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2項、部省級項目3項、浙江省社科聯重點項目1項。出版著作《氣與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構建》等5部。
引言
第一章 正變論
第一節(jié) 正變論源流及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因勢成變變不可阻
第三節(jié) 以正為尊正變一體
第二章 難易論
第一節(jié) 難易論的源流與表現類型
第二節(jié) 以至難尊體以不易立品
第三節(jié) 經典難易論舉例
第三章 家數論
第一節(jié) 家數論源流
第二節(jié) 家數的表現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唐宋論:家數典型形態(tài)論析
第四章 優(yōu)劣論
第一節(jié) 優(yōu)劣論源流
第二節(jié) 優(yōu)劣論經典命題:李杜優(yōu)劣論與才學才法
第三節(jié) 優(yōu)劣論的演化形態(tài):壓卷論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章 正變論
“正”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具有絕對價值的概念,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的“正名”,關系生命個體健康的“正氣”,到維系血脈宗族純正的“正統”、“正宗”,再到合乎大道不悖其常的“正義”,都是這種價值的具體表現。“正變論”便是在確立了“正”的核心價值之后形成的,可以容納權變的價值評估形態(tài)。
文學批評中的“正變論”是古人探討《詩經》內容及表現形態(tài)變化時提出的學說。漢代《詩大序》首言“變風變雅”,鄭玄《詩譜序》衍之,明確提出了“風雅正變”之論。從此“正變”就成為古代文學批評常用的一個批評范式,并分別在崇正抑變、尊古重常、正變一體、擬議以成變化、破古成變等不同維度上得到發(fā)揮。以元代袁桷為例,其論詩文便動輒涉及正變。《答高舜之十問》云:
私謂賦有三變:自后漢之變?yōu)槌,柳子厚之賦為第二,蘇、黃為第三。今欲稍近古,觀屈原《橘賦》、賈生《鵬賦》為正體。又如《馴象》、《鸚鵡》諸賦,猶不失古;曹植小賦,尤雅潤,但差萎弱耳。
《書程君貞詩后》云:
由宋以來,有三變焉:梅、歐以紆徐寫其材,高者凌山岳。幽者穿巖竇,而其反覆蹈厲,有不能已于言者,鳳之變盡矣。黃、陳取其奇以為言,言過于奇,奇有所不通焉;蘇公以其詞超于情,嗒然以為正,頹然以為近,后之言詩者爭慕之。
前者論賦,柳宗元為變,蘇、黃為變,已經與屈原、賈誼之正體有別;后者論詩,梅、歐為變,黃、陳尚奇而過亦為變,所謂蘇軾之“近”,恰與“正”相對,也為不合于古,是變的意思。
《題樂生詩卷》云:“詩于唐三變焉,至宋復三變焉。派于江西變之極’有不可勝言者矣。”他如《書括蒼周衡之詩編》亦以“詩有經緯焉,詩之正也;有正變焉,后人闡益之說也”等正變思想論詩。袁桷認識到變的客觀存在,也承認傳統審美的一種偏頗:類似流離兵塵之中,因所謂不離乎正的要求而情思郁積不敢宣泄,轉而要求一味欣賞淡薄悠遠,此為不合審美規(guī)律的規(guī)限;并質疑“傷時之失,溢于諷刺者,果皆變乎”?一一即感傷于時代凋零,以濃墨重彩揭露之并以此為諷諫的創(chuàng)作,就一定屬于“變”的創(chuàng)作嗎?
但是’認識到變的意義、價值并不意味著對何者為正之認知的變化,在他的審美理想中,正仍然簡淡而和適、舂容而怡愉,是最高的理想。
袁桷時以正變?yōu)榕u,作為一個縮影,說明正變理論在文學批評中浸潤之廣泛。具體運用之中,正變論可以體現于以下諸多領域:
或以之梳理文學史流變的脈絡。如施愚山論其友人所編輯的《詩原》:“首毛詩以正其始,次楚辭以綜其變,次選詩以峻其體,次選賦以博其材,次唐詩選以嚴其則!睆摹对娊洝返匠o再到作為漢魏六朝詩歌代表的選體詩、賦’進而至于唐詩,這是中國詩歌從源頭至巔峰的逐步演革流脈,正變貫穿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