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冒險的智慧
風險并不局限于財經(jīng)界;一個毫無風險絕對安全的社會或經(jīng)濟個體在現(xiàn)實世界是不存在的。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們每天都會面臨風險。日常生活中的風險往往極常見,且常常是在我們無意識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
本書用九個案例深入探討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待不確定性風險的態(tài)度,幫助人們理解風險、接受風險——變化無常的世界確實充滿了危險,但也充滿了美妙的可能性,只要我們有洞察風險的能力和決斷的勇氣,就有超越自我可能性。波莉?莫蘭從九個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優(yōu)勢,學習當個“聰明的冒險家”。
多數(shù)人在行動之前,總會在心里琢磨:這件事成功的幾率有多大?值得冒著風險一試嗎?
“風險”到底意味著什么?談及風險,我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焦慮、危險,甚至恐懼。但“風險”并不等于“危險”,二者雖然意思相近,卻不是一回事,不必談虎色變。而現(xiàn)代社會對于個人安全的過度強化,更使我們失去了部分本能:“我們的冒險基因開始頹廢、漸趨式微,這讓我們?yōu)l臨頹廢的危險漩渦之中,遺忘了如何保住優(yōu)勢的能力——由此錯失了許多良機。甚至凡事以安全為先,置其他所有優(yōu)勢于不顧。”誠如阿蘭?德波頓在《冒險的智慧》后記中所說,“我們正在淡忘人類一次次機智地冒險,實際上是推動人類前行的動力! 毫無風險絕對安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我們每天都會面臨風險。而且在當今社會,風險比以前更多,有時候雖然你并沒有冒險,但實際上卻正處于風險之中,諸如飛來橫禍,路上遭遇交通事故;新出臺的政策或者國際局勢變化,引發(fā)經(jīng)濟局勢發(fā)生變動,導致股市大跌,血本無歸,等等。 在這樣一個風險接踵而至的世界里,如何做個聰明的冒險家,管控風險,來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呢? 制片人波莉?莫蘭作為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所創(chuàng)立“人生學!钡慕處煟瑧澜缥灏購、歐洲著名資產(chǎn)管理集團安聯(lián)投資的邀請,寫就了《冒險的智慧》一書,該書從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統(tǒng)計學等方面討論“風險管控”的主題,指出在豐富完整且值得一活的人生中,學習洞悉風險是多么不可或缺。 在《冒險的智慧》中,作者用九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分別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應對風險”的心態(tài),適應人生風險的智慧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性的生活中挖掘奇妙的可能性。雖然我們全都過著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但只要我們有洞察風險的能力和決斷的勇氣,洞悉“冒險的智慧”,保持住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人人都可以是“聰明的冒險家”!
我們每個人都是冒險家
伊麗莎白.科里、文焯彥(安聯(lián)投資聯(lián)席董事) 為什么一個投資經(jīng)理會去出資支持一本有關風險的書,而這本書所提到的風險卻又只是來自于日常生活,跟金融領域毫不相干呢? 應對風險——根據(jù)客戶需求管控風險——是一名投資經(jīng)理的本職工作。風險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僅僅只是一個概率性的問題而已,也就是出現(xiàn)或正面或負面的結果的可能性。照理來說,一個職業(yè)投資者每天都在資本市場冒風險,是增持,還是減倉,抑或是按兵不動?一個成功的投資經(jīng)理一定是個成功的冒險家,一個始終擁有優(yōu)秀決斷力的人。 不過,風險并不局限于財經(jīng)界;一個毫無風險的社會或經(jīng)濟體,讓人無法想象。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們每天都會面臨風險。但是,“風險”一詞卻在使用時承載了過多負面的弦外之音。的確,當談到風險,我們聯(lián)想到的是焦慮、危險,甚至恐懼。結果就是我們養(yǎng)成了規(guī)避風險的習慣,而這有可能對我們的決斷力產(chǎn)生損害,不僅有礙于我們個人的行為,還有可能侵蝕我們的制度和社會,影響大眾輿情。 對風險的研究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對于人類是如何面對風險和未知這一課題,社會學、心理學甚至行為金融學都做出過精湛的回答。不過有些時候,純概念式的方法也許會讓人們覺得遠離了日常的生活經(jīng)歷。 為了探尋如何幫助人們從心智和情感兩個方面重新認識風險,安聯(lián)投資開始與人生學校展開合作。我們邀請波莉.莫蘭擔當常駐作者一職,說其“常駐”倒不是指物理上的空間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風險與回報領域中的空間概念。此次合作的成果就是這一系列的親歷故事,它們也許將有助于我們以一個多元而嶄新的視角,重新反思風險的本質,并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風險智慧。閱讀此書是一次激發(fā)靈感的經(jīng)歷,它提醒我們,如果能夠學會與風險并肩而行,結果將是何等的正面而鼓舞人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冒險者,當我們學會如何打磨并信任自己的判斷力時,我們就有能力更加智慧地直面風險。 我們希望此書能夠開啟廣泛的社會討論,為風險在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這一話題拋磚引玉。 洞悉風險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 本書旨在讓讀者弄懂到底是什么讓我們變得謹小慎微,并嘗試在草率魯莽和怯懦恐懼之間找到一條中庸之道。 這本書可謂是應時而生,因為此時此刻,我們正在淡忘人類一次次機智地冒險,實際上是推動人類前行的動力。人們健忘的程度遠遠高于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這聽起來有些違背常理,我們之所以健忘,是因為當今的世界格外安全,科技格外發(fā)達,人民格外富裕,因此我們的冒險基因開始頹廢、漸趨式微,這讓我們?yōu)l臨頹廢的危險漩渦之中,遺忘了如何保住優(yōu)勢的能力——由此錯失了許多良機。處于安全港中不能自拔的一代迎來了新的威脅:凡事以安全為先,置其他所有優(yōu)勢于不顧。 因此,在安聯(lián)投資(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和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的創(chuàng)新型合作關系之下,邀請身為作家兼電影制片人的波莉.莫蘭(Polly Morland)作為“常駐作家”(與其說是讓作者一直留在某個特定地區(qū)寫作,倒不如說是讓其定位在某種理念或是概念之下進行寫作),執(zhí)筆寫成此書。 在寫作過程中,莫蘭對以下問題展開了探討研究:既然這個世界不可避免地有各式各樣的風險,如何才能機智地應對這些風險呢? 我們都是社會型生物,當我們覺得某種程度的風險可能是“正常的”和可接受的,我們就會四處求助。這是本書所提到的第一個好方法。莫蘭沒有在本書中涉及諸如尼亞拉加大瀑布潛水者、橫穿英吉利海峽的游泳者、太空探險者或是野心勃勃的企業(yè)家之類的內容。因為,這些名聲赫赫的冒險家所承受的風險可能會讓我們望而興嘆,使我們產(chǎn)生一種要么選擇極度謹慎,要么選擇魯莽蠻干的錯覺。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你我皆為凡夫俗子,似乎只會承擔最小的風險,但事實上卻相當于跨出了自我提升的重要一步。也許,他們會稍稍有意識地讓孩子單獨玩耍(如第一章中的內容),也許他們生活在世界上某個危險的角落(如第二章中的內容),再或者他們的工作會比常人多一份責任(如第五章中的內容)。 莫蘭以尼采的話語,建議“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首先,尼采發(fā)現(xiàn)歐洲資產(chǎn)階級早在19世紀就普遍淡化了風險意識——這也讓他自己感到十分苦惱,因此他開始從古希臘和古羅馬先哲那里汲取靈感,畢竟這些至圣先師們將人文主義推動到了一千年都難以逾越的高度。接著,尼采在他那充滿激情又振奮人心的散文里,滿懷深情地講述了對風險的領悟以及對人性回歸的呼喚: “請你仔細研究研究這世間最優(yōu)秀、最碩果累累的人吧,然后問問你自己,一棵樹要想傲立于林,是否可以不受狂風暴雨的洗禮?是否不幸與外在阻力相抗衡……最終都成了有利條件,造就了原本希望渺茫的壯舉?如果,得意與失意是一對孿生兄弟,那么想要收獲其中一個,就不得不接受另外一個……因此,你有兩個選擇:要么盡可能少些失意,過一個大體上沒有痛苦的人生……要么盡可能多地接受人生的不如意,以便日后嘗到之前從未嘗到的快樂與得意。如果你選擇了前者,想要盡可能少經(jīng)歷人世間的痛苦,那么你就同樣損失了經(jīng)歷人世間快樂的機會。” 的確,最能實現(xiàn)人類熱血抱負的事情似乎與某種程度的危險和折磨血肉相連,不可分割;人類的歡樂源泉尷尬地與人類所面臨的挑戰(zhàn)密不可分。我們必須克服所謂凡事要么得來全不費工夫,要么不得也罷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影響惡劣,可能會讓我們在挑戰(zhàn)面前臨陣脫逃,須知但凡有價值的事物都要求我們?yōu)橹龀鰻奚?br /> 那么,我們如何智慧地應對風險呢?有句話似乎可以成為本書的一個副標題,這句話也值得我們單獨陳述于此:凡人皆有一死。只有不斷提醒我們自己:終極危險早已寫入了生命契約,這樣我們才不至于把自己的安?吹锰亍N覀儜摪炎约簭囊环N毫無用處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因為在這種思想中,我們竟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不斷揣摩風險,進而實現(xiàn)永遠的安全。實際上,唯一真正的危險在于遺憾,是到了最后一刻后悔自己的人生還沒有冒足夠多的風險。如果我們中有更多的人前往敬老院,并詢問老人們“你最遺憾的是沒有嘗試過哪件事情?”這將有助于我們對風險的認識。因為,你所收到的答復可能會讓你心生恐懼,恐懼到你會立馬展開行動,還有什么比在風華正茂的美好歲月里,沒能寫完一部小說、沒能親吻到一個人或者沒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更讓人感到可怕呢?因此,我們會在商業(yè)學院或是企業(yè)培訓中經(jīng)常做這些前瞻性思考,人們會要求我們展望一下自己臨死前或是葬禮時的情景,由此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思索人生的意義所在。取悅我們的朋友和熟人并竭力維持波瀾不驚的人生,真的有那么重要嗎?為什么一個人會喪失追隨直覺的勇氣呢? 在中世紀,商人的家中時常掛有類似頭骨的死亡象征物,這在當時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室內裝潢,它沒準會出現(xiàn)在你的書桌上,其目的倒不是提醒你一切都是過眼煙云,而是勾起你對人生大事輕重緩急的思考。這種生動形象的提示物讓我們對安全的迷戀變得微不足道。當我們用有限的人生作為參照物,很多顧慮就會愈發(fā)顯得無關痛癢了,我們也就能放下自負與輕浮,變得更加真誠與篤定了。 倘若人生當真脆弱不堪,倘若我們的確不能保證是否還能再活十年,我們就不會把一下午的時間都花在與摯愛之人為了某個朋友的瑣碎過失而爭辯不休上了,也不會為了某個朋友該不該拋棄自身天賦轉而勉強混個閑差事而吵架拌嘴了。只要一想到人生旅途的終點,我們就獲得了動力來重新調整事物的優(yōu)先主次,重新找到自己最具價值的閃光點,告別那個被日,嵤率`住手腳的自我。如果看到了真正值得我們恐懼的事,我們也許會害怕,但之后我們會以一種我們所認為的合適的方式生活下去。 有一位哲學家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這種情形,他能幫我們應對由風險所帶來的恐懼,他就是馬丁.海德格爾。他認為,我們之所以很少冒險,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充分地為自己而活。與此相反,我們向一個社會化、美化、膚淺化的“他我”(與“自我”對立)繳械投降。而我們所遵循的報紙上、電視里和大城市中的“流言蜚語”(談話類節(jié)目)都是海德格爾所痛恨的。 大概只有“向死而生”(Sein-zum-Tode),能夠幫助我們擺脫“他我”的狀態(tài)了。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其他人不能將我們從死亡當中解救出來,我們才有可能不再為他們而活,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再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討好那些本就不喜歡我們的人。對“死后身外無一物”感到“焦慮”,雖然讓人感到不舒服,卻能拯救我們:我們“向死而生”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一條路,通往一個更為真實的人生。在1961年的一次演講中,有人問海德格爾,怎樣才能讓我們恢復本真,并且充實地生活下去,他的回答言簡意賅——多花點時間為自己“入土”之前多做些打算吧。 莫蘭這本書一大引人入勝之處在于,他發(fā)現(xiàn)人們承擔風險的“胃口”最終取決于一件事——他們是否愿意相信某件事的意義超越了他們自己,篤信的程度又有多大。大冒險家之所以敢于承擔風險,就在于他們是為生活而生活,并且擁有一系列重視的人生目標,重視的程度超越了安全所能帶來的傳統(tǒng)好處(比如長壽、金錢和舒適感)。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一位為藝術冒險的年輕作家并不是“逞英雄”——他的腦海中壓根兒就不會閃過這種想法;他只不過是鐘愛文學,讓這份熱情主導了自己的選擇罷了。同樣,一位大廚為了開飯館而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并不是不知道安全所能夠帶來的好處;他只是更加喜愛烹飪這門藝術罷了。而那些沖入危險境地拯救自己孩子的家長,他們也不想死,只是想讓另一個人(孩子)能夠活下去罷了。 這就引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新想法:也許,人們的冒險越來越少,是因為我們所篤信的人生目標越來越少。我們不再愿意為了信仰或國家而犧牲自己。我們認為,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青史留名”而賭上一切,這樣的冒險十分危險的。不過,這并不能對所有的情況一概而論,因為這世間一定還保有哲學家所說的“先驗主義目標”(transcendental goals),也就是重要性超過我們每個個體的事物。擁有安全感固然是件好事,但還有比其更重要的事物,有些時候甚至超過我們自己的生命:例如孩子、家庭、使命和團體的福祉。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找到自己的使命,不管如何艱難,他都會義無反顧。也就是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自我犧牲不再令人毛骨悚然。本書所要傳遞的信息也在此得以彰顯:當一個人發(fā)掘到真切的信仰之后,為信仰冒再多風險都不再是冒險。它將成為一個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抱有不同的愿景,只要這種生活不會讓他們日后抱憾此生,就無可厚非。也許,有人想要離開自己的經(jīng)營伙伴,邀請一位朋友出去約會,開辦一家新企業(yè),或者將自己的財產(chǎn)押在某項科學研發(fā)當中。答案千變萬化,不過人們所經(jīng)歷的恐懼卻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海德格爾早就知道,我們不應當在舒適的家中思考今后要做些什么,我們也不應當在安逸的情形中權衡風險。我們應該從人生盡頭向前回溯自己的人生。從這個論點來看,一切都變得更加明朗了——風險所帶來的收益更加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我們也能夠更加容易地在心底召喚出雄心壯志和無私奉獻的勇氣。
紀錄片工作者、制片及作家,“人生學!保ㄓ砂⑻m?德波頓創(chuàng)立)的教師之一。其著作《膽小鬼俱樂部》《如何勇敢》不僅佳評如潮,后者更榮獲英國《衛(wèi)報》首作獎提名。
譯者劉勇軍 國內資深譯者,譯有《無上榮耀》《人才管理大師》《不安之書》《生命不息?歸來》《遺失的時光》《孤身走我路》等
前言 我們還有“做點什么”的勇氣嗎?/1
第一章 游戲冒險場/1
提供游戲的機會,讓孩子了解風險
提供游戲機會的目的不是要減少風險,而是要增加風險和收益。
第二章 火山下的科學/19
生活在火山口下,他們怎么面對風險
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
第三章 快樂的代價/41
未知世界充滿風險,也帶來無限可能
一個人應當做出新嘗試,并承受失敗的風險,而且這么做不應受到指責。
第四章 腳尖上的夢想/57
我喜歡冒險,那使我超越自我
你必須意識到自己是誰,在做什么,這樣才不會偏離太多。
第五章 公共安全的決斷力/77
風險經(jīng)得起推敲,甚至可以預測
專業(yè)知識以及決斷力看起來成了在風險面前保護蒂莫西的鎧甲,也是他處理風險的關鍵技能。
第六章 安全距離的捍衛(wèi)者/95
最安全的風險環(huán)境,是由專業(yè)人士構筑的
我們需要一些具備專業(yè)技術的人來處理那些可能事關性命的事情。
第七章 盲姑娘的滑雪夢/117
風險和希望就在一念間,你必須傾盡全力
也許上帝的確是關上了一扇門,而我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重新開啟。
第八章 精算可能的未來/133
合理運用數(shù)字,尋找合適的生活方式
要想在當今社會上立足,一定得掌握處理數(shù)字和規(guī)模的方法。否則,就可能會被某些人操控于股掌之中。
第九章 國際援助者的智慧/145
遵循命運,把注意力放在能夠改善的事情上
人類并非是為了掌控風險而活,而是為了懂得與風險共存還要活得精彩。
結語 洞悉風險/164
后記 我們每個人都是冒險家/175
致謝/178
延伸閱讀/181
快樂的代價
未知世界充滿風險,也帶來無限可能 一個人應當做出新嘗試,并承受失敗的風險,而且這么做不應受到指責。 濱哲郎的餐館位于倫敦蘇活區(qū)的后街小巷。餐館后門口掛著一幅圖畫,很有標志性,相當積極向上。這是葛飾北齋著名的《富士三十六景》中的一幅,名叫《凱風快晴》(Fine Wine,Clear Morning),是件復制品。在畫面中,赤紅色山頂周圍布滿了融化的白雪。這幅畫被印在暖簾上,那是一種有縫隙的鑲嵌布料。按照傳統(tǒng),在日本的房屋中,暖簾用來隔開廚房和餐廳,或用作商業(yè)用途,表示店里開始營業(yè)。服務員時而不可思議地從富士山的低坡處鉆出來,要么手上端著長長的船形盤子,里面擺著壽司和生魚片,要么端出裝滿天婦羅的漆盒,看起來就像葛飾北齋繪畫作品中的小片云彩。盤子里還擺著裝有蒸面的陶碗和裝有日式和牛肉的木板,這些牛肉是用這家店里特有的“約甘燒”(yogan-yaki)煮制而成。此外,還有天然熔巖燒烤,這些熔巖是從富士山運過來的火山巖。 一個人如果肚子餓得咕咕叫,一心盼著午餐端上來,就沒工夫去思量火山所象征的危險與小商家通過或希望通過向人們出售美食而賺錢的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區(qū)別了。 這二者的區(qū)別和阿孫塔在索馬的那番話并無太大不同,她描述了她那一代人的擔憂,從擔心維蘇威火山到擔心其他人。的確,我們與風險的關系在發(fā)生力量上的變化,人類機構對各種大大小小風險的意識在增強,這些就構成現(xiàn)代生活——或者說是“現(xiàn)代性”[如果你是一位像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那樣的社會學家,你就會這么稱呼它]的重要標志,他和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都闡述了“如今我們生活在‘風險社會’”這一著名論點,此二人都是備受尊崇的人物。 在貝克和吉登斯的論點中,有一條就認為外在風險(比如火山和傳染病等)被“人為制造的風險”所取代,而這些風險是我們人類自己制造出來的。從極地冰蓋融化、濫用抗生素催生的超級病菌到在通勤火車上引爆炸彈自殺的本土圣戰(zhàn)分子,這種人造風險在如今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使我們在校準和它相關的一切時,幾乎將之等同于“近死”。他們推斷,并不是說今天的風險比以前更多,而是風險在我們生活中的位置已經(jīng)完全發(fā)生了改變。 對于未來會發(fā)生什么,我們常常表現(xiàn)得有些神經(jīng)過敏,這種情況呈上升趨勢。因為我們不僅擔心我們的做法是錯誤的,還會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推測正確的做法——我們有希望,我們有夢想。以前我們蒙恩于神的旨意或者傳說,但現(xiàn)在我們相信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變化無常的世界確實充滿了危險,但也充滿了美妙的可能性。 還有美味可口的壽司。午餐端上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蘇活區(qū)這家濱哲郎餐館的創(chuàng)立者。他的故事里沒有水深火熱,也不是一擲千金的撲克游戲式商業(yè)冒險。這里沒有喬丹.貝爾福特(《華爾街之狼》的作者)式的滑稽。相反,他的故事透著平淡的風險,只和金錢有關,屬于個人化的東西,是一個平凡故事,關乎帶著勇氣去追隨自己的內心,還關乎帶著一點點兒創(chuàng)業(yè)精神去追求自己的快樂。 吃完一盤像珍寶一樣精致的枕式米飯和魚肉,濱哲郎告訴我,他出生在戰(zhàn)后日本中部的岡谷,父親是一位時運不濟的商人。在濱哲郎出生之前,他的父親濱先生在中國大陸開了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但是日本戰(zhàn)敗之后,那家公司倒閉了,很快,父親的第一位妻子也死于肺結核。 “他失去了一切,”濱哲郎說著,用細長的黑筷子將飯粒撥進盤子里,“他有個孩子,也就是我哥哥,不管他背負著什么包袱,那都是他僅有的一切。” 濱哲郎的父親并沒有灰心,他去了首都,在“那個幾乎被毀之殆盡的東京城”,開了一家小咖啡館和百元店。百元店是一種廉價商店,相當于一元店。但是,令濱氏家族失望的是,兩家店都經(jīng)營不下去了。 “父親始終是我的楷模,”濱哲郎說,“他善于隨機應變,思維開闊。他經(jīng)歷過很多事。我覺得我就是從他那里學到了這些東西。但是,他的兄弟總是和其他親戚說,‘哦,他這個人不夠專注,肯定成功不了!倚r候覺得他們說的不對,覺得這很不公平。” 濱哲郎始終認為一個人應當做出新嘗試,并承受失敗的風險,而且這么做不應受到指責。當然,這也成為他畢生的信條。 1971年,23歲的濱哲郎第一次離開日本,借著長期旅游限制逐漸松綁的契機,加入到戰(zhàn)后第一次旅游的浪潮中。盡管大部分人都去了美國,但濱哲郎和為數(shù)不多的人去了歐洲。 “我想和別人不一樣!彼f,心平氣和地在桌子上旋轉著一只味噌湯碗,仿佛它是一個轉盤,“我通常不會隨波逐流,當我來到這里,我覺得這兒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切都和以前大不一樣。我想要留下來! 濱哲郎一直以來心懷抱負,希望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一名商人。他希望他可以擺脫那個大家庭里眾人挑剔的目光,這時,他突然想出一個主意。他回到東京,但沒有按照大家的預期去找一份單調無聊的工作安頓下來,而是對他的父母宣布:“我想創(chuàng)業(yè),去國外創(chuàng)業(yè)! “我想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彼f,“在當時,大部分父母都會說不行,你不能去。但我父親呢?”他笑了笑,接著說,“他說,哦,這是個好主意,想去就去吧。對我來說,沒有錢,語言不通,沒有熟人,這么做是很魯莽的。但除了冒險,我沒有什么可失去的! 這個身材瘦小、穿著整潔的男人竟說出這番不羈的言辭,顯得頗有些不協(xié)調。他身穿米黃色外套和淡藍色襯衫,衣服精心熨燙過,很平整,他的兩鬢有些泛白,留著整齊的小胡須。當然,光看外表,看不出濱哲郎對傳統(tǒng)的叛逆,但他的眼神閃爍著活力,還有那不拘禮節(jié)的舉止,都與他的外表頗有些不相配。 1973年,他來到倫敦,立刻開始尋找機會。不久以后,他在貝斯沃特的后街小巷里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家小旅館。旅店一樓有一間早餐室,白天閑置著。在當時,倫敦只有四五家日本餐館,而來自日本的游客與日俱增。濱哲郎開始著手去說服那家旅館的經(jīng)營者:只要在那里開間日本餐館,就會吸引來大批的日本游客。 “我說,好,我想不花一分錢租下來。老板說,不花一分錢?哦,不,不,不。你總得付電費和煤氣費吧?我同意了!彼椴蛔越匦ζ饋恚@然被40年前的做法逗樂了。 濱哲郎開始打理自己的餐館,與其說這是大膽的創(chuàng)業(yè)冒險,還不如說更像是在經(jīng)營學校項目。他用一張塑料板剪出日本地圖,涂上顏色,粘在墻上。接著,他用木頭和墻紙做成障子,用來遮住窗戶,那扇窗戶正對著一樓樓梯。就這樣,他的餐館開業(yè)了。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