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文本不能單靠自身而存在,它存在于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其生產(chǎn)、傳播、接受等是依托于各種各樣的社會語境而存在的。在此問題意識下,本書試圖對中國古代文學文本的社會存在形態(tài)進行探究,解開“文本的密碼”:di一編“權力控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探討在以皇權為頂端的古代社會中,文人與國家統(tǒng)治權力發(fā)生沖突時,他們采取怎樣的形式來發(fā)表言論、進行創(chuàng)作:第二編“從‘公’文學到‘私’文學”,認為距離皇權近、與皇權密切相關的是“公”的文學,相反的則是“私”的文學,di一編主要論述“公”的文學,本編探討與之相對的“私”的文學:第三編“文本生成論”,指出同一文體在傳播范圍中也有“公”“私”差別,探討了文學文本在從“私”轉向“公”的生成過程中的各種樣態(tài),揭示宋代的文本生成論。
文學作品的文本不能單靠自身而存在,其生成、接受、傳播離不開人類社會及由之構成的社會圈域,它存在于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換句話說,文學作品的文本是依托于各種各樣的社會語境而存在的。本書由筆者最近十年來所寫的以宋代為主的有關中國古代文學的十四篇論文匯集而成,各篇之間原本并無一貫的問題意識。如果非要找出關聯(lián)性的話,上述的問題意識或可說是一條貫穿本書的線索。在此問題意識下,筆者試圖對中國古代的文學文本的社會存在形態(tài)進行探究。
本書由第一編“權力控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第二編“從‘公’文學到‘私’文學”及第三編“文本生成論”組成。以下對各編概要及基本問題的設定作一陳述。
第一編:權力控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
簡單地說,中國古代社會具有皇帝位于金字塔頂端的權力構造。文學文本的作者,同時也是讀者,這些知識分子大多作為官僚士大夫被編入這一權力構造中。
在以皇權為頂端的社會中,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文本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再者,文學與皇權之間締結著怎樣的關系?當然,這些問題有必要從多個視角進行考察,而本編僅從以下一點來界定問題的考察范圍,即文人與國家統(tǒng)治權力發(fā)生沖突、傾軋之際,他們采取怎樣的形式來發(fā)表言論、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第一章:《“避言”——從<論語·憲問>論中國古代的言論與權力》、第二章:《言論統(tǒng)制下的文學文本——以蘇軾的創(chuàng)作活動為中心》、第三章:《文本與秘密——再論言論統(tǒng)制下的文學文本》以孔子、蘇軾為例,結合他們的言論或創(chuàng)作活動,對上述問題進行考察。
第四章《詩人之夢,詩人之死——以蘇軾與鄭俠的故事為中心》是圍繞有關蘇軾、鄭俠的宋代小說的形態(tài)而作的考察隨筆。因為此專題也是以遭受國家權力鎮(zhèn)壓的知識分子為中心而展開的,所以一并收入本編。
第二編:從“公”文學到“私”文學
從“社會語境”“社會存在形態(tài)”的角度來看,最有效的論述途徑應是“公”和“私”的二元對立模式。假如將中國古代文學分為強調“公”和強調“私”兩種文學樣態(tài),如何說明這兩者的區(qū)別?雖然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但或許可以依據(jù)文學與皇權的距離來加以說明。也就是說,距離皇權近、與皇權密切相關的是“公”的文學,與之相反的則是“私”的文學。
第一編主要論述“公”的文學,而本編探討的是與之相對的“私”的文學,主要從“兒童”“童年”“故鄉(xiāng)”“田園”“老年”等話題展開,對宋代蘇軾、陸游、楊萬里等人的作品作了相關考察。
第五章<中國詩歌中的兒童與童年——從陶淵明到陸游、楊萬里》追述從陶淵明到杜甫、白居易,再到北宋蘇軾、黃庭堅,南宋陸游、楊萬里在描寫“兒童”和“童年”時的文學表現(xiàn)。第六章《兒童的情景,或田園的憂郁——關于楊萬里的詩》是一篇論述有關楊萬里歌詠兒童和田園的隨筆。第七章《“眼中歷歷見豳風”——陸游詩中歌詠的農(nóng)村》、第八章《劉克莊與故鄉(xiāng)田園》分別對陸游和劉克莊詩中“故鄉(xiāng)”“田園”“老年”的話題進行了考察。
淺見洋二(ASAMI Yoji),1960年生,日本埼玉縣人。東北大學文學部畢業(yè),東北大學文學碩士,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歷任東北大學文學部助教,山口大學人文學部講師、副教授,現(xiàn)為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兼任日本宋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學會理事、中國社會文化學會評議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文學。主要著作有《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中國的詩學認識——從中世到近世》、《穿梭于滄海中的詩文——東亞海域文化交流》(合著)、《詩僧皎然集注》、《有皇帝的文學史——中國文學概論》等。
序言
第一編 權力控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章 “避言”
——從《論語·憲問》論中國古代的言論與權
第二章 言論統(tǒng)制下的文學文本
——以蘇軾的創(chuàng)作活動為中心
第三章 文本與秘密
——再論言論統(tǒng)制下的文學文本
第四章 詩人之夢,詩人之死
——以蘇軾和鄭俠的故事為中心
第二編 從“公”文學到“私”文學
第五章 中國詩歌中的兒童與童年
——從陶淵明到陸游、楊萬里
第六章 兒童的情景,或田園的憂郁
——關于楊萬里的詩
第七章 “眼中歷歷見豳風”
——陸游詩中歌詠的農(nóng)村
第八章 劉克莊與故鄉(xiāng)田園
第九章 楊萬里與“詩債”
第十章 蘇軾與楊萬里詩中山水的擬人化
第三編 文本生成論
第十一章 “焚棄”與“改定”
——宋代別集的編纂或定本的制定
第十二章 從?钡缴烧
——有關宋代詩文集注釋特別是蘇黃詩注中真跡及石刻的利用
第十三章 黃庭堅詩注的形成與黃勞《山谷年譜》
——以真跡及石刻的利用為中心
第十四章 宋代文本生成論之形成
——從歐陽修撰《集古錄跋尾》到周必大編《歐陽文忠公集》
致謝
《日本漢學家“近世”中國研究叢書·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
一、死、夢、詩人
小說是記述某種故事的文體,它記述的故事多少含有奇異的成分。平凡的事情幾乎不會被當作故事記載下來。因此可以說,小說是一種虛擬體驗的載體,通過它將脫離現(xiàn)實的奇異之事寫下來給讀者看。
在中國小說中,形成奇異故事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主題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有種種答案。雖然無法一一列舉,但應無異議的是,在這些答案中本章標題所示的“死”與“夢”,占有重要的位置。
比如說“死”,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中,死是最大的主題。中國的小說也不例外,圍繞著死的話題比比皆是。比如,死者復活去尋找親人的傳說,被冥界的使者告知死亡很快就會降臨的傳說,等等。所謂的奇異之事,無非是人幾乎不可能體驗的事。人不可能去體驗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是最奇異的事。因此,追求奇異故事的小說,自然喜歡將死及以死為中心種種事情寫進去。
再比如說“夢”,不言而喻,夢里充滿了平常生活中不能體驗的奇異之事。剛才說到小說可以虛擬體驗奇異之事,夢也可以。從這個意義來看,小說與夢很投緣。實際上,記錄夢里的事情,以夢作為故事的前提等,有很多小說都是通過種種與夢相關的方式寫成的。諸如唐代傳奇小說《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不少名篇都是以夢來支撐作品的基本結構。
那么,本章標題所示的另一個關鍵詞——“詩人”應當如何理解呢?詩人并不是奇異故事不可欠缺的因素。盡管從這個層面來看,詩人與“死”“夢”不可相提并論,但他們也在中國小說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讀、寫小說的知識階層,同時也是讀、寫詩歌的人。因此,小說中登場的人物有很多是寫詩的人(其中也包括著名的詩人),作品中也有作詩相贈的情節(jié)。例如唐傳奇中著名的一篇才子佳人小說——《鶯鶯傳》的作者就是作為白居易之盟友而為人所知的著名詩人元稹。在作品中插入了元稹或是故事人物(女主角鶯鶯)所作的詩。
“死”“夢”“詩人”成為使作品成立的三個重要因素,《夷堅志》所收的小說也不例外。毫不夸張地說,和這三個因素中任何一個都沒有關系的作品是幾乎不存在的。下面來讀一篇完全具備這三要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