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是該系列中的第三本,是首都師范大學文藝中學科的2015年度優(yōu)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節(jié)選集成。
《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所遴選文章涉及電影文化、鄉(xiāng)村教師肜象、粉絲文化、碼克思主義傳播、唐詩和明詩、禮樂觀念等領域,并從各個不同的視角思考當代中國文化問題,點面結合,中外比較,從中得出有一定見地的結論,值得學術界的借鑒。
《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各篇文章作者鄙注重對研究過程進行闡述,如洋細記錄、分析卞題選取、材料發(fā)現、導師指導以及在與作過程巾遇到的各種問題等,對如何做好學位論文具仃較好的參考價值。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曾經主編過一本叫《社會學工作坊》的書,以“工作坊”名之,意在區(qū)別于一般的論文集或刊物,探索一種學術研究的工藝,力求把一個產品(最終結果,在學術活動中就是研究論文)的生產程序、機制、環(huán)節(jié)、技術等,而不僅僅是產品本身呈現出來。這就像帶一個人到工廠的制作現場參觀一個產品的制作工藝和流程(從材料選擇、構思、模型選擇到加工等)一樣,而不只是到產品陳列室觀看產品,更不是直接到商店購買商品。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參觀制作過程不僅可以告訴你這是什么,而且還向你解釋它是怎么制作或生產出來的。或者說,它不只是給你獵物,甚至不只是給你槍,而且告訴你怎么用槍打到這個獵物。
保羅·杜蓋伊和斯圖亞特·霍爾寫過一本書叫《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該書通過對索尼隨身聽的個案研究,不僅向讀者說明了文化實踐和文化習俗如何在我們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呈現了進行文化研究的關鍵概念和分析方法(所以才起了這樣的書名)。顯然,對于一個有志于學術研究的研究生而言,與其給他看一篇精彩的論文,不如教他這個論文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技巧,正如對于一個有志于狩獵的年輕人而言,與其給他獵物不如給他槍,與其只給他槍則不如同時教他如何用槍打獵。
對于學術研究方法和程序的重視,在西方是有傳統(tǒng)的,現在英美國家的大學還非常流行“工作坊”的學術研究模式(特別是在合作研究中):若干個(一般10個以內)對某個共同話題有興趣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就該話題寫出初稿,之后大家互換閱讀,接著在一起相互切磋商討,提出修改意見,再接著是作者修改,然后再切磋,直到最后寫成論文發(fā)表。
從“第六代”的個體經驗到消費時代的文化癥候
——1990年代以來中國青春電影成長主題的文化透視
中國電影中的鄉(xiāng)村教師形象研究(1978-2015)
認同與抵抗:超級英雄粉絲文化研究
——以“美國隊長”為例
意義生產:中國當代觀念攝影的創(chuàng)作解讀
于正“雷劇”的文化分析
馬爾庫塞的《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內在生命”的歌哭
——昌耀后期詩歌的生命體驗與表達
陸時雍的唐詩觀與晚明詩學
《詩源辯體》陶詩批評研究
《十八家詩鈔》與曾國藩詩學研究
徐復觀與李澤厚禮樂觀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