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綾堆繡藝術(shù),源于遼金,奠基于元,盛于明清,是我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的結(jié)合與發(fā)展。它是以天然的植物纖維(棉、麻、絲)為材料,采用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技藝相結(jié)合的裝飾藝術(shù)。
絲綾堆繡藝術(shù),源于遼金,奠基于元,盛于明清,是我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的結(jié)合與發(fā)展。它是以天然的植物纖維(棉、麻、絲)為材料,采用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技藝相結(jié)合的裝飾藝術(shù)。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抽紗研究所研制成功并推出了絲綾堆繡裝飾座屏,其中作品《清明上河圖》經(jīng)專家鑒定為“是一件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工藝價值、藝術(shù)價值、文物價值的國家級珍品”,其中局部景觀《虹橋》座屏被聯(lián)合國世界糧農(nóng)組織永久收藏。2001年,北京抽紗研究所為雍和宮復制了國家一級文物《綠度母補繡像》。
為了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北京抽紗研究所的技術(shù)人員在北京市的一些老年大學先后開辦了絲綾堆繡工藝講座,使絲綾堆繡工藝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廣為流傳,受到人們的青睞,給老年朋友的晚年生活帶來了樂趣。它能夠使老年人思想活躍,沒有孤獨,沒有寂寞。
作者在制作絲綾堆繡畫的過程中,并不滿足于對前人傳統(tǒng)技法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體驗生活,捕捉豐富多姿的美好形象,對制作的技法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每幅習作與作品中,都有創(chuàng)新的亮點。
作者在設計、組織制作《自動化大廈》作品中,試驗出新的漿布方法,制作出真實表現(xiàn)大自然物理形態(tài)的常青樹,大楊樹、美人蕉,使整幅畫剛健自然。她用獨創(chuàng)的粘毛方法制作出形象逼真的旋木鳥、銀耳相思鳥和不同姿態(tài)的牛。她將傳統(tǒng)技法加以改進,采用“熟宣紙”代替紙板,制作出全立體的火鶴和茶花。她把泥塑的方法引入到布藝技法中,做出的松樹枝干可以以假亂真。作者的全部習作和作品都體現(xiàn)出她追求創(chuàng)新和嚴謹?shù)目蒲凶黠L,以及充滿生活情趣貼近大自然的藝術(shù)風格。
作者愿意把自己幾年來在制作絲綾堆繡畫中研究出的方法,以及在教學過程中與學員及周圍朋友交流學習到的點點滴滴寫出來,與喜歡及愿意制作絲綾堆繡畫的朋友們共享。
希望此書對掌握基本技法之后的朋友有所幫助,并對目前被“布藝向何處去”所困惑的愛好者、制作者有所啟發(fā),推動絲綾堆繡畫向前發(fā)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絲綾堆繡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大展風采。
喬素清,生于1939年2月,1963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自動化系,同年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從事工業(yè)控制機研制工作,參加了“蘭化控制機”等多項獲獎項目的研究工作,1988年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模式識別重點實驗室機房主任和北京中自技術(shù)集團部門經(jīng)理。
喬素清退休后參加了中科院老年大學布藝班學習。2004年起擔任中科院自動化所義務布藝教師,2006年起擔任海洋社區(qū)義務布藝教師,現(xiàn)為中科院布藝協(xié)會會員、北京工藝美術(shù)學會堆繡專業(yè)委員會會員。她精心設計、組織制作的《自動化大廈》布藝作品在中科院布藝展覽中得到各界人士和同行的好評。作品《童趣》《松齡鶴壽》在北京工藝美術(shù)學會堆繡專業(yè)委員會的作品展評中分別榮獲二等獎和2007年唯一的創(chuàng)新獎。由于她積極地無償?shù)貍魇诓妓囍谱骷妓嚕瑸榻ㄔO和諧社區(qū)作出了貢獻,2008年1月,榮獲北京市海淀區(qū)首屆“義工之星”稱號。
第一章 怎樣做出一幅好的絲綾堆繡畫/1
第一節(jié) 做好充分的準備/1
第二節(jié) 怎樣把工筆畫做成絲綾堆繡畫/2
第三節(jié) 怎樣把照片做成絲綾堆繡畫/3
第二章 牛的制作/5
第一節(jié) 常規(guī)的制作方法/5
第二節(jié) 特殊的制作方法/9
第三章 鳥的制作/11
第一節(jié) 常規(guī)的制作方法/11
第二節(jié) 粘毛法/14
第三節(jié) 旋木雀的制作方法/15
第四節(jié) 全立體鳥的制作方法/22
第五節(jié) 鶴的制作方法/24
第四章 立體花的制作/29
第一節(jié) 梅花的制作方法/29
第二節(jié) 火鶴的制作方法/31
第三節(jié) 向日葵的制作方法/33
第四節(jié) 茶花的制作方法/34
第五節(jié) 美人蕉的制作方法/39
第五章 樹的制作/41
第一節(jié) 常青樹的制作方法/41
第二節(jié) 楊樹的制作方法/42
第三節(jié) 松樹的制作方法/43
第六章 景泰藍花瓶的制作/45
作品欣賞/47
結(jié)束語/81
參考文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