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機器人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重心放在機器人機構、規(guī)劃與控制三個方面,為機器人學的入門教材,可納入到機器人導論的范疇。
全書以現代數學分支之一旋量理論為工具和橋梁,銜接全書知識體系。這既是書名定位為現代機器人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本書區(qū)別其他機器人導論類教材的重要特征。
全書總共13章,第1章為緒論。第2章主要介紹與機器人機構有關的若干基本概念,第3章作為全書的理論基礎,詳細討論如何應用旋量理論構建剛體運動模型的過程;第4?7章主要講述有關機器人運動學方面的基礎內容,包括開鏈機器人正向運動學(第4章)、一階運動學與靜力學(第5章)、逆向運動學(第6章)和并聯機器人運動學(第7章)。第8?11章主要講述有關機器人動力學、規(guī)劃與控制方面的基礎內容,包括開鏈機器人動力學建模(第8章)、軌跡生成(第9章)與運動規(guī)劃算法(第10章)以及經典的機器人控制方法等(第11章)。第12?13章主要介紹機器人的兩種典型形態(tài)操作手與移動機器人的基礎知識與原理。此外,作為正文的補充,增加了4個附錄內容,包括全書重要結論、剛體姿態(tài)描述方法、D-H參數法以及優(yōu)化算法等。
本書可作為高年級機器人工程專業(yè)本科專業(yè)教材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相關科研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參考用書。
(1)作者資深。兩位作者都是機器人學領域享譽世界的資深學者和知名專家;
(2)深入淺出。讀者只需要大學低年級的物理、微分方程、線性代數以及一點算法知識就能理解書中內容;
(3)細致詳實。既直觀反映機器人本質特性,又抓住學科前沿;
(4)方便學習。提供軟件下載,每章末尾都有本章小結,并在附錄中總結重要概念和公式;
(5)系統(tǒng)思維。統(tǒng)一處理機構、規(guī)劃與控制并輔以大量練習和配圖。
2008年在Pasadena舉辦IEEE ICR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會議期間,我們決定為本科生編寫一本機器人學方面的教材。從1996年開始,Frank就拿自己編寫的講義為首爾國立大學的本科生教授機器人運動學的知識;到2008年,這些講義已演化為本書所涵蓋的核心內容。Kevin也一直拿自己的講義在美國西北大學講授機器人學導論,其內容來自論文集和教科書。
我們相信,如果對機器人機構、規(guī)劃與控制等主題進行單獨研究,或者將其作為其他更傳統(tǒng)主題的一部分,我們將失去一個獨特而統(tǒng)一的視角。在2008年的會議上,我們注意到市面上尚缺少符合下述特征的教科書:(1)使用統(tǒng)一的框架去處理這些主題,同時輔以大量練習和配圖;(2)最重要的是寫出一本適用于本科生層次(差不多也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本)的機器人課程的新教材,其中涉及的先修知識僅包括大學一年級的物理學、常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和一點兒與計算相關的內容。當時我們認為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自己來寫這樣一本書。(我們當時并不知道這將會用掉我們8年多的時間來完成這一項目。
寫這本書的第二個動因,也是我們認為一個區(qū)別于其他機器人學導論類書籍的地方,是強調現代幾何方法的使用。通常情況下,機器人最顯著的物理特征由幾何來描述效果最好。經典旋量理論的實踐者對這種幾何方法的優(yōu)點已經認識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這些知識尚未觸及本科生(本書的受眾目標群)的層次,原因在于需要他們掌握一套全新的概念(旋量、運動旋量、力旋量、互易性、橫貫、共軛等),以及那些經常需要對其進行處理和轉換的復雜規(guī)則。另一方面,若采用旋量理論的代數運算方法,學生往往會最終沉浸在計算細節(jié)中,而失去那些在計算中處于中心地位的簡單而優(yōu)雅的幾何解釋。
讓經典旋量理論惠及更多的人群,這一突破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哈佛大學的Roger Brockett基于剛體運動的李群結構向讀者展示了如何以數學方式來描述運動鏈(Brockett,1983b)。該發(fā)現的重要性在于,只是簡單地通過線性代數與線性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論來重構旋量理論。有了現代旋量理論這一現代微分幾何領域的強大工具,就可以涉及范圍更為廣泛的機器人問題,其中部分內容將展現在我們這本教材中,其他更優(yōu)秀、更高級的內容可參考Murray等(1994)的教科書。
正如本書書名所示,這本書涵蓋了我們所認為的機器人機構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規(guī)劃和控制有關的基礎理論。將本書所有章節(jié)全部講完可能需要兩個學期,特別是再加上編程或機器人的實驗環(huán)節(jié)。不過,本書第2~6章的內容是最低限度的必學知識,而且要按順序來學習。
接下來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從剩下的章節(jié)中選擇內容。在首爾國立大學,本科生機器人學導論(M2794.0027)課程安排在一個學期,主要講授第2~7章,以及第10~12章部分內容。在美國西北大學,機器人操作(ME 449)課程用11周的時間講完第2~6章和第8章,然后再根據學生和教師的興趣觸及第9~13章的部分內容。講授有關機械臂和輪式機器人運動學的課程可以選擇第2~7章和第13章的內容,而要開有關運動學與運動規(guī)劃的課程還需額外包括第9章和第10章的內容。關于機器人操作原理的課程將涵蓋第2~6、8和12章,而機器人控制課程將涵蓋第2~6、8、9和11章。如果教師不希望涉及動力學的主題(第8章),有關機器人控制的基礎知識(第11章和第13章)即可涵蓋對每個執(zhí)行器的速度控制,而不是力和力矩控制。若課程只關注運動規(guī)劃,內容可能包括第2章和第3章,更深入的知識在第10章(可能還要補充研究論文或其他參考文獻)和第13章。
為了幫助教師選擇講授的主題并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到的知識,我們在每章最后都包含本章小結,并在附錄A中對全書中出現的重要概念和公式進行了總結。對于那些對章節(jié)內容感興趣而想深入學習的讀者,我們在每章末尾提供了一套相當全面(盡管并非詳盡無遺)的推薦閱讀。每章最后都提供了大量的習題,以便延伸讀者對本章所涵蓋基本內容的學習。本書中還包含一些較為前沿的學習材料,可用來支持獨立的研究型項目。
這本書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軟件,主要用來強化書中的概念,并使公式更具可操作性。該軟件主要由Kevin在美國西北大學選擇ME 449課程的學生開發(fā),并可從http://modernrobotics.org免費下載。與教科書相配套的視頻講座也可在網站上找到。上傳視頻的初衷是幫助教師實施翻轉課堂,即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簡短的視頻課(可根據需求重復觀看),課上則集中更多的時間來協(xié)作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當學生應用這些材料時教授可在現場答疑,并發(fā)現他們在理解上的差異。我們相信,教授在這個互動角色中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是體現在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講座中。這種方法在Kevin教授的機電一體化課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具體見http://nu32.org。
視頻內容使用Lightboard(http://lightboard.info)生成,該工具由美國西北大學的Michael Peshkin創(chuàng)建而成。他分享了這個方便有效的工具制作此教學視頻,對此非常感謝!
我們還發(fā)現,作為本書及其軟件的補充,V-REP機器人仿真軟件也非常有價值。利用這個仿真軟件,學生可以以交互方式來探索機械臂和移動機器人的運動學,并為運動學、動力學及控制結果創(chuàng)建動畫軌跡。
雖然本書在介紹有關機器人機構、規(guī)劃和控制入門基礎知識方面充分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但還是要對那些已經出版和使用多年的優(yōu)秀教材表示最誠摯的敬意。其中,我們要特別提到已產生廣泛影響力的Murray等(1994)、Craig(2004)、Spong等(2005)、Siciliano等(2009)、Mason(2001)和Corke(2017),以及Latombe(1991)、LaValle(2006)和Choset等(2005)關于運動規(guī)劃的著作。此外,Siciliano和Khatib(2016)以及Kr?ger編輯的《機器人學手冊》的多媒體擴展(http://handbookofrobotics.org),是我們這個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匯聚了數以百計研究人員的前沿研究,涉及與現代機器人相關的各個主題。
同時,我們對寫這本書時提供幫助和帶給我們靈感的人表示感謝。特別是,感謝我們的博士導師Roger Brockett和Matt Mason。Brockett是我們這本書中所講機器人幾何方法的奠基人。Mason對機器人操作分析與規(guī)劃做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奠定了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我們也感謝很多學生對本書素材的不同版本提供了大量積極的反饋意見,包括選擇首爾國立大學M2794.0027課程和美國西北大學ME 449課程的學生。Frank特別感謝Seungghyeon Kim、Keunjun Choi、Jisoo Hong、Jinkyu Kim、Youngsuk Hong、Wooyoung Kim、Cheongjae Jang、Taeyoon Lee、Soocheol Noh、Kyumin Park、Seongjae Jeong、Sukho Yoon、Jaewoon Kwen、Jinhyuk Park、Jihoon Song,以及他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任教時的學生Jim Bobrow和Scott Ploen。Kevin要感謝Matt Elwin、Sherif Mostafa、Nelson Rosa、Jarvis Schultz、Jian Shi、Mikhail Todes、Huan Weng和Zack Woodruff。
我們也要感謝劍橋大學出版社的Susan Parkinson和David Tranah,向他們在本書出版過程(編輯、校正、排版等)中的勤勉、敬業(yè)精神致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謝我們的愛人和家人,包括Frank家庭成員中的Hyunmee、Shiyeon和Soonkyu以及Kevin家庭成員中的Yuko、Erin和Patrick,是他們忍受我們的熬夜和不近人情,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最終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沒有愛的支持,這本書根本不會存在。我們將這本書獻給他們!
Kevin M. Lynch
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
Frank C. Park
韓國首爾
2016年11月
聲明:兩位作者對本書具有同等貢獻,作者順序按字母排列。
凱文·M·林奇(Kevin M. Lynch)
IEEE會士,198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96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機器人學博士學位。1997年開始一直在西北大學擔任教職,先后也在加州理工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日本筑波大學和中國東北大學擔任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機器人操作與移動的動力學、運動規(guī)劃與控制,自組織多智能體系統(tǒng),人機物理交互系統(tǒng)等。獲得IEEE機器人學與自動化學會的早期職業(yè)獎,西北大學杰出教學獎,現為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高級編輯,ICRA主編。著有3部教材。
樸鐘宇(Frank C. Park)
IEEE會士,1985年在MIT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91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應用數學博士學位。之后到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擔任教職。從1995年開始擔任首爾國立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機器人機構學、規(guī)劃與控制、視覺與圖像處理,以及與應用數學相關的領域。一直擔任IEEE機器人學與自動化學會杰出講師,紐約大學古蘭特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交互計算系、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兼職教授,F為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主編,MOOC課程《機器人機構學與控制I和II》的開發(fā)者。
譯者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作譯者簡介
第1章 緒論 1
第2章 位形空間 8
2.1 剛體的自由度 9
2.2 機器人的自由度 10
2.3 位形空間:拓撲與表達 15
2.4 位形與速度約束 18
2.5 任務空間與工作空間 21
2.6 本章小結 23
2.7 推薦閱讀 24
習題 24
第3章 剛體運動 34
3.1 平面內的剛體運動 36
3.2 旋轉與角速度 40
3.3 剛體運動與運動旋量 53
3.4 力旋量 67
3.5 本章小結 68
3.6 軟件 69
3.7 推薦閱讀 70
習題 71
第4章 正向運動學 84
4.1 指數積公式 86
4.2 通用機器人的描述格式 94
4.3 本章小結 98
4.4 軟件 99
4.5 推薦閱讀 99
習題 99
第5章 一階運動學與靜力學 106
5.1 機器人雅可比 110
5.2 開鏈機器人的靜力學 118
5.3 奇異性分析 119
5.4 可操作度 122
5.5 本章小結 124
5.6 軟件 125
5.7 推薦閱讀 125
習題 125
第6章 逆運動學 134
6.1 逆運動學的解析求解 135
6.2 逆運動學的數值求解 138
6.3 逆向速度運動學 142
6.4 有關閉環(huán)的一點說明 143
6.5 本章小結 144
6.6 軟件 144
6.7 推薦閱讀 144
習題 145
第7章 閉鏈運動學 150
7.1 正、逆運動學 151
7.2 微分運動學 154
7.3 奇異 157
7.4 本章小結 160
7.5 推薦閱讀 160
習題 161
第8章 開鏈動力學 164
8.1 拉格朗日方程 165
8.2 單剛體動力學 172
8.3 牛頓歐拉逆動力學 178
8.4 封閉形式的動力學方程 181
8.5 開鏈機器人的正向動力學 183
8.6 任務空間中的動力學 184
8.7 受約束動力學 185
8.8 URDF中的機器人動力學 187
8.9 驅動、傳動和摩擦 187
8.10 本章小結 194
8.11 軟件 197
8.12 推薦閱讀 199
習題 199
第9章 軌跡生成 202
9.1 定義 202
9.2 點到點的軌跡 202
9.3 多項式中間點的軌跡 208
9.4 時間最優(yōu)的時間標度 209
9.5 本章小結 215
9.6 軟件 216
9.7 推薦閱讀 217
習題 217
第10章 運動規(guī)劃 221
10.1 運動規(guī)劃概述 221
10.2 基礎知識 224
10.3 完整路徑規(guī)劃器 231
10.4 網格方法 232
10.5 采樣方法 239
10.6 虛擬勢場 244
10.7 非線性優(yōu)化 248
10.8 平滑 249
10.9 本章小結 250
10.10 推薦閱讀 251
習題 253
第11章 機器人控制 255
11.1 控制系統(tǒng)概述 255
11.2 誤差動力學 256
11.3 速度輸入的運動控制 261
11.4 力或力矩輸入的運動控制 267
11.5 力控制 276
11.6 運動力混合控制 278
11.7 阻抗控制 281
11.8 底層的關節(jié)力/力矩控制 283
11.9 其他議題 285
11.10 本章小結 286
11.11 軟件 287
11.12 推薦閱讀 288
習題 288
第12章 抓握和操作 294
12.1 接觸運動學 295
12.2 接觸力和摩擦力 309
12.3 操作 316
12.4 本章小結 321
12.5 推薦閱讀 321
習題 322
第13章 輪式移動機器人 328
13.1 輪式移動機器人的類型 328
13.2 全向輪式移動機器人 329
13.3 非完整輪式移動機器人 333
13.4 里程計測距 350
13.5 移動操作 352
13.6 本章小結 354
13.7 推薦閱讀 355
習題 356
附錄A 重要公式匯總 363
附錄B 轉動的其他表示方法 369
附錄C D-H參數法 376
附錄D 優(yōu)化和拉格朗日乘子 383
參考文獻 385
索引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