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文/陸建德
這本書論及以林紓和嚴(yán)復(fù)為主的幾位清末民初人物,書名《海潮大聲起木鐸》是康有為詩句,借來向林紓和嚴(yán)復(fù)溝通中外的翻譯事業(yè)表示敬意。這兩位赤誠的愛國者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過今人不以為然的選擇:林紓不認可辛亥革命,自稱“清室遺民”;嚴(yán)復(fù)是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有人稱他“帝制余孽”。事后諸葛亮總是容易做的。米蘭·昆德拉說:“人是在迷霧中前進的。但當(dāng)他回過頭來評判往昔之人時,他在他們的道路上看不到一絲濃霧。他所處的現(xiàn)今也即他們遙遠的未來,站在這一點上,他們的道路在他看來一片光明,一覽無余。回頭看,人看到了道路,他看到前進中的人們,他看到他們的錯誤,但迷霧不再有了。然而,所有那些人,海德格爾,……戈特弗里德·貝恩、圣-瓊·佩斯、季奧諾,他們都在迷霧中行走,我們不妨設(shè)問一下:誰最盲目?”昆德拉想說的是我們自己最盲目。評判晚清人物,尤其應(yīng)該意識到他們身邊的濃霧。
以往我們經(jīng)常根據(jù)歷史事件參與者公開打出的旗號來評價相關(guān)事件的性質(zhì)。晚清新政期間,四川紳商獲準(zhǔn)集股建造通往湖北的鐵路,但是公司管理不善,陷入困境。1911年5月,清廷得到英法德美四國銀行貸款,宣布了意在利民利國的“鐵路國有”政策,不料引起一套“愛國保路”話語的猛烈爆發(fā)。這年8月9日,《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在一封私信里表達了他對清廷這次融資的樂觀:“最近這次鐵路大借款,亦即一千萬英鎊的湘鄂川鐵路大借款,其條款比以往的所有貸款都較為對中國人有利,然而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擔(dān)心這筆款子會不用于它所以借貸的目的!蹦镅ǔO有見識,這次卻誤判了。保路運動直接導(dǎo)致清廷崩潰,各省宣布獨立。對很多覬覦中國的日本謀略家而言,武昌的軍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其實,他們在保路運動中也有鼓煽之功。1912年3月28日,中國基督教男青年會的英國職員瓦萊士從日本東京密告莫里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