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儒釋道文化與政治思想研究/魏晉隋唐歷史文化研究叢書
定 價:68 元
叢書名:魏晉隋唐歷史文化研究叢書
- 作者:喬鳳岐,喬澤胤 著
- 出版時間:2018/5/1
- ISBN:9787010191089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22.05
- 頁碼:308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隋唐時期儒釋道文化與政治思想研究/魏晉隋唐歷史文化研究叢書》圍繞隋唐儒、佛、道的發(fā)展問題,略以時間為序,分別從縱橫兩個方面對該問題展開討論。本文以各階段的政策為基礎,探討了三大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特點。儒、佛、道各有自己的發(fā)展脈絡及其特點,但在爭奪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支配地位之時,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吸取對方的精華,以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最終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糅合了佛、道觀念的理學,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官方哲學。通過以上幾個關(guān)鍵點的論述,能夠比較理性地把握隋唐儒、佛、道及政治思想的特點和軌跡。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社會背景,無論是中國原有思想文化,還是從國外傳入的各種宗教觀念,均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空間。總的來說,隋唐帝王是推崇儒學、重視儒術(shù)的。王通“三教可一”與“中道”思想,既堅持周孔之道,又把佛、道的有關(guān)思想引入儒學之中?追f達的道論與治道和柳宗元的大中之道與國家政體論,以儒家的仁義之道為核心,全面論證了仁義、禮法、刑罰的政治功能。韓愈的道統(tǒng)論與尊君思想,推崇儒學,但并不獨尊一家,主張以儒學為主、兼容百家之學,提出了系統(tǒng)的道統(tǒng)論,開理學之先河。
隋唐時期,佛教逐漸從印度佛教的母體中分離出來,教義經(jīng)過長期的選擇、改造和重構(gòu),基本上完成了中國化的過程。禪宗的傳播側(cè)重于社會的中下層,其教義簡易,采用當時流行的曲調(diào),通俗易懂。這一宗派的興起及其在后來的發(fā)展,和唐代庶族地主當權(quán)者勢力的上升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
道教與王權(quán)彼此視同一家,老子崇拜成為道教思想發(fā)展的主流。道教則應合王權(quán)的需要,調(diào)整教義,倫理化色彩日益濃重,成為向信徒灌輸綱常、孝悌的重要途徑之一,成為統(tǒng)治者用來美化王權(quán)、教化民眾的工具之一。道教各種儀式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藝術(shù)化,使修道者有法可依,促進了道教自身的發(fā)展。
唐代中葉,庶族地主階級政治集團力量上升和政治斗爭的尖銳化引發(fā)了思想領域的劇烈斗爭,和社會批判思想的發(fā)展,匯聚成一股社會政治批判思潮,將批評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君主和綱常禮教,對封建等級制度及圣人、帝王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民的意愿,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隋唐君道具有綜合性、系統(tǒng)性、實踐性和典范性。君臣論政大多廣征博引,不拘一家一派,以孔、老思想為主,兼蓄佛、道理論,融合諸子百家,自成體系。大凡政治取向、治國方略、決策方式、策略原則和施政技巧,幾乎無所不包;政治體制、政策方略和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成龍配套。君臣們圍繞君與天、君與民、君與臣、君與法、君與諫、君與德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展開討論,形成了以君主自我調(diào)節(jié)理論為重點的思想體系,把君主控制社會的剛性手段同調(diào)節(jié)政治的柔性手段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隋唐的學術(shù)思想批評多與佛學有關(guān),當時的文人學士與佛學界都有廣泛的交游。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性”、“情”問題,或者參取佛學、道學,或者依傍中國古代的儒家學說,展開了廣泛的學術(shù)批評。當時的理論動向是儒、佛的合流,各派代表人物都有意做這樣的嘗試。學術(shù)批評與儒、佛、道合流的動向,為后來宋明理學的形成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緒論
第一章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一節(jié) 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
一、隋文帝時期思想文化政策的變化
二、隋煬帝時期思想文化政策的轉(zhuǎn)變
三、隋朝的佛教、道教政策
第二節(jié) 唐朝思想文化政策的演變
一、唐朝的儒學政策
二、唐朝佛教政策的演變
三、唐朝的道教政策
四、唐朝對佛道的管理
第二章 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 王通的“三教可一”與“中道”思想
一、儒學是王通的思想基礎
二、“三教可一”論
三、以“禮”為中心的“中道”觀
四、興王道,正禮樂
第二節(jié) 孔穎達的道論與治道
一、自然與倫理相結(jié)合的道論
二、儒家“禮”、“仁”內(nèi)涵的提升
三、系統(tǒng)的君德論
第三節(jié) 柳宗元的大中之道及國家政體論
一、國家政體論
二、大中之道
三、經(jīng)權(quán)統(tǒng)一論
四、吏為民役
第四節(jié) 韓愈的道統(tǒng)論與尊君思想
一、道統(tǒng)論
二、性品說
三、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第三章 隋唐之際的佛學
第一節(jié) 佛學的社會基礎與政治觀念
一、佛教哲學對政治思想的影響
二、佛教教義的馴服臣民作用
第二節(jié) 隋唐之際的佛學宗派
一、吉藏與三論宗
二、智頡與天臺宗
三、玄奘與唯識宗
四、佛經(jīng)的大量翻譯
第四章 武周時期新興的佛學宗派
第一節(jié) 法藏與華嚴宗
一、法藏的思想特點
二、法藏的判教論
三、法界緣起論
四、華嚴宗的義與理
第二節(jié) 禪宗的佛學
一、禪宗的興起及初期演變
二、慧能的生平與思想特征
三、禪宗的修行理論
四、禪宗的心性論
第五章 道教的主要流派及其學術(shù)特色
第一節(jié) 讖緯流行與道教勃興
一、道教讖緯的流行與統(tǒng)治者的崇信扶持
二、道教經(jīng)典注疏的繁盛
第二節(jié) 成玄英與“重玄”論
一、成玄英的“重玄”思維
二、仙道修行理論
三、“圣王治世”論
第三節(jié) 王玄覽的“道體”論
一、“常道”與“可道”
二、“寂”與“動”
三、“有”與“無”
四、“空”與“道”
五、修道論
第四節(jié) 司馬承禎的修道理論
一、坐忘收心
二、五道漸門
三、“無欲”與“靜心”
第五節(jié) 吳筠的修道論與政治論
一、天人合一論
二、吳筠的修道論
三、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體論
第六節(jié) 李筌的陰符說與政治觀
一、李筌的陰符論
二、至道與修身
三、名法治國論
第七節(jié) 杜光庭的道教理論
一、道教理論的宗教化和社會化
二、道法三乘
三、成仙途徑的多樣性
四、納儒于道
第八節(jié) 道教經(jīng)戒對大眾社會政治觀念的影響
第六章 學術(shù)思想批評與政治思想批判
第一節(jié) 呂才對術(shù)數(shù)迷信的批判
一、呂才對術(shù)數(shù)迷信的批判
二、呂才對因明學說的批判
第二節(jié) 劉知畿的史學批評及其思想特點
一、劉知畿的史學批評
二、劉知畿對神學的批判
三、劉知畿的進步歷史觀
第三節(jié) “天人之際”的論辯
一、韓愈的天命論
二、柳宗元的天與人不相干預論
三、劉禹錫的“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學說
第四節(jié) 反佛、道的斗爭
一、傅奕及其反佛論
二、唐朝中期的反佛、道言論
三、韓愈的反佛論
四、反佛、道斗爭的復雜性
第五節(jié) 牛僧孺對陰騭果報思想的批判
一、李德裕的陰騭果報說
二、牛僧孺對陰騭果報說的批判
三、牛僧孺的政治歷史觀
第六節(jié) 隋唐、五代政治思想批判
一、《無能子》對封建等級制度及圣人、帝王的否定
二、對暴君的批判
三、對貪官、暴政的批判
第七章 隋唐時期統(tǒng)治思想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制定鞏固統(tǒng)一措施是隋朝統(tǒng)治思想的核心
一、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
二、改革選官途徑、擴大統(tǒng)治基礎
三、修訂刑律、依法治國
四、推行閭里制度,加強戶口控制
第二節(jié) 隋唐皇朝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的觀念創(chuàng)新
一、民本治國思想
二、均田制下的重農(nóng)政策
第三節(jié) 隋唐皇帝的為君之道
一、君民一體論
二、馭群臣與馭天下
三、家天下與公天下
四、人治與法治
五、兼聽與獨斷
六、以孝治天下
七、隋唐君道思想的特點
結(jié)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