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視野下的<大學>學史研究》從考辨《大學》成書的不同觀點出發(fā),細致梳理各家對《大學》詞、義的解釋,提出《大學》是一篇儒家的政治論文。
《經學視野下的<大學>學史研究》這些歸納提煉及所作出的結論對于澄清漢唐、宋明時期《大學》學的宗旨、走向、理論價值和歷史影響等都是有益的,具有新意。
本書是張興博士在他博士畢業(yè)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是在中國傳統(tǒng)經學的視野下對《大學》詮釋學術思想史上幾個重要階段和重要問題所作的深入研究,已經具備了系統(tǒng)的《大學》學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這部書的學術意義和價值在于經學視野或者說經學基礎。作者把《大學》詮釋史上鄭注孔疏為代表的漢唐經學與以朱子、陽明為代表的宋明理學一同放到經學史中進行研究,辨析了經學的狹義和廣義,指出他所說的“經學史的視野”是廣義的“經學”,是將漢唐經學與宋明理學一起作為中國經學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區(qū)分了“漢唐經學”與“經學史的視野下”兩者的聯(lián)系與不同,深入到了一般的哲學史、思想史著述關注不夠的經學領域,并以此為基礎來進行思想觀念的梳理與闡發(fā)。
中國傳統(tǒng)學問是經史子集的“四部”之學,這不是一種平面并列的學科分類,而是一種立體的思想價值架構,即以經學為核心,而經學是儒家道統(tǒng)(核心價值)的載體,代表中國文化的根本和靈魂,史、子、集則為輔翼流裔。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經猶如樹根,史如樹干,子為樹枝,集為花葉,構成國學大樹的整體,全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結構與體系。所以,以經學為基礎,才能抓住學術思想的大本大源。經學有一個不斷擴大、增加的過程,如唐宋之際“四書”的升格運動,從先秦五經到清末十三經,形成了經學傳承與發(fā)展的歷史。成中英先生歸結為一種范式轉換,“先秦是一種典范,漢代又是一種典范,宋明是一種典范,清代也有典范。典范一旦形成,就主要在典范里面談問題。但典范又是變化的,這樣就呈現(xiàn)出經學的發(fā)展。需要不需要典范呢?經學嘛,是大經大法,價值系統(tǒng),是為社會提供規(guī)則規(guī)范,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不能變來變去,要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但經義一旦固定下來,又面臨僵化、教條化的危險。這樣,就需要新的典范出來。而且需要對經學經常進行哲學的思考,以尋求新的典范!痹谥袊泴W發(fā)展史上,每一次經學的發(fā)展都是典范的轉移。
近代以降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這一結構與體系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轉變。左玉河先生考察了以注重通、博的中國傳統(tǒng)“四部之學”怎樣在形式上完成了向近代分科性質的“七科之學”的轉變的過程,大約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20世紀初大致成形,到“五四”時期基本確立,到20世紀30年代最終完成。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的轉變,實際上就是從中國文史哲不分、講求博通的“通人之學”向近代分科治學的“專門之學”的轉變。這一轉變是革命性的,與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革命性的變革是相互呼應的。對于這一轉變的利弊得失,功過是非,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在進行反思,“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更是顯示了國人學習、研讀傳統(tǒng)文化基本經典的熱情與努力。這是中華文化復興,重建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體現(xiàn)。
長期以來,對《大學》包括“四書”的研讀,大都首先和集中在《四書集注》的《大學章句集注》,即宋明理學家的理學思想方面,這是很片面的。張興博士在經學視野下大跨度、長時段、歷史性的考察了《大學》詮釋的歷史,并提高到“《大學》學”的高度,這是學界還沒有人做的,F(xiàn)在已經有了唐明貴的《論語》學史、黃俊杰的《孟子》學史,《大學》《中庸》還沒有類似的成果。因此,對《大學》學的發(fā)展演變與流傳進行系統(tǒng)的學術史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填補空白的性質,將對《大學》,乃至整個《四書》學的研究,甚至是中國經學史的研究都會有所裨益。
張興,山東泰安人。2009年考入濟南大學,師從郭浩帆教授,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學位;2013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師從梁濤教授,獲國學(歷史學)專門史專業(yè)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入職山東社會科學院,一直從事儒家思想史、經學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山東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參與山東省社科重大重點項目兩項。已在《周易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理論學刊》《中國社會科學報》《寧夏大學學報》《國際儒學論叢》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十多篇。
導論
一 論文選題
(一)研究對象(范圍)及其界定
(二)選題理由
二 文獻綜述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簡評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學》成書、作者與宗旨考辨
第一節(jié) 《大學》成書時代考辨
一 《大學》成書時代的六種觀點
二 《大學》成書時代考辨
第二節(jié) 《大學》作者考辨
一 《大學》作者的九種說法
二 《大學》作于曾子及其弟子
第三節(jié) 《大學》宗旨及學派歸屬考辨
一 學術史上關于《大學》宗旨的觀點
二 《大學》宗旨考辨
三 《大學》的五種學派歸屬
四 《大學》學派歸屬于孔學
第二章 鄭玄《大學》學
第一節(jié) 鄭玄《大學注》內容及特點探析
一 注釋的內容
二 注釋的特點
第二節(jié) 論鄭玄《大學注》的政治理想
一 “德”、“政”思想溯源
二 鄭玄的“為政”觀
第三章 孔穎達《大學》學
第一節(jié) 孔疏《大學注》的形式及內容
一 疏解的形式
二 疏解的內容
第二節(jié) 《大學正義》的內容及優(yōu)缺點
一 疏解《大學》原文
二 《大學正義》的優(yōu)點
三 《大學正義》的瑕疵
第三節(jié) 《大學正義》之誠意之道
一 “修身”是“大學之道”的根本
二 誠意之道
三 誠意與明明德、止于至善
四 自誠己意與使民誠意
第四節(jié) 《大學正義》之為政之道
一 絮矩之道
二 貴德賤財
三 用善遠惡
四 以義為利
第四章 朱子《大學》學
第一節(jié) 《大學章句》的內容及繼承性探析
一 《大學章句》的內容
二 《大學章句》的繼承性
第二節(jié) 朱子“格物”說試詮
一 格物的內涵
二 格物的過程
三 格物的選擇、目的、性質
第三節(jié) 新民說
一 新民的內涵
二 新民的內容
三 朱子改“新民”的依據(jù)
第五章 陽明《大學》學
第一節(jié) 親民與新民
一 陽明“親民”說
二 親民之本義
三 “親民”與“新民”思想考辨
第二節(jié) 誠意說
一 以“誠意”為核心
二 “誠意”的內涵
三 誠意向致良知的轉變
第三節(jié) 以“格物”為“格心
一 早年學習”格物“說
二格致誠正之關系
三 格心說
第四節(jié) 良知與致良知
一 良知的概念與內涵
二 良知與意念
三 致良知的內涵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