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河湟方言文化與民俗學特質研究》闡釋了河湟方言作為活態(tài)語言文化所體現(xiàn)出的民俗特質,以及方言作為“多模態(tài)”民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區(qū)域文化個性特征,展現(xiàn)了更為立體和豐富的河湟方言文化,為語言學和地方歷史文化的學科構建添磚加瓦。其次,恰逢“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河湟方言文化與民俗學特質研究》有志于在平等文化認同框架下,弘揚河湟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促進和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從群體識別、文化認同、跨文化交際、區(qū)域文化個性、方言情感、語言變異等方面揭示方言是推動文化互動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在充分認識語言文化遺產(chǎn)重大保護價值和特殊屬性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弱勢語言保護與尊重語言持有者自主選擇意愿、生存發(fā)展利益的關系。最后,在總結現(xiàn)有研究經(jīng)驗的基礎上,為方言整體保護以及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多民族和諧發(fā)展提供資政借鑒。
2011年秋天,在印第安納舉行的美國民俗學會年會和在濰坊舉行的中國民俗學會年會上,我提出了推進“地方民俗學”的學術設想,意在實實在在地發(fā)展繁榮區(qū)域民俗文化學事業(yè)。
中國民俗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由于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樣式繁多,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多元一體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正因為此,鐘敬文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就總結出了中國民俗學的獨特性格是“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①。即使是分布區(qū)域很廣,人數(shù)近十億的漢族,也由于極為廣泛的分布與地方化,其民俗文化也具有極強的地方性。所以各地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點極其明顯,不可一概而論,或者說一言以蔽之,需要更有針對性地對具體對象進行研究。這就需要有地方民俗學的存在。我理解的“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就是我國諸多地方民俗學的整體概括。
由于各地的民俗學研究隊伍狀況和學術興趣點不同,逐漸就形成了富有地域性的學術個性和研究傾向,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地方民俗學。特別是已經(jīng)成立了地方民俗學學會和有高校民俗學學科點的地區(qū),往往在學會或學科點的主導下,基本上有自己的學術側重點和表述風格,成果也相對集中在某些方面。如青海民俗學界的成果往往集中在6個世居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在青海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上,古老的昆侖神話、多民族民歌花兒與花兒會、土族狂歡節(jié)納頓、藏族史詩格薩爾、熱貢文化、各民族婚禮以及歌舞風情等等,是當?shù)貙W者特別關注的研究對象。這也說明事實上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民俗學”是客觀上已經(jīng)存在的。
但是,不論地方民俗學如何發(fā)展與繁榮,都不可能與全國民俗學界絕緣,孤立地閉關而自得其樂。而是作為中國民俗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愿地聚集在中國民俗學的大旗之下,至少與國內(nèi)同行頻繁交流,相互切磋,共同進步。同時,不同風格、多彩多姿的地方民俗學,也有力地支撐了中國民俗學這座學科大廈,豐富了中國民俗學的學術內(nèi)涵,其地位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正是以上這種局面,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學科繁榮。這里借用日本學者佐野賢治教授的一句話:“21世紀的民俗學應當在鄉(xiāng)土、國家、世界三者的關聯(lián)中推進自己的學科研究!雹傥視呵野阉f的“鄉(xiāng)土”理解為地方民俗學。就是說中國民俗學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地方層面的民俗學研究和民俗文化土壤,同時也離不開國家層面如中國民俗學會及其相關學科點的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組織協(xié)調和引領指導,以及世界前沿的學術眼光和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
事實上三者之間是相互交叉甚至融匯的,因為民俗文化資源是大家共享的,同時地方的民俗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和價值基本上也是全國性的甚至是國際性的。所以對某一地方的民俗文化研究不僅僅是本地區(qū)的學者,往往有外地(特別是北京)甚至國外的學者來直接研究,其成果既是全國性的,也是地方性的。比如青海的花兒、格薩爾、黃南六月會、土族納頓會等,國內(nèi)外的學者都在研究,而且與地方學者相互借鑒,甚至相互合作,共同建構起了青海民俗文化研究的事業(yè)。
張筠,民俗學碩士,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民俗語言、地方文化。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
緒論
一 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二 學術史回顧
三 研究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河湟方言的生成語境
第一節(jié) 生態(tài)語境
第二節(jié) 民族歷史語境
一 歷史沿革
二 民族狀況
第三節(jié) 多元文化語境
小結
第二章 河湟方言的獨特表達
第一節(jié) 語音概況
一 語音結構
二 語音特點
第二節(jié) 特色詞匯
一 古漢語詞
二 民族借用詞
三 地方風物詞
四 方言成語
第三節(jié) “賓語前置”的語法結構
一 “賓語前置”的成因
二 “賓語前置”的語法結構
第四節(jié) 活潑的民間俗語
一 諺語
二 歇后語
三 慣用語
小結
第三章 河湟方言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
第一節(jié) 承載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
一 方言中留存的傳統(tǒng)民俗生活
二 方言承載的傳統(tǒng)信仰
第二節(jié) 生活場域內(nèi)方言的民俗學特質
一 日常交際中的方言民俗
二 方言在民間禮俗中的呈現(xiàn)
第三節(jié) 民間口承文學中的方言敘述
一 歌謠
二 民間故事
三 花兒
小結
第四章 河湟方言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一節(jié) 成就”地方性知識
一 “地方性知識”的形成
二 “地方性知識”的特性
三 “地方性知識”的價值分析
……
第五章 河湟方言的“方言情感
第六章 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河湟方言的生存困境
第七章 對方言文化整體保護的思考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