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博士文庫·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
定 價:26 元
- 作者:馮智強 著
- 出版時間:2011/8/1
- ISBN:9787811257892
- 出 版 社:海洋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06.6
- 頁碼:22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外國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博士文庫·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通過對林語堂英文著譯作品的動態(tài)考察,深入探討了其跨文化傳播中國智慧的歷史文化語境、傳播動因與內(nèi)容、著譯思想與策略,以及傳播與接受效果等相關(guān)問題,從而全面闡釋了林語堂的翻譯觀、語言觀、文化觀、美學觀和文藝觀及其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提出了中國文化跨語際傳播的“林語堂模式”,進而揭示了林語堂著譯活動的當代價值。同時,這是翻譯研究從認識論到方法論,從本體論、過程論到效果論的一次嘗試與創(chuàng)新。
《外國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博士文庫·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主要通過對林語堂英文著譯的研究,探討林語堂跨文化傳播中國智慧的動因、內(nèi)容、策略以及接受效果,以期在當代語境下為中國文化的跨語際傳播提供可茲借鑒的范例,同時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反觀和考察林語堂的著譯思想與行為,二者的互動與關(guān)聯(lián),以及編、譯、創(chuàng)之間的會通與融合。
馮智強,天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博士、博士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員,國際基礎(chǔ)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英漢對比與翻譯以及中西文化比較與交流研究。
第1章 緒論
1.1 “中學西漸”狀況的歷史回顧
1.1.1 明末清初的“中學西漸”
1.1.2 清末民初的“中學西漸”
1.1.3 “中學西漸”中的成績與不足
1.2 林語堂跨文化傳播研究述評
1.2.1 林語堂總體研究概況
1.2.2 林語堂文化與翻譯研究概況
1.2.3 海外林語堂研究的狀況
1.2.4 問題與不足
1.3 研究對象與目標
1.4 研究意義與方法
1.4.1 選題原因與研究意義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內(nèi)容與框架
第2章 林語堂跨文化傳播中國智慧的歷史文化語境
2.1 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文化語境
2.1.1 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
2.1.2 國外對中國文化的解讀
2.1.3 林語堂的文化觀與同時代人的異同
2.2 林語堂中國文化觀的形成與發(fā)展
2.2.1 “語絲”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與解構(gòu)
2.2.2 “論語”時期: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人文精神的發(fā)見
2.2.3 海外階段: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
2.3 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的原因分析
2.3.1 賽珍珠的“催生”與辜鴻銘的影響
2.3.2 對《中國人的氣質(zhì)》的回應(yīng)
2.3.3 會通中西文化,建構(gòu)多元文化
第3章 林語堂跨文化傳播的中國智慧
3.1 林語堂的中國智慧的內(nèi)涵與特征
3.1.1 林語堂中國智慧觀的人文基礎(chǔ)
3.1.2 人文精神統(tǒng)照下的智力結(jié)構(gòu)與智慧“因子”
3.1.3 林語堂中國智慧觀的人生取向
3.2 林語堂的“半半哲學”:中國智慧的儒家“血統(tǒng)”
3.2.1 林語堂對中庸的認知軌跡
3.2.2 林語堂“半半哲學”的文化蘊涵
3.2.3 “半半哲學”的跨文化傳播
3.3 林語堂的“抒情哲學”:中國智慧的道家“基因”
3.3.1 林語堂的“抒情哲學”觀
3.3.2 林語堂“抒情哲學”的特征
3.3.3 “抒情哲學”的跨文化傳播
第4章 林語堂英文著譯思想研究
4.1 語言哲學視閾下林語堂翻譯思想的宏觀解讀
4.1.1 翻譯本質(zhì)的關(guān)學探源
4.1.2 翻譯標準的語言學考量
4.1.3 “關(guān)譯”理論的多維透析
4.2 林語堂編譯思想研究:編譯行為的合法性
4.2.1 編譯活動的理論根源:目的論觀照下的信息整合
4.2.2 “改寫理論”觀照下林語堂編譯思想溯源
4.2.3 編輯出版家林語堂編譯行為的合法性
4.3 林語堂哲學翻譯中的翻譯哲學:中國智慧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腔調(diào)”
4.3.1 林語堂“譯出”行為的哲學思考
4.3.2 林語堂“歐化翻譯”批判的歷史探源
4.3.3 中國智慧傳播的“中國腔調(diào)”:林語堂“譯出”策略研究
第5章 林語堂英文翻譯策略研究
5.1 林語堂翻譯策略的外部研究
5.1.1 林語堂翻譯活動的超文本研究:內(nèi)外因素對譯者的操縱
5.1.2 林語堂翻譯活動的副文本研究:譯者對讀者的操縱
5.2 林語堂編譯策略研究:從語言層面的改寫到文化層面的操縱
5.2.1 《孔子的智慧》的編譯研究:從“夾敘夾譯”到“釋譯融合”
5.2.2 《老子的智慧》的翻譯研究:“最好的翻譯是愚蠢的翻譯”
5.2.3 “儒釋道的合奏”:《中國印度之智慧》
5.3 編譯策略的兼容與會通
5.3.1 編、譯、創(chuàng)的會通
5.3.2 異化策略與歸化策略的兼容
5.3.3 對比與比較方法的成功運用
5.3.4 翻譯策略前后變化的原因分析
第6章 “譯者登場”:林語堂英文創(chuàng)作策略研究
6.1 林語堂散文創(chuàng)作研究
6.1.1 前期漢語散文與英語散文的互動與轉(zhuǎn)換
6.1.2 形式與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閑適筆調(diào)與閑適精神
6.2 林語堂英文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
6.2.1 以人物說文化:通過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中國人的人生智慧
6.2.2 小品文筆法的運用:通過“冗余”信息傳播中國文化
6.2.3 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互文性
6.3 林語堂英文傳記創(chuàng)作研究:從他傳到自傳
6.3.1 中國傳統(tǒng)史傳寫法的突破與西方現(xiàn)代傳記形式的運用
6.3.2 敘述形式的小說化與創(chuàng)作筆調(diào)的散文化
6.4 林語堂著譯的互動研究
第7章 林語堂英文著譯的域外讀者接受與反應(yīng)研究
7.1 林語堂作品在域外的傳播
7.1.1 歷時的影響:不同時期
7.1.2 跨域的傳播:不同國家
7.2 林語堂作品在域外的反應(yīng)
7.2.1 總體的反應(yīng)與整體的評價
7.2.2 讀者的層次與評價的層面
7.2.3 林語堂研究的全面展開
7.3 林語堂作品域外反應(yīng)的分析
7.3.1 政治學的分析
7.3.2 社會學的分析
7.3.3 接受美學的分析
第8章 結(jié)語
8.1 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
8.2 “林語堂模式”的啟示
8.3 有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