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汽車取代車馬,成為公共道路的主角,它是現代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技術工具,塑造了現代人類的空間感、時間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社會景觀。然而,汽車自身的狀態(tài)卻很少進入現代文本,也幾無可能進入未來歷史,因為它無法言語,沒有感情。
本書試圖完成一次大膽的寫作實踐。這是一個需要依靠感覺、想象力與修辭的領域,目的是將不能言語的物質納入文本,成為可供留存的歷史記錄。
作者以自己的汽車為對象,下沉到日常生活中,描繪了汽車的真實狀態(tài)以及人與車的互動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車主,作者和4s店銷售員、駕校師傅、出租車司機、修車工、交警、車險理賠人員等一同感受著汽車的存在。作為一名專業(yè)的學者,作者則在自己的車中構建了一個微小的思想空間,反思現代技術與人的存在的關系。
☆一次大膽而又敏銳的寫作實踐,打破非虛構寫作的定式,讓不能言語的汽車成為主角,真正做到了 把自己作為方法
☆我們都是日常生活的專家之出行篇,感受當下鮮活的汽車駕駛歷程:菜鳥怎樣克服新手恐懼成為老司機?手動擋的樂趣在哪里?外資車一定好于國產車嗎?如何應對意想不到的交通事故?
☆糅合理論與現實,以深刻洞見指引詩意文字,反思人與技術的關系,描繪一幅不同以往的思想圖景:包括汽車在內的物質機器如何影響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哲學學者汪民安、徐英瑾,社會學學者田豐、嚴飛,歷史學學者高毅一致推薦:很有想法!
徐前進,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后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訪學。著有《一七六六年的盧梭:論制度與人的變形》,譯有《啟蒙運動的綱領:〈百科全書〉序言》,并在《歷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外國文學評論》《讀書》等刊物發(fā)表數篇文章,近年來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狀況以及相關理論,以實踐性的寫作開拓文字制度的邊界,發(fā)掘歷史學家與未來的關系。
00前言
機器與物質主義/物質、消費與技術政治學/不在場與日常生活/汽車的引申內涵/中斷與寫作史
01現代購買程序與物質感覺的同時性
02駕駛感覺
03 汽車說明書與機械技術譜系
04汽車與當下
05技術化的游蕩
06 道路心理與技術理性
07 汽車與陌生人社會
08 交通事故與非道德化的處罰
09 保險制度下陌生人的信任感
10 電車難題:程序正義與本能反應
11 現場敘事與回憶過去
12技術、輿論與個體消費心理
13手動擋汽車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