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的小說充分展現(xiàn)了她的藝術天賦,是用經(jīng)驗與超驗聯(lián)手織就的時間晶體,是對敘事與電影兩種詩學的整合與提煉,充滿了自由飛翔的快樂。
潘凱雄(著名評論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社長兼《當代》主編
流行的潮語是元宇宙,王米的小說也有那么一種虛擬現(xiàn)實的魔力。作為兩代人,我們穿越文字的佻撻和故事的超現(xiàn)實,首先肯定的是作者作為年輕導演的才氣,別材別趣的小說視角,將是小說和未來電影的新場域。
于青(作家,人民出版社原副總編輯)
王米的故事集,每一個獨立的篇章,都是一次路途上布滿艱難的青春旅程。那些人物,雖然有不同的成長來歷,但他們自己和身邊人的交集而生的奇遇,我們并不感到陌生。青春的迷惘和冒險,成為輪廓清晰的主題。這些故事讓人產(chǎn)生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們身上那種不安的倔強,和那種遲疑的勇氣。
梅峰(著名導演,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編。
只有少數(shù)人能進入成年(代序)
人到了三十歲,生命才剛剛開始。
能夠擺脫過去的影響,忘記父母、老師、朋友的熟悉的話語,那些象形文字終于在腦子里拆解成沙子隨風而散,相信發(fā)生過的一切的意義不大不小,剛好是它本身。能夠用雙腳直立走路,而且能感到這一點。能夠知道說話的行為只在于話語本身,能知道書寫的行為直接通往心靈,而打字只是記錄思維的痕跡。
人一歲學會走路,大概三歲就感到了疲乏和無聊,我四歲時學習了一點國畫的皮毛,五歲的時候癡迷于鋼琴,五歲半開始學琴。畫畫和彈琴的感覺,主宰了我之后的人生。一個是表現(xiàn),一個是表達。童年到少年時代癡迷于金庸的武俠,現(xiàn)在回頭看,覺得中國人的人生,真的逃脫不了那十四部作品。
現(xiàn)代社會把人變成物,物不能主宰自己,所以很多人崇拜神。
人通過與別人的交往,發(fā)現(xiàn)他者是自我的一個仿像。善就是人的樣子能顯示其自身,惡就是人的樣子不能顯示其自身。
后來終于學會了思考,是在摔了無數(shù)個跟頭之后。因為人的天性很難克服,人按照慣性和直覺生活,學不會拐彎抹角,因為一個意思不能正確傳達,就帶來更多的誤解。人無法自證,是的悲劇。
人不能擁有理性,只有神能擁有理性。人擁有的只是工具性。那是一種異化。所以人不能成為自己的工具。
父母其實在任何方面都幫不了孩子,因為他們如出一轍。好的家庭關系就是互相尊重。在這方面,養(yǎng)父母家長大的孩子總是更幸福的,因為他從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幫到你。中國人總是看重血親,那是因為中國人不懂如何與人建立關系。
一段關系約束兩個沒有關系的人,婚姻這樣的事情是一種精神契約。朋友也是。人終究會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人,喜歡和厭惡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壞人有自己的感覺,好人沒有自己的感覺?雌饋碛懈杏X的人有物性,所以更加人性化,但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感知方式。有自己感知方式的人看起來卻沒有自己的感覺,因為這是他們的神性。把事情感知清楚就能思考清楚,就能產(chǎn)生正確的理念,這理念剛好也就符合事實本身。實證主義是不正確的,因為事實之間互相轉化,根本不能證明自身。道德是道德勒索的工具。
列下余生想要做的十件事,然后選擇一件開始。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找一種解決的方法,然后把方法記下來,作為記憶的依據(jù)。黔驢技窮的時候和朋友交換一下彼此的方法,然后取長補短。但不是角色扮演,不要妄圖進入別人的人生。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人生體驗,筋疲力盡,然后才能臨淵而立。
王米,1988年11月生,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碩士,編劇。2007年,以全國專業(yè)的成績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影視傳播專業(yè)。編劇導演的作品多次獲電影節(jié)獎項。
曾獲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獎,發(fā)表小說詩歌評論數(shù)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