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楊方講清史”三部曲(葛劍雄、郭建龍、張明揚、張向榮、國家人文歷史、短史記 誠摯推薦)
定 價:164 元
侯楊方講清史三部曲包括《征戰(zhàn):大清帝國的崛起》《治世:大清帝國的興亡啟示》《名臣:大清帝國的君臣博弈》三冊,分別從開疆拓土、治國理政、君臣關系角度講述清朝的歷史,是一部清史入門通俗讀物。這套書解答了小部落如何成長為大帝國、清帝國如何治國理政、清朝文臣武將如何在朝堂內(nèi)外游走等問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大清史。
★一部全新視角講清史的佳作。侯楊方教授的這部作品,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講述歷史與當下的共性,是一部真正的讀史明智讀史鑒今的作品。★一部精彩的清史入門通俗讀物。3大線索、10個維度、300多個知識點,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全方位還原清朝近三百年的興衰榮辱。文字引人入勝,邏輯流暢清晰,語言通俗易懂,影視作品般的畫面感,帶你重返歷史現(xiàn)場。故事和觀點相互推進,知識和感悟交替上演。
還原高度分裂的清朝中國幾千年歷史,幾十個朝代,清朝可以說是爭議、眾人對其感情復雜的一個朝代,原因顯而易見:清朝是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又是中國后一個帝制朝代。一方面,清朝在入主中原爭奪天下過程中,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發(fā)不留頭、文字獄等斑斑劣跡;在西北歐邁進工業(yè)化的時代,對西方列強入侵的應對十分拙劣,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另一方面,拜影視作品、通俗小說之賜,阿哥格格皇阿瑪滿天飛,清朝的帝王將相有了一大批粉絲,他們竟然成了流行娛樂明星。這兩種極化的視角當然不可能提供相對靠譜的歷史圖像。從建政開始,清朝與明朝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zhàn)爭,戰(zhàn)場由白山黑水的薩爾滸,一直蔓延到中緬邊境。這一時期是清朝的開國階段,對于明亡清興,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需要回答:為什么一個小小的、落后的部落,崛起于長白山區(qū)后,竟然能滅掉統(tǒng)治上億人口、占據(jù)東亞好地區(qū)、已經(jīng)持續(xù)近三百年的明朝?這一問題尖銳到難堪,但又不能不回答,這就是這套書要著力的個大問題。一些流行觀點無法接受清滅明的事實,認為明朝滅于李自成,清朝只是運氣好,占了一個大便宜。這一說法早來源于率領清軍入關的攝政王多爾袞。在當時,這一說法為投降清朝的某些明朝臣子清除了心理障礙,也讓那些無法接受這一殘酷事實的人有了心理逃避的借口我大明是亡于流寇,而不是異族,卻完全無視之后明朝士民繼續(xù)抵抗清軍近二十年的事實。成功與失敗都有原因,必須正視,必須剖析。這套書花了較大的篇幅分析明亡清興的原因。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zhàn)爭中,明朝竟然沒有一次可以翻盤逆轉的機會,這絕非偶然,而是有其系統(tǒng)性、根本性的原因;孟肟恳粌蓚強人,采用某些獨有秘技就可以扭轉趨勢,那只是武俠小說的情節(jié),不可能發(fā)生于歷史和現(xiàn)實。當然,某些歷史人物會加速、延緩進程。對這些人物,例如崇禎皇帝朱由檢、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等,這套書也做了重點剖析。僅有幾十萬人的小部落在戰(zhàn)場上不斷獲勝,消滅了一個個對手,當然不能歸因于運氣,而在戰(zhàn)爭結束后如何統(tǒng)治上億的漢人,這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其難度不亞于明清嬗代的戰(zhàn)爭。鑒于幾百年前女真人次入關幾乎被滅族的慘痛教訓,皇太極對入主中原顯得三心二意。入關后的清朝統(tǒng)治者恩威并施,一面靠分派土地拉攏底層民眾,一面嚴厲打擊有較強民族意識與故國情思的中上層與知識階層,隨后又徹底消滅了奪取天下時的同盟者遼東漢人軍閥集團三藩。其統(tǒng)治能力遠超曾經(jīng)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蒙古人是清朝奪取天下的同盟軍,但又是清朝統(tǒng)治者嚴防的對象。清軍摧毀了成吉思汗后裔們建立的蒙古政權,用盟旗制控制漠南蒙古,又用藏傳佛教、上層聯(lián)姻懷柔拉攏蒙古。崛起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成為清朝入關后危險的敵人,準噶爾擊敗了漠北蒙古,攻占了西北不少地方,由此揭開了長達七十年的戰(zhàn)爭。與同時期的奧斯曼帝國相比,清朝并不是一個擴張型的帝國,入關后僅僅鞏固了明朝統(tǒng)治后期的領土,對嘉峪關以西的廣大區(qū)域統(tǒng)治非常薄弱。但平定準噶爾叛亂戰(zhàn)爭的長期性、殘酷性讓清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必須有效控制漠北蒙古、青藏高原、西域新疆才能徹底根絕危險,于是從康熙至乾隆,清朝開始了向西的行動,奠定了一個包括東亞主要農(nóng)業(yè)區(qū)、東北漁獵區(qū)、蒙古高原游牧區(qū)、青藏高原與西域新疆在內(nèi),版圖空前廣大,控制力空前強大的大帝國。這是這套書要著力的第二個大問題。歷史的主角畢竟是人,而不是物,不是環(huán)境。不能以為只掌握身高、體重、血型等生理參數(shù),甚至其骨架的每個部件,擁有了一張X光照片,就算了解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了解歷史亦然。清朝的開國、鞏固、統(tǒng)治等所有的舉動都是人來實施的。因此這套書描繪、評點了全部的清朝皇帝,以及挑選了幾十位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著重揭示了他們鮮為人知的特殊面,凸顯他們在整個歷史洪流中的作用,力求給讀者一幅全景式、有血有肉的畫面。書中的這些人物都非高大全,也非白臉小丑那樣的人物只存在于評書、戲曲和武俠小說中,而書中的人物則活在當下,就在你我的身邊,甚至就是你我自己。人性是相通的,你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崇禎皇帝有著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共性,而乾隆皇帝也絕非影視劇中的皇阿瑪,皇太極、多爾袞兄弟又確實是非常突出的創(chuàng)業(yè)者。清朝是留存有數(shù)以千萬計、系統(tǒng)完整的官方檔案的朝代,而且還有歐洲傳教士,各國使團,朝鮮、日本等國的記錄,更不用提海量的私家著述。研究其他朝代唯恐史料太少,而研究清朝卻恐史料太多,太多甚至比太少更難駕馭,取舍直接決定結果。羅列一切史料也并不能描繪復原真實的歷史畫面,甚至穿越回去也未必能了解歷史真實,畢竟語境、情境早就時過境遷。因此,沒有任何一本書包括所謂的原始史料能完全客觀、中立、全面地還原歷史,它們都包含著記錄者本人有意或無意的偏見與局限。這套書當然也不例外。那么,用什么檢驗歷史書或歷史敘述的優(yōu)劣呢?歷史不能用歷史本身檢驗,歷史需要現(xiàn)實與未來檢驗,即如果讀到的既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的映照,還有對未來的預言,也許這本歷史書就比較準確地揭示了不變的人性與相似情境下重演的相似事件,甚至某種預言。歷史是大樣本的人性實驗室,雖然不同時代的道具不同,但演員沒變。如果多種信息的來源是同樣的,那么羅列再多這樣的史料、信息也沒有意義。這套書盡量采用兩個以上的獨立信息來源來還原史實,比如同時記錄于《清實錄》及歐洲傳教士、朝鮮使者筆下的多面康熙皇帝,同時記錄于明、清、朝鮮三方及明軍老兵筆下的松錦大戰(zhàn)……信息時代每天制造、推送天量的信息,而信息越多,了解真相越難,因為幾乎所有的信息源頭都可能被污染決定中國幾百年命運的山海關大戰(zhàn)的具體地點,中文網(wǎng)絡流行多年的觀點就是錯誤的;影視劇、文學作品甚至專業(yè)論著濫用的奏折,在清朝康熙以前根本不存在,它是清朝皇權獨斷的制度化產(chǎn)物。如何打破信息泛濫時代的信息污染牢籠,書中提供了很多范例。這套書并不摒棄人物以外的要素,比如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批駁了時下流行的美洲作物導致清朝人口爆炸及番薯盛世的觀點。如果連基本的背景原因都弄錯,何談正確評價歷史?更何況清朝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人口爆炸。恰恰在清朝到達全盛的同時,萬里之遙的西北歐已經(jīng)開始了工業(yè)革命,終在幾十年后與清朝正面碰撞,這是平行世界的降維打擊,清朝進入了喪權辱國的時代。集兩千年統(tǒng)治術之大成的大清帝國的應對狼狽笨拙,但這僅僅是事后開上帝視角,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正是當時生動的寫照與無奈應對,應對強大外敵的手段從宋朝延續(xù)到清朝并無新意。雖然有滿漢矛盾的因素,但清朝應對手法還是繼承了中國的制夷老傳統(tǒng),甚至還有回光返照式的同光中興。認為換一個漢人朝代如明朝就能更好地應對危局則完全是一廂情愿的癡夢,擁有發(fā)達農(nóng)耕文明的明朝竟然還亡于一個小小的部落,又如何能應對工業(yè)化的降維打擊?清朝繼承積累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統(tǒng)治集團又是少數(shù)民族,無論優(yōu)或劣,愛或恨,粉或黑,吹或貶,它就寫在歷史上,永遠無法磨滅,其影響也永遠無法擺脫。這套書力圖客觀中立地描繪出一幅清朝的歷史長卷,讀者在了解清朝歷史之外,更重要的是擁有深思之余的會心。侯楊方
侯楊方,復旦大學教授。他建立了世界上套中國歷史人口數(shù)據(jù)庫,在此基礎上完成《中國歷史人口地理》一書。他策劃主持了一個世紀以來世界首次對整體帕米爾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足跡遍及帕米爾高原的多個重要河谷、山口,在十幾次考察帕米爾、南疆、羅布泊,以及中亞、南亞的基礎上,對絲綢之路進行了精準復原,并研制了一套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tǒng)。他被稱為探險家式新歷史學者。主要著作有:《中國人口史》(19101953年卷)、《盛世啟示錄》、《盛世·西漢》、《盛世·康乾》、《清朝地圖集》(多卷本)、《重返帕米爾: 追尋玄奘與絲綢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