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隨筆集》譯者前言
一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這個名字現(xiàn)在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已經(jīng)很熟悉了。他的長篇小說,如《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 1915)、《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1919)以及《刀鋒》(The Razors Edge, 1944)等,不僅早已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贏得了眾多中國讀者的喜愛。不過,毛姆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小說家,還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和散文家。
實際上,毛姆最初的名聲來自他的劇作,而不是小說。他最出名時,倫敦的幾家劇院曾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其中一個劇本還連續(xù)上演了一年之久。這樣的盛況,對一個當(dāng)代劇作家來說實為罕見,也許只有和他同時代的大劇作家蕭伯納才能與之一比。
至于散文家的名聲,則在毛姆晚年時才得之。因為他在六十歲時決定,盡量少寫小說和劇本,以便騰出時間來回顧和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此時他覺得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沒想到還要活三十一年),于是他寫了《總結(jié)》一書(有人稱之為回憶錄,但他不同意,認為他不僅僅是在回憶,更多的是在思考)。他原本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沒想到此書再次使他出名,甚至引起了一陣轟動。受此鼓舞,他把自己為報紙雜志寫的文章結(jié)集出版,甚至把他早年做的筆記也整理出版,竟然也幾乎每出版一部就引起一陣轟動(其中原因,我到后面再做解釋)。就這樣,他有了散文家的名聲。
需要說明的是,毛姆的散文雖然寫得有理有據(jù),有思想、有觀點,但他的寫法卻很隨意,大多像是聊天,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既不是正式的評論文章,更不是學(xué)術(shù)論文,稱作隨筆更為合適,故而本書將他的散文集稱作隨筆集。
毛姆的隨筆集,主要有六部,分別是《總結(jié)》(The Summing Up, 1938)、《書與你》(Books and You,1940)、《作家筆記》(A Writers Notebook, 1949)、《興之所至》(Vagrant Mood, 1952)、《十大長篇及其作者》(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1954)和《一得之見》(Points of View, 1958)。本書就是這六部隨筆集的合集。
毛姆的隨筆,大致說來可分為四類,分別可稱為人生隨筆讀書隨筆藝術(shù)隨筆和旅游隨筆。這四類隨筆雖分布在這六部隨筆集中,但不是平分的。實際上,每部隨筆集總以某類隨筆為主,間有其他一兩類隨筆。譬如,《總結(jié)》主要是人生隨筆,間有藝術(shù)隨筆;《書與你》和《十大長篇及其作者》主要是讀書隨筆,間有藝術(shù)隨筆;《興之所至》和《一得之見》主要是藝術(shù)隨筆,間有人生隨筆;《作家筆記》主要是旅游隨筆,間有藝術(shù)隨筆和人生隨筆。下面,就以這四類隨筆為序,分而述之。
二
首先是人生隨筆。毛姆的人生隨筆是他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但和其他寫人生隨筆的作家不同,他著重于思考和感悟他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談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對人生的看法。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人生經(jīng)歷。毛姆在他的隨筆中時而會談到他在人生各階段、從青春之時到耄耋之年的感受。這也許人人都有,但有一點他與眾不同,他說他一開始就為自己設(shè)計了人生,不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隨波逐流,也不像有些人那樣異想天開,而是冷靜地選擇了寫作生涯。為什么?他原本可以成為一名醫(yī)生,因為他學(xué)的就是醫(yī)學(xué);或者成為一名律師,像他父親那樣為什么偏要選擇以寫作為生?要知道,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遠比成為一名成功的醫(yī)生或者一名成功的律師難得多,甚至是希望渺茫的。但他卻為自己設(shè)計了作為一名作家的人生。因為,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缺點: 他身材矮小,而且口吃。一個身材矮小而且口吃的醫(yī)生,想想看,要有多高的醫(yī)術(shù)才能贏得病人的信任?至于一個身材矮小而且口吃的律師,那就不談了,也許沒有一個主顧會去找他辦案。所以,他選擇了跟身材和口才無關(guān)的職業(yè)寫作。因為他也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優(yōu)點: 他思路敏捷,而且興趣廣泛。這至少是作為一名作家的基本條件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另當(dāng)別論了,還要看他是否努力,更要看他是否幸運。
是的,他很努力,也很幸運,所以他成功了。這時,他剛剛步入中年。作為著名作家,他收入豐厚。他從來就不是苦行僧,也不是工作狂;他喜歡享受,而且對此直言不諱。他吃得好,穿得好;他擁有豪宅和汽車;他雇用保姆和廚師;他還在意大利買下一幢度假別墅和一艘游艇。他喜歡旅游,但不喜歡體育。譬如,他從不去打高爾夫球,或者騎馬,盡管這是富人的象征。他也不喜歡舞會、派對之類的交際場合他說,在那里,那些口齒伶俐的家伙風(fēng)風(fēng)光光,而他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實在沒勁。至于女人,他和其他男人一樣也是喜歡的,只是他說他要挑挑揀揀,所以常有饑渴的時候?傊谒硎苌畹耐瑫r也有一些不滿。他和托爾斯泰一樣,也是一輩子對自己的身高耿耿于懷,總覺得自己若長高十厘米就好了。
不過,盡管不是儀表堂堂,他成名后還是吸引了不少女士。她們或許是崇拜他的才華,或許是貪圖他的富有,誰知道呢反正她們送上門來,他也就挑挑揀揀,時而緩解一下饑渴。但不知怎么一來,其中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士西莉康威爾使他真的動了心。他于一九一七年四十三歲時娶了這位女士為妻,而她雖然只有三十多歲,卻是第二次結(jié)婚,前夫康威爾先生是個富有的商人;楹笞畛鯉啄辏麄兿喟矡o事,毛姆夫人還生下了女兒麗莎。但漸漸地,毛姆夫婦的關(guān)系變得緊張起來。其中原因,表面上很大眾化妻子抱怨丈夫不顧家,丈夫指責(zé)妻子亂花錢實際情況到底如何,他們沒說,我們也就不得而知。所有傳說都是別人的猜測。有人說,毛姆夫人發(fā)現(xiàn)丈夫是同性戀(應(yīng)該是雙性戀,這一點毛姆到了晚年才承認);有人說,毛姆發(fā)現(xiàn)妻子一直和前夫有來往。這一點,他早先一直沒說過,直到八十多歲(那時他早已和妻子離婚),他突然宣稱麗莎不是他的親生女兒,而是他妻子和她的前夫康威爾先生的私生女,因而他要剝奪麗莎的繼承權(quán)。對此,有人說他老糊涂了;有人說他是想把繼承權(quán)轉(zhuǎn)給他的同性戀情人,等等?上菚r沒有DNA鑒定,所以誰也說不清楚。不管怎么說,反正到了他們婚后第十二年,也就是一九二九年,他們離了婚。那時他五十五歲,按他的說法,他在等待老年的到來。
如前所說,毛姆在六十歲時自動退休,開始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他的總結(jié)不是記流水賬,而是借自己的一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同時表明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看法,也就是表明他的人生觀。
不過,在說到他的人生觀之前,有一件事不妨提一下。那就是他在一戰(zhàn)期間(19141918)曾受雇于英國情報部門去瑞士和俄國從事過間諜活動。盡管時間很短,他很快就退出了,但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有這種經(jīng)歷還是很令人吃驚的。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是好奇?還是想試試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或許有這種可能,但更有可能是為了寫作。因為在這之后,他就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了一部間諜小說。遺憾的是,這部間諜小說并沒有引起讀者多少興趣,可說是失敗之作。看來,在這方面他錯了,真實的間諜小說不是成功的間諜小說,成功的間諜小說是根本就沒有做過間諜的間諜小說家們編造出來的。
現(xiàn)在,我們來談?wù)勊娜松^。我覺得,他的人生觀是超前的,至少超前一代人。也就是說,他的人生觀和出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相當(dāng)一部分西方人很相近他的作品在當(dāng)時大多為年輕人所喜愛,原因大概就在于此然而,他卻是出生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人,比杰克倫敦早出生兩年,比契訶夫僅小十三歲,比D.H.勞倫斯還年長十一歲,只是因為他活得時間長(一九六五年才去世),給人的印象好像他是個當(dāng)代作家,其實他是十九世紀的人至少,他最初受到的教育,是十九世紀的傳統(tǒng)教育,其中基督教的影響特別大。為什么要說這些呢?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毛姆在談自己的人生觀時總要談到基督教,但并非求助于基督教;相反,是要擺脫基督教。也就是說,他的人生觀是在擺脫基督教影響的過程中形成的。
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他對上帝的存在產(chǎn)生了懷疑。不過,他并沒有成為無神論者,按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個不可知論者,也就是認為上帝存在不存在,是不可知的,因為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和相信上帝不存在的人,都拿不出證據(jù)。在毛姆早先所受的教育中,人們總是教導(dǎo)他,要信奉上帝,要敬畏上帝,因為只有相信上帝,人生才有意義(即贖罪和得到靈魂的永生);但他卻從自己所學(xué)的醫(yī)學(xué)中得知,人體的運作和其他動物并沒有什么兩樣,人體的死亡和其他動物也差不多,并沒有什么可以證明人體死了之后還有什么靈魂存在。既然靈魂的存在得不到證明,那么又何來靈魂的永生?那也許只是人們的一種愿望,一種美好的愿望,可惜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過去的人或許不知道,現(xiàn)在的人難道還不肯承認嗎?如若承認靈魂的永生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那么據(jù)說可以使靈魂得到永生的上帝,又會是什么呢?會不會是一種更加美好的愿望?若是,非?上,這一愿望或許更加不可能實現(xiàn),因為好像更沒有什么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所有所謂的證據(jù),或許只是一些錯覺而已。既然這樣,我們怎能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給一種無望的愿望呢?所以,他的結(jié)論是:你自管做人,只當(dāng)上帝并不存在。
既然上帝并不存在,人死后也沒有什么靈魂的永生,那么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他說,人生從根本上說沒什么意義;因為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人類只是短暫地存在于一顆叫地球的行星上,而宇宙中還有無數(shù)像地球一樣的行星,那里根本沒有什么人類,甚至連一點生命跡象也沒有。那或許是宇宙的常態(tài)。如若這樣,那么地球遲早也要恢復(fù)常態(tài),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所有生命形態(tài)都將消失,重新化為宇宙物質(zhì)。想想看,既然是這樣,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可言?至少,人生沒有永恒的意義。那么,是不是說,人活著和死了沒什么區(qū)別?那倒也不是。他說,他既然看不出自己活著有什么重大意義,所以我只能自問: 我活著對我自己有何意義?也就是說,我該怎樣活,我該怎樣在我的一生中最好地應(yīng)對一切,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得我想獲得的東西。這就是他的人生觀。
有人或許會說,那不是太狹隘了嗎?一個人活著,只是為了自己?難道為親人謀福利、為社會做貢獻,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對此,他或許會說:是的,這些確實很有意義,但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獲得你想獲得的東西,歸根結(jié)底,還是為了你自己。
確實,一個人自愿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自己,只有被迫做他不愿做的事情,才不是為自己。換句話說,一個人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就有意義;做他不愿做的事情,就沒有意義。反過來說,有意義的人生,就是最大限度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這聽上去好像沒什么,似乎很容易。然而,你不妨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你愿意做而且做了會覺得高興的事情?
是的,現(xiàn)代人或許不再受制于宗教信仰,但仍受到許多習(xí)俗的束縛,如家庭的束縛、工作的束縛、社會的束縛……如果你在這些束縛中過慣了,而且麻木了,不再考慮什么人生問題,那誰都對你無話可說,你也不必聽誰來跟你談什么人生。若不然,如果你對人生還有一點困惑,你對自己的人生還有點不滿(其實,凡是思考人生的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不滿),那么了解一下毛姆對人生的看法或許會對你有益。盡管他未必對你的人生會有什么具體指導(dǎo)(他也沒有這個意思),但你至少能從他那里受到一點啟發(fā),或者得到一點安慰,那也是好的。
三
其次是讀書隨筆。毛姆的讀書隨筆主要見于他的隨筆集《書與你》和《十大長篇及其作者》。毛姆不僅是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還是讀書家。他不僅讀了無數(shù)的書,對所讀的書以及對讀書本身還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的許多隨筆都和讀書有關(guān)。這類讀書隨筆可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可稱為關(guān)于讀書;第二方面可稱為推薦好書;第三方面可稱為關(guān)于名家名作。
關(guān)于讀書,顧名思義,就是要和讀者談為何讀書、怎樣讀書和讀什么書。關(guān)于讀書,毛姆的看法很明確,他認為讀書就是為了享受。當(dāng)然,這是指業(yè)余時間的讀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讀閑書。不過,這樣的讀書除了首先要有樂趣,其次還應(yīng)該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有所獲益。所以,仍有怎樣讀和讀什么的問題。對此,毛姆的看法是,讀書要挑剔,不要稀里糊涂地聽信開卷有益之類的說法。那些似乎有樂趣的書,如武俠小說、驚險小說,偶爾看看固然也無妨,但絕不要認為那是應(yīng)該讀的書。反之,有些書可能很有教益,但寫得枯燥沉悶,讀起來毫無樂趣(絕大多數(shù)教科書、理論書就屬此類),他認為也不是好書,除非萬不得已,也沒必要去讀。還有一些書總體上有樂趣,也有教益,但有些部分寫得啰唆冗長,他認為對這些部分只要一目十行地溜一遍就可以了,或者干脆跳過去不讀。只有讀起來自始至終讓人覺得趣味盎然而且又很有教益的書,他才認為是真正的好書,只是這樣的好書實在不多。
基于此,他為讀者開列了三份書單(見《書與你》)。這三份書單,就是他的第二方面的讀書隨筆推薦好書。他推薦的好書,大多是歷史上的經(jīng)典名作,因為他認為,經(jīng)典名作經(jīng)歷了時間考驗,曾被無數(shù)前人讀過,一定有其可讀性,今人沒有理由不讀。此外,他推薦的好書,都是文學(xué)書。這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小說家,不敢貿(mào)然推薦非文學(xué)類的書,如歷史書、哲學(xué)書。盡管他自己讀過許多歷史書和哲學(xué)書,而且有他自己的看法,但他還是不敢多嘴,貿(mào)然評判其好壞。最后,他推薦的好書(請注意,他是為英國讀者推薦的)主要是英法兩國的長篇小說,美國則小說和詩歌并重。這是因為,十八、十九世紀英法兩國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大師輩出,最值得注意。當(dāng)然,十九世紀俄國的長篇小說也很引人注目,但值得注意的僅三位小說家,即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至于美國,他最推崇的是兩部小說,即麥爾維爾的《白鯨》和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和兩個詩人,即愛倫坡和惠特曼。當(dāng)然,他對自己推薦的書都有一番評論,雖然簡短,但很中肯,也很在行。
那么,關(guān)于文學(xué)名作,毛姆又有何見解?簡單地說,毛姆不是批評家(他還有點討厭批評家),他的見解是讀書家的見解,不是正兒八經(jīng)的,而是幽默詼諧的。他詳盡細致地談?wù)撘徊坎啃≌f名作,如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等等。他對小說創(chuàng)作深有體會,知道其中的甘苦和成敗所在,因而在談?wù)撨@些大師的作品時往往很貼切,很中肯,既不吹毛求疵,也不盲目吹捧;盡管這些大師名聲之大,如雷貫耳,他仍直抒己見,從不諱言他們作品中的種種缺陷。此外,你會發(fā)現(xiàn),他在談到這些大師的作品時,總是先要介紹他們的生平。這不是為介紹而介紹的,而是用他的小說家的特殊才能為這些大師描繪了一幅幅逼真的肖像,勾畫出這些天才的性格特征,從而為準確理解他們的作品作了最好的鋪墊;因為他堅信,怎樣的人,寫怎樣的書。而關(guān)于這些大師的生平,他又講得很精彩。在他筆下,他們不是崇拜的偶像,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有個性也有缺點的人。他們值得我們尊敬,因為他們有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但也僅此而已。他就是這樣對待大師們的。
四
再次是藝術(shù)隨筆。毛姆的藝術(shù)隨筆主要見于他的隨筆集《興之所至》和《一得之見》,還有在《總結(jié)》一書中也有相關(guān)內(nèi)容。這類藝術(shù)隨筆大體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談美學(xué),即藝術(shù)與美;二是談戲劇藝術(shù);三是談小說藝術(shù);四是談其他藝術(shù),如散文藝術(shù)和繪畫藝術(shù)。
藝術(shù)與美通常被相提并論,是因為一直以來有權(quán)威觀點認為,藝術(shù)是美的表現(xiàn)。其實,就如毛姆所認為的,藝術(shù)不一定是美的,丑也可以變成藝術(shù)(如諷刺藝術(shù))。但不管怎么說,和藝術(shù)最相近的是美(多數(shù)藝術(shù)與美有關(guān),如音樂、繪畫、雕塑等)。就藝術(shù)而言,毛姆首先思考的是藝術(shù)的目的和功用,而其結(jié)論是: 藝術(shù)的目的是娛樂(包括文學(xué)在內(nèi),如果你認為文學(xué)是一門藝術(shù)的話)同意不同意,隨你便。此外,他還思考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問題、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問題、藝術(shù)家與普通人的異同,等等,都有其獨特觀點,頗為發(fā)人深省。就美而言,他思考的是,美是否有評判標準?美是不是永恒的?以及,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等等,同樣很有意思。雖然美學(xué)是深奧的哲學(xué),他卻以平常心對待之,倒也看出了一些問題。
談?wù)撍囆g(shù)與美,免不了抽象,而當(dāng)他談到戲劇時,就具體多了。這就是第二方面關(guān)于戲劇的藝術(shù)隨筆。如果說第一方面關(guān)于藝術(shù)與美的隨筆是他不安分地想和哲學(xué)家玩玩,那么這第二方面的藝術(shù)隨筆卻是他的分內(nèi)之事,因為他本人就是個出了名的劇作家(盡管他承認,他寫劇本是為了掙錢)。在這方面的隨筆中,他談到他自己的戲劇創(chuàng)作,還談到散文劇的局限、觀念劇的短命、戲劇不可能是現(xiàn)實主義的,等等。這些言論在當(dāng)時很得罪人,即使在今天,或許仍有不少人會認為是大逆不道。此外,他還談到了與戲劇演出直接有關(guān)的三種人: 演員、導(dǎo)演和觀眾。有意思的是,作為劇作家,他竟然對這三種人都大不以為然。譬如,他說演員大凡都是些自負做作的家伙,就是女演員也是如此,否則,他們就不會去做演員了;又說導(dǎo)演往往既愚蠢,又自負,常常歪曲劇作家的意圖;要是有可能,劇作家最好自己做導(dǎo)演。對于觀眾,他的衣食父母,他也照樣出言不遜,說他們不用大腦思考,而用腹腔感受主要興趣是把戲劇的虛假當(dāng)作生活的真實來欣賞,所以他對那一大群到劇院里來看戲的人,即觀眾,越來越覺得厭煩,等等?傊,他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別人會有什么反應(yīng),他毫不在乎。他早就說了,他寫劇本是為了賺錢,現(xiàn)在錢賺到了,別的都無所謂了。
是的,他寫戲賺足了錢,而等他賺足了錢,戲劇也沒落了,觀眾越來越少,新戲很難上演,舊戲也越來越?jīng)]人看。于是,他走了,去寫小說,竟然又成了赫赫有名的小說家。小說家當(dāng)然要來談小說。這就是他的第三類藝術(shù)隨筆。在這類隨筆中,他更加頭頭是道,因為我們知道,他不僅是小說家,還是讀書家,讀過無數(shù)小說。英國小說不用說了,法國小說、德國小說,稍有點名氣的,他都讀過,有些還是原著(他的母語是法語,又到德國留過學(xué))。就是俄國小說,至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托爾斯泰的小說和契訶夫的小說,他也很熟。所以,他既談小說原理,又談到某些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他談到小說的兩種寫法和兩種類型,談到小說家的個性和小說人物的原型,談到他自己的幾部小說,談到短篇小說和偵探小說,談到詩人歌德的三部小說,談到莫泊桑的小說、契訶夫的小說,還有亨利詹姆斯的小說。而他對小說的最重要的看法是: 小說要有故事。這不是他的癖好,請注意,他認為他是在堅持小說的正道。因為當(dāng)時現(xiàn)代派小說興起,小說家不是熱衷于心理分析,就是熱衷于手法創(chuàng)新,講故事被認為是小兒科。對此,他說,原始人就圍著篝火講故事,聽故事可說是人性所需,小說就是一種講故事的藝術(shù);反之,小說家不講故事,而去做心理學(xué)家,或者去做語言魔術(shù)師,在遣詞造句方面花樣翻新,那小說就不是小說了。在這一點上,他倒是很傳統(tǒng),很反潮流的。
除了上述這些,毛姆的藝術(shù)隨筆中還有一些是談其他藝術(shù)的。譬如在《興之所至》中有一篇隨筆,篇幅很長,談?wù)摰氖前5旅刹说奈捏w風(fēng)格;還有在《一得之見》中,有一篇關(guān)于散文家蒂洛森的隨筆,談到了英國散文風(fēng)格的變遷與蒂洛森的影響,等等。至于《興之所至》中的《蘇巴朗》一文,則是毛姆唯一的一篇單獨發(fā)表的與繪畫藝術(shù)有關(guān)的隨筆。不過,在他的《作家筆記》中還有好幾處談到一些名畫。可見,他對繪畫藝術(shù)是一直關(guān)注的。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名畫收藏者。那么,他對繪畫藝術(shù)有沒有鑒賞力呢?你讀了那篇關(guān)于蘇巴朗的隨筆后就知道了。在此,我僅就蘇巴朗說幾句話,因為中國讀者一般不太知道這位畫家,更不了解他的作品。其實,蘇巴朗是十七世紀名氣僅次于委拉斯開茲的西班牙巴洛克畫派的畫家。他的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宗教題材的,而且以肖像畫為主,即: 為歷史上的圣徒或圣女畫肖像。其實,這很難說是肖像,而是創(chuàng)作因為,盡管有模特兒,但模特兒僅僅為畫家提供想象的基礎(chǔ),最終畫出的是畫家想象中的圣徒或圣女。這些圣徒或圣女,在西方幾乎家喻戶曉,而在中國,幾乎無人知曉。不過,這不要緊,毛姆在那篇隨筆中有相關(guān)介紹,你讀了之后仍會覺得很有趣。
五
除了上述三類隨筆,毛姆還有第四類隨筆,即旅游隨筆。這類隨筆其實僅見于他的《作家筆記》,也就是他當(dāng)年外出旅游時所做的筆記。毛姆不僅是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讀書家,還是旅行家。他去過的地方之多,就是在見多識廣的西方作家中也少有人能及。
在他三十歲之前,也就是在他十八歲時,曾到德國留學(xué),而在他七十一歲之后,仍經(jīng)常外出旅游,只是旅程較短。他一生熱衷于旅游,但他說,那不是玩樂,而是為了寫作,為了體驗生活和收集素材。因而,他做了大量筆記。這些筆記,我稱之為旅游隨筆,大體有三方面內(nèi)容: 一是記人、二是寫景、三是記事。
記人是毛姆旅游隨筆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他在旅途中或者暫居某地時遇到甚至認識了許多人,而他最感興趣的,是那些身居海外的歐洲人。他把自己對他們的印象、他們的音容笑貌、品格行為記在筆記本上,以備將來寫作之用(他后來也確實根據(jù)某些筆記寫了好幾個短篇小說),而實際上,他記下的不僅是素材,其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人物素描。譬如:他是舊金山船運公司的雇員,一個短小精悍、年紀不大的男人,來自俄勒岡州的波特蘭。他把頭發(fā)都剃了,一雙棕色的大眼睛、一張油腔滑調(diào)的臉。他總是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像是腳下裝了彈簧似的。他還喜歡喝酒,每天晚上都喝醉,早上起來頭痛得厲害。天哪,昨天夜里我真是難受極了。他說,以后不喝了,從今天起,我戒酒了。但是,到了中午,頭不痛了,他又像往常一樣,輕松愉快地喝了一杯。寥寥數(shù)筆,一個人物躍然紙上。
...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國小說家、戲劇家、散文家,生于法國,父親是英國駐法使館的律師,童年時父母雙亡,由叔叔接回英國撫養(yǎng);成年后入醫(yī)學(xué)院學(xué)醫(yī),畢業(yè)后在醫(yī)院行醫(yī),但不久便棄醫(yī)從文,成為職業(yè)作家。 一戰(zhàn)期間,他曾短暫加入英國情報部門,并被派往瑞士和俄羅斯收集情報。他于43歲時結(jié)婚,婚后育有一女,55 歲時離異,此后孤身一人,直到91歲時因病去世。他一生著有近五十部劇本、二十幾部長篇小說(其中著名的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等),還著有多部短篇小說集和《書與你》《十大長篇及其作者》《總結(jié)》《回顧》等隨筆集。其作品以冷峻乃至有些挑剔的態(tài)度審視人生,基調(diào)超然,但又不乏憐憫之意;谄鋭(chuàng)作成就,牛津大學(xué)曾授予他榮譽團騎士稱號,英國女王曾授予他榮譽侍從稱號。
劉文榮,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教授,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理事,著有《19世紀英國小說史》《英國當(dāng)代小說史》《西方文化史》《人類文明遺產(chǎn)》《歐美情色文學(xué)史》和譯作《裸猿》《人類動物園》《文學(xué)中的色情動機》《伍爾夫讀書隨筆》《毛姆讀書隨筆》《小說面面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