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說”(logos),中文音譯為“邏各斯”,作為眾多人文思想文本中的關鍵詞,曾在西方思想文化傳統中產生過重要的輻射性影響。而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不斷產生的現實困境與思想癥候,使得諸多西方學者在“哲學中的神學轉向”這一學術背景下對邏各斯進行重新檢視。《人文學科關鍵詞研究·道說:從邏各斯到傾空》即由此為出發(fā)點,以“從邏各斯到傾空(kenosis)”為線索,發(fā)掘與呈現當代西方學者對邏各斯的批判與再闡釋,梳理與剖析“道說”這一關鍵詞在西方后現代思想中的延展及其意義功能,進而考辨與論述當代西方學者對語言、存在、主體乃至意義、真理等重要問題域的重新思考。
芮欣,遼寧沈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廈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西方文學與基督宗教文化研究。近期專注的主要議題為西方人文學與神學的核心概念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中的再闡釋、二十世紀歐陸學界對奧古斯丁及其著作的重讀,并圍繞上述議題在《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基督教文化學刊》、《哲學與文化》、《國外理論動態(tài)》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總序當代西方思想對傳統論題的重構
導言“上帝死了”之后
第一章 太初有言
第一節(jié) 古希臘傳統中的邏各斯:理性?道說?
第二節(jié) 猶太-基督教文化中的邏各斯:書寫!解釋!
第二章 太初有意
第一節(jié) 意義的缺在
第二節(jié) 巴別塔之后
第三節(jié) 關于“神學語言”的論爭
第三章 太初有力
第一節(jié) 事件的神學與上帝之名
第二節(jié) 一個自我傾空的寓言
第四章 太初有為
第一節(jié) 奧古斯丁的“懺悔”
第二節(jié) 祈禱的現象學
余論 從“邏各斯”到“傾空”
參考資料
索引
后記
因為,幾何學的真理對于任何人都適用,無論在發(fā)明者最初的原始語言中還是翻譯中,它都始終保持相同;不僅如此,與那些我們只能在特定時空中看到某些特定面相的普通物質客體不同,幾何學的存在可以毫無保留地被完整給出,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缺在”的給予,它可以獨立于任何個體而存在。胡塞爾認為,所有理想事物都具有這種客觀性,它適合于整個文化世界的精神產物,這中間不僅包括所有科學形成物及科學本身,也包括文學藝術的形成物。
的確,在幾何學的幫助下,胡塞爾繼續(xù)搭建著前人留下的那完美的理念王國。但與之不同的是,這“理想的客體”必須在歷史中不斷地證明自己完美的客觀性,這正如胡塞爾給出的示范,今天人們看來具有普適性的幾何學仍有一個歷史:這是從“內在于個人的本源的涌現②最終達到它的理想的客觀性”③的歷史,那這歷史是如何形成的呢?胡塞爾稱是“通過語言”,即幾何學真理“獲得了它語言上的鮮活身體”④。但是,具體化的語言如何能完成將幾何學真理客觀化的任務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胡塞爾首先處理了“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共同體,在這當中,成員們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主體間的交流,也即是說,共同體中的語言可以在不同成員當中喚起共鳴,以使他們之間可以達成理解。這無疑為分享幾何學的知識提供了條件,它可以從第一個發(fā)明者的腦海中走向外在的客觀。然而,在發(fā)明者與他的伙伴都已不在的時代,理想的客體如何才能長久地存在?在這個時候,胡塞爾毫無疑問地選擇了“書寫”,它將幾何學的真理記錄下來以免隨著發(fā)明者的死亡而消失,但同時也使那真理成為文字中的“沉淀物”,而這是胡塞爾提醒人們注意的語言中一種永久的危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