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西方哲學史第三卷, 介紹中世紀哲學。西方哲學史叢書堅持“融會中西、貫通古今”原則, 涵蓋西方古代至當代哲學的主要發(fā)展, 對西方哲學的主要問題、概念、范疇、方法、人物等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闡述, 是我國西方哲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對我國西方哲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推動作用。
在人們流行的觀念里,歐洲“中世紀哲學”就是在神權統(tǒng)治籠罩下的
煩瑣哲學,“神學的婢女”曾經(jīng)被廣泛用來描述這個時期的哲學。哲學與
其說是理性的一種獨立活動,不如說是信仰的工具與附庸。因此,如果
說“中世紀”有哲學,那么,也只是一種缺少理性光芒的黑暗時期的哲學。
如果有人想從中世紀哲學中尋找哲學的獨創(chuàng)與富有,那么,他即便不被
嘲笑,也會被輕視。這在中國和東亞的思想世界里尤顯突出。
對中世紀哲學的這種片面的甚至是淺薄的想象,首先是在一些近代
歐洲哲學家們的影響下形成的。黑格爾在其皇皇四卷本的《哲學史講演
錄》里,用不到100頁的篇幅就把1000多年的中世紀哲學草草打發(fā)了,
并聲稱“我們打算穿七里靴盡速跨過這個時期”。黑格爾之所以要人們
盡快跨過1000多年的中世紀,無非是因為從他的角度看來,整個中世紀
哲學沒有多少值得人們逗留的東西。
不過,就中國而言,近代中國學者的宗教觀對于形成關于歐洲中世
紀哲學的那種片面性想象負有更直接的責任。近代主流的中國學者(不
管是左翼如陳獨秀,還是右翼如胡適,抑或國粹派如梁漱溟)對于宗教信
仰多取漠視、消極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以至于他們?yōu)橹袊鴤鹘y(tǒng)文化不是一
種宗教性文化而感到慶幸。因此,像蔡元培這樣具有偉大胸襟和先知視
野的學者也試圖倡導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國學者的這種宗教觀使他們
在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基督教信仰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核心
作用常常被掩蓋在他們的視野之外,西方文化的精髓被簡化為觀念層面
上的“科學”與制度層面上的“民主”,而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到近現(xiàn)代的科
學和民主在深度的精神層面上與基督教信仰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他
們以一個軸心文化民族固有的偉大胸懷大膽地理解、接受近代歐洲啟蒙
思想家們有關自由、民主、理性的思想——正是這些思想構成了歐洲近
現(xiàn)代社會改造運動的根據(jù)與尺度,并且最后成了構建國際法則和國際秩
序的根據(jù)——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們借以批判世
俗專制與教會專制的那些核心思想恰恰是從基督教信仰中培育、化解出
來的。這使中國近代學者們自覺不自覺地更側重于從被歐洲啟蒙思想
家們所批判的制度層面上去看待基督教信仰和整個中世紀。結果是什
么呢? 結果就是:神權統(tǒng)治與教會專制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整個中世紀的
全部內容,或者說,基督教信仰居支配地位的中世紀理所當然地僅僅被
視為神權統(tǒng)治和教會專制;因此,中世紀當然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在這
樣的黑暗時代里,人們對于哲學和思想又能期待些什么呢?
在對西方文化核心的理解與接受上的這種偏差使我們關于西方中
世紀哲學的那種片面性想象得以長久地流傳下去,而這種片面性想象的
流傳又反過來阻止我們去糾正理解上的偏差。 那么,基督教信仰究竟
如何構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 更具體地問:在基督教信仰統(tǒng)治下的中世
紀,基督教對哲學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從而使哲學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
獻? 從理論上看,也許我們不能斷然地說,如果沒有基督教,哲學就不可
能提出它在中世紀提出的那些影響深遠且改變了哲學方向的問題和相
關思想;但是,從歷史事實上看,恰恰只是在與基督教信仰的相遇、碰撞
過程中,哲學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打開了新的維度。本卷的主要
任務就在于深入分析哲學在基督教信仰的影響、逼迫下如何開啟出規(guī)定
哲學后續(xù)發(fā)展的新問題與新觀念,以期能以更客觀的立場展現(xiàn)西方中世
紀哲學的真實性,并有助于我們這個擁有本源性文化的民族深入另一種
本源性文化的核心。不過,在進入對歷史材料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行
闡明我們據(jù)以分析史料的先導性觀念與先導性問題。
緒 論 信仰的理性化與哲學的神圣化
“基督教哲學”概念與問題視野
哲學與宗教的界限:什么是哲學?
基督教信仰的內在原則
上 篇
第一章 教父哲學
第一節(jié) 伊里奈烏與基督教面臨的挑戰(zhàn)
第二節(jié) 德爾圖良的信仰主義:因荒謬而可信
第三節(jié) 奧利金的基督教哲學
第四節(jié) 大巴西爾的創(chuàng)世論與三位一體說
第五節(jié) 格列高利的“人論”與向神之路
第二章 奧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學
第一節(jié) 奧古斯丁:一個新的起點
第二節(jié) 時間觀的變革:拯救現(xiàn)象與捍衛(wèi)上帝
第三節(jié) 自由意志與原罪說:倫理學轉向
第四節(jié) 歷史哲學(一)
第五節(jié) 歷史哲學(二)
第三章 黑暗時期的哲學
第一節(jié) 波埃修的“存在”(esse)之辨
第二節(jié) 愛留根納:上帝與無
中 篇
第四章 經(jīng)院哲學的開端和興盛
第一節(jié) 經(jīng)院哲學的開端
第二節(jié) 安瑟倫的“本體論證明”
第三節(jié) 12世紀的兩個學派和阿貝拉爾
第四節(jié) 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傳播和西漸
第五節(jié) 早期經(jīng)院哲學:巴黎和牛津
第六節(jié) 羅吉爾·培根
第七節(jié) 科隆的大阿爾伯特
第五章 托馬斯·阿奎那的證明之路
第一節(jié) 亞里士多德主義與另一條道路
第二節(jié) ens、essentia、esse、substantia(存在者、本質、存在、本體)
第三節(jié) 托馬斯·阿奎那的真理觀
第四節(jié) “神圣學說”與證明之路
第六章 經(jīng)院哲學的分化與衰弱
第一節(jié) 極端的奧古斯丁主義者:波納文圖拉
第二節(jié) “完整的亞里士多德主義”或阿維羅伊主義
第三節(jié) “七七禁令”
第七章 約翰·鄧斯·司各脫
第一節(jié) 司各脫的認識論
第二節(jié) Being與Existence的區(qū)分:司各脫的存在論
第三節(jié) 司各脫的自然神學
第四節(jié) 司各脫主義和司各脫主義者
下 篇
第八章 中世紀的共相問題之爭:唯名論與實在論(上)
第一節(jié) 波埃修對形而上學共相問題的解釋
第二節(jié) 阿貝拉爾的唯名論
第九章 中世紀的共相問題之爭:唯名論與實在論(下)
第一節(jié) 鄧斯·司各脫的形而上學實在論
第二節(jié) 奧康的唯名論思想
第十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第一節(jié) 文藝復興的基本精神或何為人文主義
第二節(jié)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哲學重新獨立的嘗試
第三節(jié) 宗教改革與理性權利
第四節(jié) 承前啟后的自然哲學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