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散文集, 作者行文平實質(zhì)樸, 敘事如臨其境, 寫情感人至深, 說理深入淺出, 聯(lián)想詭異奇巧, 熔人生智慧、個性體驗、獨到識見于一爐, 為讀者鑄就知識的寶庫, 智慧的明燈, 讓視野在書香里拓展, 讓心智在思維里徜徉, 讓情操在境界里升華。
吳垠康,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從事教育、宣傳、經(jīng)濟、衛(wèi)生等工作。已在《北京文學(xué)》《散文百家》《北方作家》《黃河文學(xué)》《中國青年》《思維與智慧》《雜文月刊》《小說月刊》《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澳門日報》百家報刊發(fā)表散文、小說等文學(xué)作百萬字,數(shù)十篇作品入選各種年度文選及大型書系,曾獲《青春》雜志社“讀者喜歡的年度作品獎”等多個獎項。
悠悠歲月
鹽事瑣記
鄉(xiāng)村茶荼販
茶筒里的春天
芋香幽幽
挑塘?xí)r節(jié)
石磨
火神,在房頂盤踞
剃頭匠
人與狗的戰(zhàn)爭
桿秤
三秋菇
大地走筆
三問六尺巷
瓦屑壩,符號或胎記
方言
大雪,大雪
與鳥為鄰
黃湖賞荷
在秋林
五月,加速度
人間真情
望子成龍
握別父親
不滅之燈
生活小品
做一株小草吧
寂寞荒年
從秋天出發(fā)
為誰工作
看一朵花兒謝去
和鳴之美
下蛋與打鳴
世相雜談
像猴一樣活著
找個借口說事兒
不接地氣的自助餐
善待身邊之才
數(shù)字牽著鼻子走
……
史海鉤沉
糊涂鄭板橋
蔣欽之死
李白為何跨不過仕途這道坎
想起勾踐與劉禪
中午下班,家人來電,食鹽告急,周邊超市商店均無鹽可售,再不想辦法晚上淡飯侍候。
這是日本東北發(fā)生九級地震后的第六天,各大門戶網(wǎng)站醒目位置除了日本災(zāi)情、利比亞戰(zhàn)況,還有國內(nèi)各地食鹽的新聞。而被福島核電站泄漏污染的海水將不能制鹽、碘鹽可防核輻射等民間傳聞,則有鼻子有眼地挑逗著人們從眾跟風(fēng)的神經(jīng)。
對于核,普通民眾雖未謀面,但1945年美國在廣島用兩顆原子彈就炸蒙了日本肆意蹂躪的鐵蹄,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使烏克蘭人至今仍被罹患癌癥的陰霾籠罩,那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核,就有了神魔的法力,誰都談之色變、避之不及。有人說,核能開發(fā)是與虎謀皮,如同馬戲團的老虎,關(guān)在籠子里可以坐收漁利,一旦籠子洞開就在劫難逃,F(xiàn)在,被制服的核借助地震亂局,從反應(yīng)堆里鉆出來,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幾人能鎮(zhèn)定自若?大難臨頭,人皆自危,這正是商家囤積居奇趁火打劫、民眾盲目跟風(fēng)制造混亂的肥沃土壤。政府部門當然不能缺位,趕緊辟謠吧,但辟謠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謊言鳴鑼開道、推波助瀾的過程,以致日本的地震在我們的家園迅速誘發(fā)了一場氣勢洶洶的鹽震。
止于智者。我雖不想妄評別人的智愚,也不敢說自己就是智者,但覺得日本的核泄漏離我的生活如地理概念一樣遙遠,去搶鹽,那不是撅起屁股讓人看笑話嘛。只是家中正等鹽下鍋不能放任餐桌鬧情緒吧,下班時,順便一家超市,售貨員誤以為我是來搶鹽的,甚至對我遲鈍的反應(yīng)有些鄙夷,說鹽早搶光了,醬油要不?好在妻子不上網(wǎng),不讀報,掌握的知識比我少,處事的理性比我差,就知道把鹽廚房是當務(wù)之急,跑遍全城,終以配購一桶色拉油為條件,搞到幾小袋鹽。
從有關(guān)部門治理“謠鹽”時對理性的呼喚看,我自信屬于主流社會期望的理性者,但理性一旦遭遇強大的非理性,就是秀才遇見兵,別指望誰案而起替你抱。如此看來,非理性者能獲得物質(zhì)或精神的慰藉,理性者要面對無鹽的困局,就不怎么幽默了。如同前幾年我身體力行抵制炒房,后工資雖漲了點,但因漲不過房價,不得不寄人籬下。先下手為強,老祖宗這一實踐智慧,在顛覆固有秩序時屢試不爽,這大概也算一種草根文化吧!那么,如果被某種文圍了,是不是要宿命地繳械投降呢?譬如我,先把自己否定掉,再對理性與非理性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
鹽,撒在敏感的傷口上是一種痛苦,那就讓它在歲月里發(fā)潮吧。
閑暇季節(jié),放下農(nóng)具的鄉(xiāng)下人喜歡扎堆,甲用腳尖在乙的膝蓋窩里踩了一下,毫無防備的乙一下子跪倒在地,正要發(fā)火,甲嬉皮笑臉地說,沒吃鹽啊,快喊老婆上我家借去。在鄉(xiāng)下人看來,鹽是強筋健骨的營養(yǎng)品,否則就不能靠體力實現(xiàn)生存權(quán)、話語權(quán)和發(fā)展權(quán)。世紀六七十年代,或因出工沒時間上街買鹽,或因疏忽不知道鹽已告罄,或因家貧買不起鹽,借鹽在鄰居間并不鮮見,而借的單位不是多少兩,不是多少斤,而是多少匙。鹽非貴重之物,但還鹽時宜多不宜少,要是被人家低看一眼,再開借,人家就沒那么爽快了
鹽乃五味之首,對于孩子膚淺的閱歷來說,鹽就是一種味道。我家的鹽缽是帶釉的陶罐,躺在里面的匙子布滿鹽霜,明明一滿匙鹽其實只有半匙,母親不清理匙子,并非向鄰居開借可以克扣一些,而是有利于做菜添鹽時把握分,畢竟菜淡了沒味道,太咸了也不是什么好味道。母親說,用鹽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