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淳熙《新安志》、永樂《祁閶志》、雍正《巖鎮(zhèn)志草》、嘉慶《橙陽散志》和民國《黟縣四志》等二十五部徽州府、縣、鎮(zhèn)、村舊志為文獻(xiàn)源, 以其中的牌坊和坊主等信息為依據(jù), 以徽州府城和府屬六縣為分析單元, 通過合理甄別、分類統(tǒng)計等方法, 試圖厘清一府六縣牌坊總量及其類型, 揭示其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 管窺徽州舊時社會風(fēng)尚, 闡釋徽州牌坊的價值等, 為客觀認(rèn)識徽州牌坊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第一章 引 言 001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006
一、徽州牌坊既往研究特點(diǎn) 008
二、基于徽州舊志研究徽州牌坊的可能性和意義 010
第二節(jié) 研究內(nèi)容 013
一、徽州牌坊總量和類型 013
二、其他研究內(nèi)容 027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 028
一、科學(xué)思維方法 029
二、文獻(xiàn)研究方法 029
第二章 徽州府城牌坊 041
第一節(jié) 淳熙《新安志》中的府城牌坊 042
一、卷一《州郡·坊市》中的府城牌坊 042
二、小結(jié) 042
第二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府城牌坊 043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府城牌坊 043
二、小結(jié) 047
第三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府城牌坊 048
一、《卷一·坊市》中的府城牌坊 048
二、小結(jié) 051
本章小結(jié) 052
第三章 歙縣牌坊 053
第一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歙縣牌坊 054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歙縣牌坊 054
二、小結(jié) 064
第二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歙縣牌坊 065
一、卷一之四《坊市》中的歙縣牌坊 065
二、小結(jié) 073
第三節(jié) 乾隆《歙縣志》中的牌坊 074
一、卷十三《人物志三·孝友》中的牌坊 074
二、卷十三《人物志三·義行》中的牌坊 075
三、列女傳中的牌坊 076
四、小結(jié) 081
第四節(jié) 道光《徽州府志》中的歙縣牌坊 081
一、卷十二《人物志二·義行》中的歙縣牌坊 081
二、卷十三《人物志三·列女》中的歙縣牌坊 082
三、卷十六《雜記·附人瑞》中的歙縣牌坊 141
四、小結(jié) 141
第五節(jié) 民國《歙縣志》中的牌坊 142
一、卷一《輿地志·古跡》中的牌坊 142
二、卷八《人物志·孝友》中的牌坊 142
三、卷九《人物志·義行》中的牌坊 144
四、列女傳中的牌坊 145
五、小結(jié) 147
第六節(jié) 雍正《巖鎮(zhèn)志草》中的牌坊 147
一、《利集·節(jié)孝續(xù)傳》中的牌坊 149
二、《貞集·匯編·坊表》中的牌坊 150
三、《貞集·舉人》中的牌坊 153
四、小結(jié) 153
第七節(jié) 乾隆《沙溪集略》中的牌坊 154
一、卷一之四《古跡》中的牌坊 155
二、卷四之四《列女》中的牌坊 156
三、小結(jié) 157
第八節(jié) 乾隆《橙陽散志》中的牌坊 157
一、卷九《營建志·坊表》中的牌坊 159
二、小結(jié) 160
第九節(jié) 民國《豐南志》中的牌坊 161
一、卷二《輿地志·古跡》中的牌坊 162
二、卷四《人物志》中的牌坊 163
三、小結(jié) 163
本章小結(jié) 164
第四章 休寧牌坊 165
第一節(jié) 弘治《休寧縣志》中的牌坊 165
一、《卷一·門坊》中的牌坊 165
二、小結(jié) 167
第二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休寧牌坊 167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休寧牌坊 167
二、小結(jié) 172
第三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休寧牌坊 172
一、《卷一·坊市》中的休寧牌坊 172
二、小結(jié) 179
第四節(jié) 康熙《休寧縣志》中的牌坊 180
一、卷一《方輿·坊市》中的牌坊 180
二、卷二《建置·坊表》中的牌坊 182
三、卷六《人物·列女》中的牌坊 196
四、小結(jié) 198
第五節(jié) 道光《休寧縣志》中的牌坊 198
一、卷一《疆域·坊表》中的牌坊 199
二、小結(jié) 202
第六節(jié) 道光《徽州府志》中的休寧牌坊 203
一、卷十三《人物志三·列女》中的休寧牌坊 203
二、小結(jié) 224
本章小結(jié)225
第五章 婺源牌坊 226
第一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婺源牌坊 226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婺源牌坊 227
二、小結(jié) 234
第二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婺源牌坊 235
一、卷一之四《坊市》中的婺源牌坊 235
二、小結(jié) 239
第三節(jié) 康熙三十三年《婺源縣志》中的牌坊 239
一、卷五《建置·坊表》中的牌坊 239
二、卷十《人物·列女》中的牌坊 254
三、小結(jié) 254
第四節(jié) 乾隆二十二年《婺源縣志》中的牌坊 255
一、卷九《建置志·坊表》中的牌坊 255
二、列女傳中的牌坊 262
三、小結(jié) 266
第五節(jié) 道光《婺源縣志》中的牌坊 266
一、卷九《建置志·坊表》中的牌坊 266
二、列女傳中的牌坊 271
三、小結(jié) 278
第六節(jié) 道光《徽州府志》中的婺源牌坊 278
一、卷十二《人物志二·孝友》中的婺源牌坊 278
二、卷十二《人物志二·忠義》中的婺源牌坊 279
三、卷十三《人物志三·列女》中的婺源牌坊 279
四、小結(jié) 287
第七節(jié) 光緒《婺源縣志》中的牌坊 287
一、卷十二之二《建置志六·坊表》中的牌坊 287
二、小結(jié) 290
本章小結(jié) 291
第六章 祁門牌坊 292
第一節(jié) 永樂《祁閶志》中的牌坊 293
一、《卷一·坊巷》中的牌坊 293
二、小結(jié) 295
第二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祁門牌坊 …295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祁門牌坊 295
二、小結(jié) 301
第三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祁門牌坊 301
一、《卷一·坊市》中的祁門牌坊 301
二、小結(jié) 305
第四節(jié) 萬歷《祁門縣志》中的牌坊 305
一、卷四《人物志·坊》中的牌坊 305
二、小結(jié) 309
第五節(jié) 道光《徽州府志》中的祁門牌坊 309
一、卷十三《人物志三·列女》中的祁門牌坊 310
二、卷十六《雜記·附人瑞》中的祁門牌坊 319
三、小結(jié) 319
第六節(jié) 同治《祁門縣志》中的牌坊 319
一、卷十一《輿地志·坊表》中的牌坊 319
二、卷二十四《人物志·忠義》中的牌坊 327
三、卷三十一《人物志·列女》中的牌坊 328
四、小結(jié) 330
第七節(jié) 康熙《善和鄉(xiāng)志》中的牌坊 331
一、《志坊》中的牌坊 332
二、小結(jié) 333
本章小結(jié) 333
第七章 黟縣牌坊 334
第一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黟縣牌坊 334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黟縣牌坊 335
二、小結(jié) 337
第二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黟縣牌坊 337
一、《卷一·坊市》中的黟縣牌坊 337
二、小結(jié) 339
第三節(jié) 嘉慶《黟縣志》中的牌坊 339
一、卷七《人物志·尚義》中的牌坊 339
二、卷八《人物志·列女》中的牌坊 339
三、卷十《政事志·坊表》中的牌坊 362
四、小結(jié) 364
第四節(jié) 道光《黟縣續(xù)志》中的牌坊 364
一、《人物志·人瑞》中的牌坊 364
二、《人物志·列女》中的牌坊 …364
三、小結(jié) 365
第五節(jié) 道光《徽州府志》中的黟縣牌坊 365
一、卷十三《人物志三·列女》中的黟縣牌坊 365
二、小結(jié) 367
第六節(jié) 同治《黟縣三志》中的牌坊 368
一、卷八《人物志·列女》中的牌坊 369
二、卷十《政事志·坊表》中的牌坊 372
三、小結(jié) 373
第七節(jié) 民國《黟縣四志》中的牌坊 374
一、卷六《人物志·忠節(jié)》中的牌坊 374
二、卷七《人物志·尚義》中的牌坊 374
三、卷八《人物志·列女》中的牌坊 375
四、卷十《政事志·坊表》中的牌坊 380
五、小結(jié) 381
本章小結(jié) 381
第八章 績溪牌坊 383
第一節(jié) 弘治《徽州府志》中的績溪牌坊 383
一、卷一《地理一·坊市》中的績溪牌坊 383
二、小結(jié) 386
第二節(jié) 嘉靖《徽州府志》中的績溪牌坊 386
一、《卷一·坊市》中的績溪牌坊 386
二、小結(jié) 389
第三節(jié) 嘉慶《績溪縣志》中的牌坊 390
一、卷一《輿地·坊表》中的牌坊390
二、小結(jié) 398
第四節(jié) 道光《徽州府志》中的績溪牌坊 399
一、卷十三《人物志三·列女》中的績溪牌坊 399
二、小結(jié) 405
本章小結(jié) 405
第九章 結(jié) 語 406
第一節(jié) 徽州牌坊總量和類型 406
一、徽州牌坊總量 407
二、徽州牌坊類型 412
第二節(jié) 徽州牌坊坊主和坊名 413
一、徽州牌坊坊主 413
二、徽州牌坊坊名 …419
第三節(jié) 徽州牌坊時空分布 422
一、徽州牌坊時間分布 424
二、徽州牌坊空間分布 427
第四節(jié) 徽州舊時社會風(fēng)尚 433
一、為官之道 435
二、為婦之道 446
后 記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