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是我國著名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家孫培青先生在不同時期發(fā)表的各種論文、寫入教材和專著的章節(jié)、未刊講話稿、人物回憶、前言和后記、所作序言和學術自述。多未曾發(fā)表,不乏真知灼見。主題大致偏于教育史學理論,主要包括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而以學術自述收官。其中《中國教育傳統研究與教育改革》《教育史研究方法探討》《感悟教育史》《認識學習教育史的意義》等尤值得一讀。
本書收錄教育史學家孫培青的研究文獻,分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自述五部分,共55篇。集中反映作者對中國教育傳統和教育歷史發(fā)展的深入思考,展現中華傳統教育精神。
本卷是《孫培青文集》第七卷,也是最后一卷,收錄的是孫老師各種論文、寫入教材和專著的章節(jié)、未刊講話稿、人物回憶、前言和后記、所作序言和學術自述。
第七卷收入的著述成果有著相對集中的主題,有更多未曾發(fā)表的文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文章主題大致偏于教育史學理論,主要包括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而以學術自述收官。因此,第七卷的主題擬定為中國教育的傳統、歷史與現時代。主題由我們先予擬出,呈交孫老師,得到他的允準。
孫老師平時為人處事認真嚴謹,說話做事板板正正,而本卷中不少文章篇什短小,文字親切自然,頗有可讀性。尤其是自述,讓我們了解了一個生長在閩南海邊的農家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一位著名學者的。
十多年前,我曾有泉州之行,來到泉州城北的洛陽江邊,這是洛陽江的入?,向東眺望,遠處就是泉州灣。雖然洛陽江淤積嚴重,但江面依舊寬闊。眼前是座寬大的石板橋,伸向對岸,橋長
約二三里。這就是著名的洛陽橋了!走過這漫長的石橋,對岸就是著名的惠安縣。泉州灣海邊竟然有條洛陽江,有座洛陽橋,江名、橋名竟是取自北方那著名的古都,不禁令人對此地生出幾分
好奇和親切感來。孫老師就是惠安人,他就是從這里走過洛陽橋,走到泉州,然后是廈門、福州、上海……一路行來,離家越來越遠。
2020年初冬師母黃醫(yī)生去世后,我每周都會與他一起去到華東師大麗娃學生宿舍區(qū),在麗娃學生餐廳吃一餐晚飯,然后漫步穿過師大一村的樓棟,回到他住的團結樓。從冬到夏,一易寒
暑。他在師大一村住過幾十年,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留著他的記憶。經過一幢樓棟,路遇一位故人,都會引發(fā)他的回憶,說起一段段往事。甚至到家了,老人家還未盡興,會主動邀
請,說:再坐一會兒,聊聊。于是,興之所至,不知不覺間暮色四合。一次,我說起洛陽橋,他似乎若有所思,但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那時在泉州讀中學,差不多一兩周會回家一次,走路,過了洛陽橋,到家就快了。然后,就不再說話。你能感覺得到,他的思緒已然飛離。
2022年初,先是師大一村因疫情封控一個月。春上,整個上海靜默。他兒子孫璟醫(yī)生遵要求必須堅守工作崗位。這幾個月里,孫老師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一應食用起居,全靠自力更生。
真不知道這些日子他是怎么過來的。雖然他身體一向尚好,但在基本的生活和醫(yī)療條件保障都很困難的日子,對任何人都屬不易,何況還是望九之齡的老人?大家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各種辦法、各種渠道將食物送到團結樓,接下去就全靠他自行打點解決了。實在難為他!在這段困守危樓的日子里,教育學部的青年教師周旭、張禮永,當時已畢業(yè)和未畢業(yè)的研究生孟祥庚、孫留敏等同學,或給他送去蛋奶菜蔬,或從學校食堂打來飯菜,或設法網購包子等食品,緩解了老人家的生活之難。感謝所有伸出過援手的朋友!
杜成憲
2022年12月補記
孫培青(19332022),我國著名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家。華東師大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任華東師大教育系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一生從事中國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研究與教學,尤擅隋唐五代教育和考試研究,著、編有《中國教育史》、《隋唐五代教育論著選》、《中華大典·教育典》(十三卷)等。成果獲國家出版獎、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高等教育類)一等獎等。
目錄
中國教育的傳統/1
中國教育傳統研究與教育改革/3
中華優(yōu)秀教育傳統探討/17
中華傳統教育精神/39
教育改革與優(yōu)秀教育傳統的繼承/61
中國教育的歷史/77
中國教育史概要/79
中國原始時期的教育/118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138
學術自由的稷下學宮/176
論焚書坑儒/193
隋唐時期的教育/206
試論唐代《五經正義》編寫的歷史經驗/277
試論貞觀時期官學發(fā)展的原因/294
唐代考試初探/316
論唐代廣文館的興廢/341
宋代的教育管理/352
清代前期的教育管理/410
中國歷代教育的主要特征/459
對中國教育管理發(fā)展的基本認識/476
對科舉制度的再認識/485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503
教育史學/539
教育歷史可以借鑒/541
教育史研究方法探討/548
學位論文鍛煉獨立科研能力/564
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發(fā)展趨勢/571
展望21世紀的教育史研究/584
教育史學科未來的幾個問題/596
感悟教育史/605
教育史評論/617
《中國教育史》第一版前言/619
《中國教育史》修訂版前言/622
《中國教育史》第三版前言/625
《中國教育史》第四版前言/627
《中國教育管理史》第一版前言/632
《中國教育管理史》第二版前言/635
《中外教育比較史綱》第一卷引言/637
教育思想史所探究和回答的問題/642
從先秦到隋唐教育思想的基本階段與線索/649
陳東原對中國教育史研究的貢獻/657
《沈灌群教育論稿》編后記/675
《孟憲承講錄》整理后記/677
《孟憲承談話錄》整理后記/679
杜成憲著《早期儒家學習范疇研究》序/681
張建仁著《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序/685
李軍著《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序/688
劉桂林著《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序/693
李露著《中國近代教育立法研究》序/698
張偉平著《教育會社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序/702
張學強著《拒斥與吸收教育視域中的理學與佛學關系
研究》序/707
王倫信著《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序/710
張平海著《現代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18621922)》序/714
李劍萍著《20世紀中國教育問題研究》序/720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學規(guī)集成》序/724
《中華大典·教育典》序/729
展示書院文化的佳作/733
自述/735
求學之路多艱辛/737
認識學習教育史的意義/750
編后記/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