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拿過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后卻漸漸淪為學術花瓶的理論物理學家邁克爾·別爾德在步入暮年時遭遇家變:第五任太太紅杏出墻,與家里的裝修工公然偷情。別爾德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在一個典型的“麥克尤恩式瞬間”,桃色轉(zhuǎn)成血色,偷人變成殺人,故事進而急轉(zhuǎn)直下,既驚悚又合理地盤活了別爾德本來大勢已去的人生棋局。那久違的“拯救地球”的理想之光,居然通過一場既偶然又卑劣的陰謀,再度照進了他心靈的暗室——于是,好的,壞的,陰差陽錯的,啼笑皆非的,都被迫在讀者眼前曝光……
《追日》是麥克尤恩的作品,也是作家近年來野心最大也最受爭議的小說,大西洋兩岸的評論陣營為此爭得面紅耳赤。麥克尤恩企圖將“全球視角”注入小說,但他并不熱衷于寓言式科幻,而是選擇正面強攻科學界內(nèi)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考察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形成的關系網(wǎng)與食物鏈。作者的潛臺詞是:無論目標多么宏大,門檻多么教人高山仰止,只要是人類所涉足的領域就必然受制于人性的弱點,于是,“溫室效應”這個干巴巴的科學名詞,在小說里就與人物和情節(jié)構(gòu)成愈纏愈緊的麻花辮——最后我們得到的,竟然是一幅詳盡、嚴肅卻不無黑色幽默意味的政治圖解。學術剽竊、環(huán)保業(yè)之派系糾葛、能源業(yè)之利益紛爭、現(xiàn)代傳播業(yè)之荒誕效應、性別政治之異化乃至英美關系之微妙……它們像暗流般潛伏在學術會議、新聞報道、推導計算下面互相作用,深刻地改變了那些主宰著地球命運的人物的行動軌跡。
英國國民作家麥克尤恩最新作品,近年來麥氏野心最大也最受爭議的大作,以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為主題,正面強攻科學界內(nèi)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考察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形成的關系網(wǎng)與食物鏈。
伊恩·麥克尤恩,1948年生,英國當代著名作家。1976年以處女作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成名,并獲當年毛姆獎。此后佳作不斷,迄今已出版十幾部既暢銷又獲好評的小說,其中《阿姆斯特丹》獲布克獎,《時間中的孩子》獲惠特布萊德獎,《贖罪》獲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近年來,隨著麥克尤恩在主流文學圈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在圖書市場上創(chuàng)造越來越可觀的銷售記錄,他已經(jīng)被公認為英國的“國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經(jīng)成為當今英語文壇上“奇跡”的同義詞。
他屬于那個階層的男人——可能有點討人嫌,通常禿頂,矮胖,聰明——對于某些美女倒有種難以言喻的魅力;蛘哒f他相信有,而且越想越覺得似乎確有其事。有些女人相信他是個亟需拯救的天才,這也有點作用。不過,此時此刻的邁克爾·別爾德,心眼窄,沒快感,橫豎一根筋,死活提不起勁。他的第五次婚姻快完蛋了,按說他應該知道如何舉止得體,如何放眼未來,如何承擔責任;橐,他的婚姻,不是向來潮漲潮落,后浪推前浪的嗎?這一次有所不同。他不知道怎樣舉止才算得體,放眼未來讓他心痛,而且照他看來,生平頭一回,他沒什么責任需要承擔。搞外遇的是他老婆,而且搞得耀武揚威,報仇雪恨似的,壓根沒有一點后悔的意思。百感交集中,他發(fā)覺心里不時涌起強烈的羞恥與渴望。跟帕特麗絲約會的是個裝修工,他們的裝修工,就是那個將他們房子里的磚石縫重新勾嵌一番,在他們的廚房里安上全套設備,幫他們的浴室重貼瓷磚的家伙,就是這個敦實的壯漢,有一回在吃茶點時給邁克爾秀過一張自家的仿都鐸式房子的照片,整飭翻修以及添加都鐸風味的活兒都是他一手包辦,混凝土前車道上,一部拖車載著一艘船停在維多利亞式燈柱底下,余下的空地上豎著一只退役的紅色電話亭。別爾德發(fā)現(xiàn)戴綠帽子是一件如此復雜的事,這可真讓他吃驚。那份痛苦可不簡單。活到他這把年紀還有什么新鮮花樣沒見識過——這樣的話誰也別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