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哲學家賀麟撰寫于抗戰(zhàn)時期的論文集,是賀麟先生前期思想的代表作。書中每一篇文字都是為中國當時迫切的文化問題、倫理問題和人生問題所引起,而根據(jù)個人讀書思想體驗所得去加以適當?shù)慕獯,涉及人生、道德、教育、中西文化與哲學各個方面。這些解答所取的途徑,如從學派的分野來看,比較接近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所代
本書分上、中、下三編,對民國時期湖南籍著名學者楊昌濟、向達、楊東莼、周鯁生、李達、翦伯贊、周谷城、呂振羽等的學術思想,和藝術家齊白石、歐陽予倩的藝術思想,教育學家舒新城的教育思想等做了研究,梳理了民國時期湖南學術思想史的脈絡及特點。
本書選取馮友蘭作品中關于哲思的經(jīng)典篇目,如“人生之真相”“理想與行為”“合理的幸福”“愛之中道”“我的讀書經(jīng)驗”等,講述作者對人生諸多領域的思考,對諸多人生問題的剖析,處處洋溢著豐富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書中許多思想發(fā)人深省,一讀而難忘,對人生的諸種問題不但有明晰的見解,對人們的行動更是起到了有益的指引作用。
由于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程,并比較系統(tǒng)地思考了這一歷程的演進邏輯,因而一直有志于撰寫一部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自2012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地思考了如何撰寫一部富有新意的當代中國哲學史。在我看來,寫史,并不止于“記錄歷史”,
梁漱溟的新儒學主張返回到事實去解釋儒學,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將儒學從符號形式還原為現(xiàn)實生活,其二是從道德規(guī)范還原為人的心理。 梁漱溟將孔學定義為生命之學,用生命范式詮釋儒學,在原始儒學與宋明儒學之間建立了一條通道,使儒學可以擺脫漢代以來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縛,獲得新的發(fā)展契機。
徐梵澄(1909-2000): 年輕時游學于魯迅門下,一生踐行先生的精神事業(yè);1929年至1932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回國后寄寓上海,受魯迅之囑系統(tǒng)地翻譯尼采著作;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爾國際大學和室利阿羅頻多學院;1978年底回國,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種古今語言,貫
?馮契(1915--1995),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創(chuàng)造了哲學體系的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曾為上海哲學界公認的學術領袖。2018年被評為建國后上海68位社科大師之一。 本書以充實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完整地再現(xiàn)了馮契學生時代參加一二·九運動、去延安尋求真理、兩次入黨、三次受處分和迫害的曲折經(jīng)歷;在逆境中仍堅
本書收錄了熊十力的兩部著作!镀破菩挛ㄗR論》是一部反批評的著作!缎挛ㄗR論》(文言文本)1932年出版后,南京支那內(nèi)學院劉定權(衡如)于同年12月在內(nèi)院年刊《內(nèi)學》第六輯發(fā)表《破新唯識論》予以駁難,歐陽竟無(漸)特為作序。熊先生隨后于1933年2月出版本書反駁劉著;是書由北平斌興印書局代印,北京大學出版部等處代售。此次
本書作于1963年,是熊十力*后一部著作。案其《自序》,本欲將晚年隨筆不拘長短匯集成冊,因精力衰退僅成一卷,實乃一斷續(xù)寫成之長文。此文秉承熊先生的一貫做法,廣引佛儒經(jīng)典解釋十二緣生,以此發(fā)揮其《新唯識論》到《乾坤衍》的思想。熊先生自謂歸本于孔子之《易》,對于佛道二家時加評判,讀者其善會焉。此書自云:余雖不敢茍同于出世法
《十力語要》凡四卷,主要內(nèi)容為門人節(jié)錄匯編熊十力先生論學書信,以及記錄熊先生語錄,另外還有少量短文、傳記等,并由熊先生親定。于1935年開始分卷單行,后匯集成書,于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叢書印行!妒φZ要》作于熊十力精力*旺盛、哲思*暢達之中前期,匯集了熊先生論學的精華,為《新唯識論》之外的又一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