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搖籃桂林博物館藏南方少數民族背帶精品》收錄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背帶一百余件。背帶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背帶,也稱背扇、背兒帶等,是背負、包裹嬰孩時所使用的布兜或包被,古已有之,如今在西南地區(qū)(包括川、滇、黔、桂等多個省區(qū))仍在使用。西南地區(qū)世居苗、瑤、壯、侗、水、彝、布依等多個少數民族。由于西南地區(qū)面積廣大,
《中國民俗學年鑒(2015中國社會科學年鑒)(精)》包括特輯、熱點話題、研究綜述、論*評介、論文選載、論文摘編及摘要、民俗文化散論、學人評介、學術活動紀要等九篇,主要對民俗學界2014年在理論研究、神話研究、史詩研究、傳說研究、故事研究、民間戲曲與曲藝研究、歌謠研究、民間藝術研究、物質民俗研究、人生儀禮研究、社會組織民
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民俗尤是。用比較視角來展現傳統(tǒng)的中外民俗,在已有研究中并不鮮見,但用英語撰寫的專*相對較少。為切實響應中國政府提高國家軟實力的號召,讓中國民俗真正走向世界,張立玉、陳珞瑜編寫的《中西民俗對比研究》全書用英文撰寫,共十二章,試圖對民俗在定義、分類、特點、功能、發(fā)展歷史等宏觀介紹的基礎上,對中西方飲食、服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流傳積淀下來的民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乍一聽好像離我們挺遙遠,眼睛看不見,伸手也摸不著。其實不然,從先民那兒開始,民俗就一直在你我的身邊?梢赃@樣說,民俗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經過一代又一代民眾的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來源于人民、規(guī)范著人民、傳承于人民,是整個民族行為、語
本書通過文本精讀,歸納經例等研究方法,主要回答了四個大問題:一是《足徵記》的成書經過、版本、內容、體例。二是對《足徵記》討論的具體疑難進行專題題分析。三是清代其他學者對《足徵記》的認同和批評情況。四是判定《足徵記》在清代學術中的實際地位和當代學術史定位的偏差。
中國有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化。而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中,民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民俗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持久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本書通過對現代國際交往活動中主要禮儀規(guī)范的歸納和整合,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現代國際交往活動中應遵循的基本禮儀規(guī)范。既注重現代國際禮儀的基本原則,又兼顧國際交往活動的具體性、事務性特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既可做高校相關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作為外事、公關人員的參考讀物。作者根據教學實際,在第2版的基礎上對部
《本土常識的意味:人類學視野中的民俗研究》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出發(fā)對中國本土社會及母語文化的諸多事實和現象進行學術性探索的成果。作者尤其注重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象進行細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致力于"發(fā)現"本土常識的深層意味,同時也對本土常識的傳承及其在現當代中國社會里的再生產過程給予了揭示。作者基于較為豐富的田野工
柳田國男(1875—1962)是日本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學科的奠基人,也是卓越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民間文學思想是柳田國男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奠定了日本民間文學學科的基礎,而且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民間文學研究也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读飮忻耖g文學思想研究》主要探討了柳田國男的民間文學研究思想和理論方法的特征及其對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概說;春節(jié):辭舊迎新;元宵節(jié):火樹銀花;清明節(jié):慎終追遠;端午節(jié):忠魂千古;七夕節(jié):鵲橋相會;中秋節(jié):月圓人圓;重陽節(jié):敬老愛親;臘八節(jié):佳粥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