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道教學界有關靈寶經(jīng)的研究,已長達近半個世紀,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一些重要學者之間仍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主要原因是國外學者閱讀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勢。此前中國學者參與程度較低,而參與其中的部分中國學者,仍然擺脫不了對國外權威學者的盲從和盲信!读澜坦澎`寶經(jīng)的歷史學考察》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學者研讀基本文獻的優(yōu)長,針對
本書對《法苑珠林》的文本進行校理,研究工作主要針對中華書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進行補充和商榷,兼及對《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中華大藏經(jīng)》本《法苑珠林》的?币约敖袢讼嚓P研究成果進行討論。依照《法苑珠林校注》的卷次和頁碼主要探討了四個問題:辨正書中出示的校語,補充書中失校的文字,修正書中不當?shù)臉它c,訂補書中引文的來源。這一
本文利用哲學、宗教學方法對湘西民間信仰進行專題研究,梳理出湘西宗教文化的主要特點和發(fā)展脈絡。湘西的宗教既保存了各民族傳統(tǒng)的巫文化特征,也吸收了儒釋道等中原主流文化的養(yǎng)分,并在和漢民族為代表的主流文化在融合與沖突中不斷發(fā)展,成為華夏文明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元。本研究較為系統(tǒng)地考證了廩君崇拜、驩兜崇拜、盤瓠崇拜、薩歲崇拜等遠
《中國佛學》為集刊,一年兩期,每期欄目固定,包括“漢傳佛教——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每期刊發(fā)20篇左右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的學術論文。從總第31期開始由我社出版發(fā)行,目前已出至第41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1期。《中國佛學》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部刊物《法源》,20
本文集收錄了論文20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本輯分理論與對話、宗教與文化、民族專題和學苑與述評四部分,從民族理論、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諸多角度展示了民族學人類學領域的前沿課題。田野調查扎實、事實論據(jù)清晰、理論觀點鮮明,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宗教與歷史在目前的學科結構中,前者被置于哲學一級學科之下,而史學一級學科下沒有宗教史的分類。但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交集是顯然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于宗教與歷史的研究。在當今學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與歷史》編者希望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宗教與歷史的研究。
《宗教社會學(第五輯)》的中心論題是“宗教組織的社會學研究”,共分為以下專題:佛教與基督教組織;宗教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學研究;經(jīng)典鉤沉;學科前沿;學科綜述等。《宗教社會學(第五輯)》圍繞當代基督教與儒教、宗教研究、本土宗教組織研究、基督教組織的現(xiàn)實與歷史、宗教領袖的培養(yǎng)及研究,對當前宗教的組織形態(tài)及其演變等問題進行探
作為斷代史的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美學史》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學思想因素為研究對象,以佛教中國化、本土化及其審美與文學藝術意識理念的深巨影響為研究重點,凸顯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佛教美學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國化、本土化程度的時代發(fā)展軌跡?|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美學發(fā)展歷程,從中國文化形態(tài)、智慧和印度佛教傳入等前
本書選譯自佛經(jīng)寓言集《百喻經(jīng)》。原作中的寓言包含了講故事和講佛法兩部分,本書只選取了故事,譯為白話文,引導讀者從故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且不影響讀者對寓言趣味的欣賞。
本書是對當代中國口承神話的傳承與講述現(xiàn)狀進行實地考察的結果。依據(jù)來自田野調查的資料,集中探討了以往研究中很少關注的問題,生動展示了古老的神話如何在當下語境中被傳承和建構,并揭示了神話與中國社會、政治、歷史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對中國神話的民族志研究有新的探索和貢獻,對神話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有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