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文學批評教材名為“新編”,是由于同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一些同類教材相比,帶有新的特點。過去或現(xiàn)在的一些同類教材,主要來自編撰人對文學批評問題的論述,這樣的教材當然有必要繼續(xù)編,可以滿足大學生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概括愿望;而現(xiàn)在的新編教材,則主要新在以文學批評經(jīng)典原著的文本閱讀為主,主要是要滿足大學生的原著閱讀及以此為基礎的思考
質(zhì)疑文學形象特征論、別林斯基的失誤、文學反映具有審美屬性的生活、三十年討論概觀、關于創(chuàng)作客體的審美屬性、關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把握、文肇的對象和內(nèi)容是整體的、具有審美屬性的社會生活、藝術形象是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等內(nèi)容。
一、理論創(chuàng)新性:對本學科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與中國學者所提出的新理論體系予以全面反映,“周雖舊邦,其命唯新”。當代中國高等院校的科研與教學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沃土,從中可以看得相當清楚。二、匯融當代國際學術與教學研究的新觀念,編撰普及型與專著型相結(jié)合、具有國際理論視域的教材,特別是對21世紀以來本學科的國際新進展深入研究,擴展研
《211院校研究生規(guī)劃教材:電影與戲劇關系研究》是對戲劇與電影關系的完整、全面的透析,涉及理論沿襲傳承、創(chuàng)作心理學、藝術美學等一系列方面,可謂洋洋灑灑。作者以其深厚的藝術積淀,用非常豐富的文獻資料,從多個角度逼視戲劇電影兩種藝術精神上氣質(zhì)上形態(tài)上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自新時期以來,中國文藝美學思想才開始走出誤區(qū)。特別是全方位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隨著文藝審美創(chuàng)作的繁榮,中外文化交流的迅速展開,以文藝審美創(chuàng)作活動為理論核心的中國文藝美學才獲得新的發(fā)展,大量的當代西方美學思潮、美學觀念和方法才得以介紹和引進。同時,人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對西方美學的一般了解,已經(jīng)意識到西方美學的困囿和局限,從
《敘事叢刊(第3輯)》是第三次全國敘事學研討會的主要成果。秉承前兩本圖書的風格,本書在敘事學及與其有交叉影響的更多領域里的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就其內(nèi)容而言,全書分為空間敘事、中國敘事傳統(tǒng)、理論探討、文本解析、對話等部分,一方面介紹了國外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對國內(nèi)敘事學的縱深開拓性研究進行了總結(jié),分別從不同角度顯示了敘事
本書作為德國許多大學的比較文學專業(yè)“教科書”之一,已被譯成多種語言。作者胡戈·狄澤林克精通多種語言,用德語寫成本書,但是書中的大量引文均為原文,涉及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本次出版的中文版是該書首次被譯成中文,由作者本人的學生、德國教授學位獲得者、北師大教授方維規(guī)翻譯。
本書立足于當代文藝研究,從縱向和橫向上拓展了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闡釋了文藝的入文精神、時代精神、歷史精神、科學精神、民族精神和美學精神。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對一些重要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問題的漸進和跟蹤式思考,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文衡(2009卷)》由上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拔暮狻敝拔摹,首先自然是“中文”的文!拔摹庇质恰拔膶W”(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文,又是“語言文字”的文,涵蓋了中文系內(nèi)的全部學科,是我們中文系全體教師、乃至于學生的學術園地。而這個“文”字,又不是“文化”之文,標示出上海大學中文系近年所定下
本書從系統(tǒng)、整合研究的角度出發(fā),在大量閱讀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采用文本細讀法、個案研究法、微觀分析法以及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思想進行比較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本書主要是圍繞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來結(jié)構(gòu)全篇的。全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哈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