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當代中國科普精品書系·山水土石文化叢書”之一,書系總策劃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總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叢書主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倪集眾。全書分七章:形形色色的土壤;感恩的大地——土;衣食之源;陶瓷——土與火的結晶;土中的科學秘笈;二十一世紀的土文化;土生土長的土文化。通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將
本書將一年的時間濃縮在53張獨立的瀕危動物作品上,寓意是盡量讓每一只動物能伴隨人類更長的時間,并以獨立卡片的形式集為一盒,待每一周過后,每張卡片可以撕分為小書簽和方形的藝術卡片,可以放入卡片夾里自由更換展示,也可以收集于盒套內加以珍藏。 以木口木刻版畫的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世界瀕臨滅絕的動物,每幅作品刻畫表現(xiàn)精致入微,造形
紙之精致華美、尺幅較小者,曰“箋”。用來寫信,稱信箋;用來寫詩,稱詩箋。有的箋紙上印以漢瓦周壺或銘文,還有以各種色彩印制山水花鳥等,故又稱“彩箋”“花箋”“錦箋”等。將箋紙輯成圖冊,則為箋譜。 《箋譜日歷2020》是暢銷日歷書《箋譜日歷》的延續(xù)產(chǎn)品,編者從《蘿軒變古箋譜》《十竹齋箋譜》《北平箋譜》《北平榮寶齋詩箋
作為《民俗掌故日歷(2019)》的升級版,《民俗掌故日歷2.0版(2020)》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主體部分保留了原有框架:由“漫畫+掌故”和日歷的基本信息組成。其中,掌故部分進一步以初版于民國的《事物掌故叢談》為藍本。該書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的代表作,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既是一部
本書含1000多幅精美圖片,在科學家團隊的裝作下以精美的圖解形式呈現(xiàn),帶你從天文學家的視角上縱觀宇宙探索的歷史,和人類在太空中前行的腳步,重新了解太陽系每一顆行星的秘密,神奇的太空天象是如何形成的?看看那些戰(zhàn)功累累的先進航天器,它們是怎么構成的,宇航員們經(jīng)歷了哪些實驗?宇宙中的恒星、行星和暗物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太空
《海洋文明研究》是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創(chuàng)辦,旨在配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倡議,關注藍色海洋文明,推動海洋史學術研究,刊載海洋史各相關領域學術論文的專業(yè)學術輯刊。本輯收錄有關論文20篇。探討了我國明清時期海防意識的產(chǎn)生與轉變以及近代以來長三角城市的崛起發(fā)展等問題。本輯涵蓋的內容豐富,對于研究開放、多元、包容、進
黑洞很是吸引眼球,不過,一般人認識黑洞,必須從認識宇宙開始。而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是何等艱辛!地球、太陽、銀河系直至宇宙我們一步步地走過來。本書為您介紹黑洞、中子星、脈沖星等。星云是宇宙中各種天體的“原料庫”,也是極其漂亮的天體。我們會為您介紹星云演變成恒星、恒星演變成白矮星、中子星直至黑洞的進程,帶您領略宇宙的神奇與
本書是一本介紹脈沖星的科普書籍,包括脈沖星(轉動中子星)的基礎知識,脈沖星的發(fā)現(xiàn)和驗證歷史,及其各種現(xiàn)象。我們根據(jù)國際最新的科學成就,以及中國天眼的科學目標,將新的科研成果寫進本書。具體包括:脈沖星的發(fā)現(xiàn)歷史及故事,早期中子星理論的發(fā)展,脈沖星的參數(shù)結構,各種特殊類型脈沖星的現(xiàn)象和物理解釋。本書主要針對中學生、大學生以
《國圖日歷》是國家圖書館委托本社編輯出版的一種以宣傳圖書和閱讀為主題的日歷,旨在為推動建設書香社會盡一份責任。2020年,我們將日歷的主題定為古都遺韻,其內容取材于一系列清末京城的民間風俗畫,如《京都叫賣圖》《北京民間風俗百圖》《街頭各行業(yè)人物》等。這些難得的歷史圖景,亦堪稱中國風物的手繪圖畫,極具收藏價值、文獻價值和
本書集結了作者長期以來研究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經(jīng)濟活動、人類命運的關系的深度思考和規(guī)律探索文章,作者認為,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氣候賭場”,正在搖動全球變暖的骰子,但仍有時間轉身走出賭場,改變人類暗淡的前景。作者分析了當今重要的氣候變暖問題,指出了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確定與不確定的影響與災難,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物種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