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哲學學科堅持不懈地進行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努力通過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來促進哲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并把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轉化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思想力”,形成了吉林大學哲學學科獨具特色的思想傳統(tǒng),在哲學基礎理論的一系列重要領域取得國內矚目的重大成果,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結集出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第11輯 2016年·下)》其宗旨就是要進一步深化這一思想傳統(tǒng),充分吸取于哲學思想史的偉大成就,批判性地反思當代中國人與人類社會的生存矛盾,推進中國人和當代人類現實生活的自我理解,創(chuàng)造“有我”的哲學思想。
本刊專稿
新馬克思閱讀的開端
《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當代闡釋
《資本論》康德式解讀的啟示與局限——柄谷行人關于馬克思的“視差之見”
市場經濟的“物質變換”及其形上價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思想
經濟危機與經濟學的危機——哲學視角審視下的經濟學的性質與邊界
馬克思與皮凱蒂關于利潤率問題的分歧及其根源——以《資本論》與《21世紀資本論》為例
從“工資鐵律”看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哲學觀研究
哲學理論如何落到實處
為什么在哲學中沒有更大的進步
心靈的超越——布倫塔諾論“存在”的多重含義
“科學范式”理論內涵的哲學啟示
政治哲學研究
論麥金太爾縫合“是”與“應該”之間的鴻溝及其理論困惑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重釋馬克思思想連續(xù)性——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
重思帝國主義:概念、機制和結果——霍布斯鮑姆的研究和貢獻
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傳承關系研究
論康德的實踐自由觀
馬克思與康德的思想關系
談學論道
大學的好老師
把讀書當成一種快樂
書評
掙扎在主權裂縫中的潛在難民——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評主術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第11輯 2016年·下)》:
二“物質變換”的市場經濟新特征
人與自然界關系中的“物質變換”,主要是通過生產性的經濟活動來發(fā)生和實現的。因此,“物質變換”的內容、方式和水平取決于人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活動的方式。人們總是憑借一定的生產能力,在特定的經濟形式中進行“物質變換”。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物質變換”的特征,體現著人所擁有的生產能力和水平,也體現著某種經濟形式的性質和特點。
人的經濟活動與生產能力的發(fā)展,經歷著從自然性到超自然性再到新的自然性的歷史過程。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區(qū)分,是按照兩個尺度劃分的。第一個尺度是人來自肉體的體力與來自頭腦的智慧所達到的程度以及這二者以誰為主、以何種方式結合并產生什么樣的生產能力;第二個尺度是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人把自己作為何種存在,放在何種地位,獲得何種成果。這兩個尺度是有內在關系的,第一個尺度是第二個尺度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個尺度是第一個尺度的體現和結果。在整體上運用這兩個尺度分析和概括人的經濟活動與生產能力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可以形成如下看法。
在自然性階段,人來自肉體的體力和來自頭腦的智慧相對不發(fā)達,在生產中體力居于主導性的地位,智力屬于從屬性的因素,二者以經驗性、群體性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進行“物質變換”。在這個階段,人依據自己群體的自然性(體力性)的生產水平,依賴著自然界與自然力。在當時的人看來人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群體的力量在自然界的面前都是渺小的。只有依靠和崇拜自然,人才能從自然界那里獲得維持生存的生活條件。這種狀況,在漫長的自然經濟時期一直存在著。
在超自然性階段,人的體力和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具根本性的變化是智力逐漸取代了體力的主導地位,而體力則退居為從屬性的力量。伴隨著這種變化,智力與體力超越經驗性群體性的結合方式,以人的個性為基礎,通過科學和技術的形式結合起來。這時,人們開始憑借智慧性、知識性的科學技術以及個體能力進行“物質變換”。在這個歷史時期,人依據增強了的個體知識能力和科技性生產水平,試圖獨立于自然界。在這時的人看來,掌握了科學技術的知識性的人是頂天立地的,在人面前,自然界是可以戰(zhàn)勝的,而人則是偉大的。只要相信人,依賴人的力量,就不僅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且任何人間奇跡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狀況,從18世紀市場經濟確立與人的獨立性形成直至20世紀,始終存在于人們的觀念與行動中。新的自然階段,是指從今天走向未來的歷史時代。在新的時代里,人在繼續(xù)提高自身體力與智力的基礎上,追求智力與體力更完美的結合,從而達到以人類性為基礎,通過生命科學與生命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界也就是與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觀和價值觀。這時,人既不是盲目地依賴和敬畏自然,也不是自大地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而是以生命性的自然倫理觀對待自己和自然界,以自我發(fā)展與自我節(jié)制相結合的理念和行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并且以這種生存理念、生存文化和生存方式進行“物質變換”。這時,人在自然界中才真正是“自由自覺的生命存在”,而自然界也才真正成為人的“無機身體”。這種狀況是當代人在21世紀的生命理想和境界。
上述分析為我們把握市場經濟的“物質變換”特征確立了歷史性的前提。在這個前提的背景中,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理論性的線索:一是把市場經濟的“物質變換”放在和自然經濟“物質變換”的比較中去把握其特征,并把市場經濟放在18世紀至今再到未來的完整歷史過程中,整體性地看它的“物質變換”特征。二是把市場經濟的“物質變換”放在人的體力、智力發(fā)展水平及其結合方式的基礎上去把握其特征。三是把市場經濟的“物質變換”放在人與自然界彼此之間從“物化”到“人化”的統(tǒng)一關系中去把握其特征。按照這樣的邏輯線索,有可能較為準確、客觀地發(fā)現市場經濟“物質變換”的特征,并作出合理的概括。
。1)從歷史的角度看,市場經濟“物質變換”的特征應該首先分析自然經濟“物質變換”的特征。在自然經濟時期,人們以依賴性的群體為單位,在彼此分散、封閉的狀態(tài)下,通過簡單的生產手段進行生產活動,用原始的農業(yè)、牧業(yè)、漁業(yè)等手段與自然界接觸并進行“物質變換”。這種“變換”是在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進行的。這種狀態(tài)的“物質變換”是以直接性、實體性和簡單性為主要特征的,主要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因此,這種“物質變換”的對象、手段和結果都帶有濃厚的、“自給自足”色彩和局限性,是自然性為主或依從自然的“物質變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