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主動出擊,贏得機遇
要把握轉瞬即逝的機會,就要學會說服他人,向別人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觀點。
——李開復
不迷戀安穩(wěn)的工作
現代社會需要積極向上、勇于參與、勇于接受挑戰(zhàn)的人。
——李開復
很多人都想成功,但實際選擇的時候卻又總是求穩(wěn),這是矛盾的。穩(wěn)定的工作可以給人帶來更多的安全感,但同時,這種缺少變化的環(huán)境也容易消磨一個人的斗志,讓人變得平庸。更嚴重的是,日復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容易讓人產生厭煩感的,這種對工作的厭煩感往往會延伸到生活當中,從而讓人喪失對成功的渴望,這是極其可怕的。
李開復覺得,一個人想要成功,想要實現自我,就要有一股沖勁,要懂得積極主動地去爭取,要對穩(wěn)定的現狀保持警惕,有一種警覺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保有激情,去做更多、更大、更能實現自己價值的事情。
李開復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博士畢業(yè)之后,李開復選擇了留校任教,做了一名副教授,根據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制度,李開復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干幾年之后,就可能得到終身教授的位置。這是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也符合李開復的初始設想,不過漸漸地,他開始感覺到迷茫了。
按李開復的設想,教職應該就是以研究為主的,整天跟各種數據打交道,但他卻受到很多“非學術”問題的困擾,要拉經費,要參加各種與學術無關的討論會議等。更重要的是,他感覺不到變化,仿佛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日子過得非常平淡,這份平淡給他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同時也讓他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
有一天,李開復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沒有講明身份就直接跟他說:“開復,我知道你。現在蘋果公司的兩個副總裁看上你了,他們覺得你應該跑出來做真正的產品,而不是研究數據,想要你來談一談。怎么樣?有興趣嗎?”
放下電話后,李開復心里很激動,他隱約感覺到,應該考慮“沖出圍城”了。
1990年的一天,李開復來到了位于加州硅谷的蘋果公司總部,接見他的是蘋果的兩位赫赫有名的副總裁。其中,戴夫跟李開復談了很多,最后還邀請李開復去他家做客。在交談的過程中,戴夫跟李開復說了找他來的原因。蘋果當時正在做MacⅢ,想要把語音識別這一塊分離出來,而李開復正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想要他加盟蘋果。
戴夫給李開復描繪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是廣闊的,但李開復心里明白,這美好的前景也是充滿了挑戰(zhàn)的,如果成功,一切皆好,萬一失敗,自己將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出來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不過,最后李開復還是決定加盟蘋果,因為戴夫的一句話“擊中”了他。戴夫在談話的最后說:“你是想一輩子寫一堆像廢紙一樣的學術論文,還是想要來真正地改變世界呢?”
對李開復來說,這句話是足夠震撼的,促使他離開安穩(wěn)的環(huán)境,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事實證明,李開復的選擇是對的。
李開復是成功的,他的成功離不開其一次次的正確抉擇,在每次面臨重大的選擇問題時,李開復都給出了正確答案。這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來自內心,更來自他主動積極的性格。如果沒有勇敢的、積極的進取精神,沒有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那么,李開復現在可能會是一個大學教授,整天過著懶散的日子,沒有機會體驗波瀾壯闊的人生,更沒法擁有一次次的成功經歷。
李開復是年輕人的導師,是年輕人要學習的對象,但其值得學習的地方不是他的做法,更不是他的經歷,而是他的精神,在李開復身上,勇敢迎接挑戰(zhàn)的精神,才是最可貴的,最值得學習的。想要成為李開復那樣的人,就要具備他那樣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也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一個成功的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肯定會選自己未曾經歷過的那一個,這是一種勇敢,更是一種智慧。只有勇于探索未知,不迷戀安穩(wěn)的工作,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成就更大的事業(yè)。
抬起頭來努力,發(fā)現機會
機遇來臨時,要積極把握;尚未看到機遇時,要時刻準備,保持警覺。
——李開復
大多數年輕人都在為成功而不斷努力著,但往往收效甚微。處于這個階段的人們,常常會表露出一種頹廢,認為自己命不好,滿腔抱負無處施展。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應該的。我們要意識到,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成功必須要努力、付出,但并不是每個人的努力、付出都能換來成功,如果努力的方向錯了,那么不但沒法成功,反而可能導致失敗。
在這方面,李開復有很多的經驗,他認為,想要成功,努力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但還要懂得如何努力,如何付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樣的付出才是有價值的,什么時候的努力效果是最好的。李開復的觀點是努力付出的時候不應該是埋頭付出,而是要抬頭付出。
李開復所說的抬頭付出是指不要悶著頭只知道干活,還要了解周圍的情勢,保持一定的警覺度,要在努力的同時發(fā)現機會,并把握機會,只有這樣,成功的概率才會更大。而關于這點,他的一段經歷很能說明問題。
1977年,李開復參加了一個“高中學生創(chuàng)業(yè)嘗試”的課程。課程的內容是學生們在商業(yè)志愿者的指導下創(chuàng)建自己的公司,學習和體驗商業(yè)運行方式。這一年,李開復被選為負責銷售的副總裁。他們選取的項目是鋼材加工,將鋼材做成一個個用來扣餐布的圓環(huán)。大多數學生負責生產,而李開復則主要說服家長們來買產品。
在整個過程中,李開復很努力,但效果并不是很好,雖有盈利,但不高。不過聰明的李開復從中悟到了一個道理,產品必須是有市場銷路的,真正的好產品不應該是你求著人家買,而是別人懇請你賣給他。
1978年的時候,有了更多想法的李開復決定再參加一次“高中學生創(chuàng)業(yè)嘗試”,他主動競選總裁,給同學們講了自己之前的發(fā)現,最后成功當選。這一次他總裁當得很成功,也讓他學到了更多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要自己勇敢爭取的。而且,他也練就了一雙慧眼,平時總是盯著各種商機,琢磨如何做生意。
就在同年,李開復所在學校決定,縮短午飯時間,規(guī)定下來之后,同學們非常氣憤,發(fā)牢騷,向校方反映情況,但校方根本不聽。很多同學都積壓了一肚子的怒氣,可是校園內沒有媒體,學生們找不到發(fā)泄的渠道。李開復也跟同學們一樣,對這件事表示憤慨,但他不像別人那樣,只知道憋在心里,而是想出了辦法,并將之做成了生意。
李開復聯合了平時跟自己非常要好的同伴,定制了一批T恤,背上印著“延長午飯時間”等標語。T恤印出來之后,他們就開始分頭銷售,且業(yè)績不俗。雖然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說,李開復的這一次創(chuàng)業(yè)還是非常成功的。他通過這一次行動,實現了由別人贊助支持到完全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轉變,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這一切,當然都是由于他的警覺,他能夠注意到機會的到來。
李開復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就是他身上有很多人沒有的品質,警覺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因為有這份警覺,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夠抓住機會,從而做成別人做不成的事情。這是年輕人應該學習的地方,學習他不僅努力,還能夠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在努力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審視周圍,發(fā)現機會,并把握住機會。
成功是需要努力的,但更需要抬起頭來努力,在付出的同時,更要保持警覺,只有這樣我們的付出才有意義,才能夠換來應有的回報。這是李開復的成功經驗之一,可以幫助想成功的人少走彎路,是年輕人必須學習、掌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