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科技發(fā)展為導向,戰(zhàn)略思維為指引,理論創(chuàng)新為手段,積極探尋國家安全的規(guī)律、特點和發(fā)展趨勢,通過對核安全、生化安全、外空安全、網絡安全和軍事技術交流等諸多領域的深入分析,試圖揭開科學技術與國家安全互動關系的真實面紗,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國家安全理論創(chuàng)新打開新的思路。
杜雁蕓,山西大同人,1980年生,法學博士,畢業(yè)于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現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網絡電磁空間安全、中美關系和科學技術與國家安全領域的研究。
劉楊鉞,湖南長沙人,1984年生,博士,畢業(yè)于香港城市大學,F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2014~2015年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系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網絡安全、地區(qū)安全等方面研究。
第一章 緒論【劉楊鉞】
第二章 核技術與國家安全【楊華文】
第一節(jié) 世界核技術發(fā)展與國家安全
第二節(jié) 新時期國家安全面臨的“核”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 努力維護國家核安全
第三章 生化武器與國家安全【劉楊鉞】
第一節(jié) 生化武器的發(fā)展與應用
第二節(jié) 當前生化安全面臨的基本威脅
第三節(jié) 積極構建生化威脅防御體系
第四章 空間技術與太空安全【徐能武 黃 嘉】
第一節(jié) 世界空間技術發(fā)展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太空安全面臨的威脅和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 積極參與推動太空國際安全合作
第五章 網電技術與網絡空間安全【杜雁蕓】
第一節(jié) 網電技術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及現狀
第二節(jié) 網絡空間安全面臨的威脅和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 網絡空間全球治理的路徑選擇
第六章 軍事技術交流與國家安全【馬建光】
第一節(jié) 軍事技術交流的基本概況
第二節(jié) 美國對外軍事技術交流
第三節(jié) 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交流
第四節(jié) 印度對外軍事技術交流
第五節(jié) 日本對外軍事技術交流
后 記【杜雁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