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供臨床醫(yī)學、類護理學類、相關醫(yī)學技術類等專業(yè)使用)》仍然分為三篇進行介紹,包括醫(yī)學免疫學、醫(y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部分內容,順取第2版教材中的優(yōu)點和成熟的內容,同時又注意吸收和借鑒國內外醫(yī)學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新教材的優(yōu)點,加入醫(yī)學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的新知識、新成果和新技術,并在加強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醫(yī)學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與臨床醫(yī)學、臨床護理、藥學、康復醫(yī)學等緊密聯系;刪去了發(fā)病率已經很低的一些不常見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內容。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材中還適當安排了一些選修內容。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供臨床醫(yī)學、類護理學類、相關醫(yī)學技術類等專業(yè)使用)》每個章節(jié)前有學習目標,從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個層次指導學生更好地把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供臨床醫(yī)學、類護理學類、相關醫(yī)學技術類等專業(yè)使用)》的內容,章節(jié)后面?zhèn)溆行〗Y和思考題(以二維碼形式展現),該思考題基本覆蓋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供臨床醫(yī)學、類護理學類、相關醫(yī)學技術類等專業(yè)使用)》的重要知識點.以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病原生物學概述
第二節(jié) 免疫與醫(yī)學免疫學概述
第一篇 醫(yī)學免疫學
第二章 免疫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免疫器官
第二節(jié) 免疫細胞
第三節(jié) 細胞因子
第三章 抗原
第一節(jié) 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
第二節(jié) 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條件
第三節(jié) 抗原的分類
第四節(jié) 醫(yī)學上常見的重要抗原
第五節(jié) 超抗原與佐劑
第四章 抗體
第一節(jié) 抗體的結構
第二節(jié) 抗體的生物學活性
第三節(jié) 各類抗體的特性與功能
第四節(jié) 人工制備抗體
第五章 補體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補體系統(tǒng)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第二節(jié) 補體系統(tǒng)的活化
第三節(jié) 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第四節(jié) 補體與疾病的關系
第六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
第一節(jié) HLA抗原的分子結構、分布與功能
第二節(jié) HLA在醫(yī)學上的意義
第七章 免疫應答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第三節(jié) 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第八章 超敏反應
第一節(jié) I型超敏反應
第二節(jié) Ⅱ型超敏反應
第三節(jié) Ⅲ型超敏反應
第四節(jié) Ⅳ型超敏反應
第五節(jié) 四種類型超敏反應的比較
第九章 自身免疫病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損傷機制及典型疾病
第三節(jié) 自身免疫病發(fā)生的相關因素
第四節(jié) 自身免疫病的治療原則
第十章 免疫學應用
第一節(jié) 免疫學診斷
第二節(jié) 免疫學防治
第二篇 醫(yī)學微生物學
第十一章 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第一節(jié)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細菌的結構
第三節(jié) 細菌形態(tài)檢查法
第十二章 細菌的生長繁殖與代謝
第一節(jié) 細菌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細菌的營養(yǎng)與生長繁殖
第三節(jié) 細菌的新陳代謝
第四節(jié) 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
第十三章 細菌的分布
第一節(jié) 細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節(jié) 細菌在人體的分布與人體的微生態(tài)系
第三節(jié) 機會性感染
第十四章 消毒與滅菌
第一節(jié) 物理消毒滅菌法
第二節(jié) 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三節(jié) 生物安全
第十五章 細菌的遺傳變異
第一節(jié) 細菌的變異現象
第二節(jié) 細菌的遺傳物質基礎
第三節(jié) 噬菌體
第四節(jié) 細菌變異的機制
第五節(jié) 細菌變異在醫(yī)學中的實際意義
第十六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jié) 細菌的致病性
第二節(jié) 機體的抗茵免疫
第三節(jié) 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結局
第四節(jié)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第十七章 醫(yī)院感染
第一節(jié) 醫(yī)院感染的概述
第二節(jié) 醫(yī)院感染的分類
第三節(jié) 醫(y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微生物
第四節(jié) 醫(yī)院感染的監(jiān)測與控制
第十八章 球菌
第一節(jié) 葡萄球菌屬
第二節(jié) 鏈球菌屬
第三節(jié) 肺炎鏈球菌
第四節(jié) 奈瑟菌屬
第十九章 腸道桿菌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埃希氏菌屬
第三節(jié) 志賀茵屬
第四節(jié) 沙門菌屬
第二十章 螺形菌
第一節(jié) 霍亂弧菌
第二節(jié) 副溶血性弧菌
第三節(jié) 空腸彎曲菌
第四節(jié) 幽門螺桿菌
第二十一章 厭氧性細菌
第一節(jié) 厭氧芽孢梭菌屬
第二節(jié) 無芽孢厭氧菌
第二十二章 分枝桿菌屬
第一節(jié) 結核分枝桿菌
第二節(jié) 麻風分枝桿菌
第二十三章 動物源性細菌
第一節(jié) 炭疽芽孢桿菌
第二節(jié) 布魯氏菌屬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原性細菌
第一節(jié) 白喉棒狀桿菌
第二節(jié) 銅綠假單胞菌
第三節(jié) 流感嗜血桿菌
第四節(jié) 百日咳鮑特菌
第五節(jié) 軍團菌屬
第六節(jié) 空腸彎曲菌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jié)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其功能
第三節(jié) 病毒的增殖
第四節(jié)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第二十六章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jié) 病毒的傳播方式
第二節(jié) 病毒感染的類型
第三節(jié) 病毒的致病機制
第四節(jié) 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jié)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第二節(jié)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八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節(jié)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節(jié) 麻疹病毒
第三節(jié) 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
第四節(jié) 腮腺炎病毒
第五節(jié) 風疹病毒
第二十九章 腸道病毒
第一節(jié) 脊髓灰質炎病毒
第二節(jié) 柯薩奇病毒
第三節(jié) ?刹《
第四節(jié) 輪狀病毒
第三十章 肝炎病毒
第一節(jié)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節(jié) 己型肝炎病毒
第三節(jié)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節(jié)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節(jié) 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節(jié) 庚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一章 黃病毒
第一節(jié)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第二節(jié) 登革病毒
第三節(jié) 森林腦炎病毒
第三十二章 出血熱病毒
第一節(jié) 漢坦病毒
第二節(jié) 新疆出血熱病毒
第三十三章 皰疹病毒
第一節(jié) EB病毒
第二節(jié) 單純皰疹病毒
第三節(jié) 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
第四節(jié) 巨細胞病毒
第三十四章 逆轉錄病毒
第一節(jié)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節(jié) 人類嗜T細胞病毒
第三十五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第一節(jié) 狂犬病病毒
第二節(jié) 朊粒
第三十六章其他微生物
第一節(jié) 螺旋體
第二節(jié) 立克次體
第三節(jié) 衣原體、支原體、放線菌
第三十七章 真菌學
第一節(jié) 真菌概述
第二節(jié)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三篇 人體寄生蟲學
第三十八章 總論
第一節(jié) 寄生蟲的生物學
第二節(jié) 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jié) 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
第三十九章 醫(yī)學蠕蟲
第一節(jié) 線蟲
第二節(jié) 吸蟲
第三節(jié) 絳蟲
第四十章 醫(yī)學原蟲
第一節(jié) 溶組織內阿米巴
第二節(jié) 鞭毛蟲
第三節(jié) 孢子蟲
第四十一章 醫(yī)學節(jié)肢動物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常見節(jié) 肢動物
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