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與整合:第二屆兩岸四校中文學術營論文集》是第二屆兩岸四校中文學術營交流活動的集中成果展示,收錄了兩岸四校很好學子的21篇論文,內容涵蓋文獻源流與思想史考辨、古典作品的文學文本闡釋、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學傳統(tǒng)、翻譯與異域之眼、語言與文化等方面,顯示出四校學子在上述領域內的專業(yè)性和開拓性,可謂琳瑯滿目,開人眼界。
適讀人群 :大學院校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 在歷史留給現(xiàn)代中國人文學術的重要歷史遺產中,有關漢民族語言、文學以及文獻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大陸和港澳臺中文學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對象。盡管在這一領域展開的研究,在基本的研究理念和學術指歸上并無太大差別,但是由于各自現(xiàn)當代學術文化語境和學術隊伍知識結構形成的差異,必然帶來在研究重心、趣味、方法以及范式諸方面的不同,打量研究對象的眼光也不盡一樣,他們之間往往具有某種洞見和遮蔽交替互補的感覺,具有相互映照和疊加澄明的效果,從而呈現(xiàn)出所謂“視域融合”的豐富局面。
序一
中文學術共同體的夢想,實踐與期許
陳躍紅
關于四校中文合作平臺的建立以及研究生學術研習營的緣起,在首屆研習營最初的論文結集《論漢語文學與文化》的序言中,已經(jīng)有大致勾勒。此次將要出版第二屆研習營的文字,壽桐和隆獻二位教授,當年各自中文系的當家人,作為當事人又有進一步詳盡的敘述,讀者盡可參閱,我這里就不必贅述了?上]有來得及約到另一位當事人,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原主任施仲謀教授的文字,要不然,似可謂完美!
此刻,我坐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寓所的桌前寫這段文字,這所新興的國際化學校于地理位置上處于粵港澳大灣區(qū)的中心地帶,離香港、澳門很近,去臺灣也不算太遠。我的北大中文系同人宋亞云副系主任告訴我,也就在幾天前,第三屆四校研習營剛剛在臺大舉辦,雖然主事者已不再是我們今天寫序的幾位,但是想想共同的事業(yè)能夠在接棒同人的操持下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內心無比欣慰!
說不上是巧合吧,不過這第二輯論文集在此時能夠付梓出版,至少也算是給咱們這個梯隊的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016年的7月末,第二屆四校研究生研習營定期在北大舉辦。此時,北大中文系本屆班子任期已滿,換屆順利完成,工作已經(jīng)陸續(xù)交接,新班子等行文下來就可走馬上任,本人新的工作去向也已確定,即將一路南“漂”,奔向創(chuàng)新之城深圳。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要順利操辦好這屆學術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有老朋友壽桐教授和隆獻教授的鼎力支持,本系候任的陳曉明系主任也趕來助陣。有我的得力博士生邊明江、龔世琳的全力擔當,以及靳成誠、胡根法的認真助力,有來自臺大、澳大和北大眾多研究生營員的積極參與,學術交流的系列活動得以成功舉辦。期間老天爺也似乎很給面子,適逢雨季竟連續(xù)幾日藍天白云,正當炎夏卻不時清風徐來,就連一段時間以來不斷肆虐京城的霾神,也渺無蹤影。整個學術營地的學術對話次第展開,學術火花不時碰撞,師生課余交流親密無間,眾同學湖邊散步,燕園覽勝,結下殷殷情誼。記得告別聯(lián)歡,真可謂節(jié)目紛呈,禮物貼心,歡聲笑語,難分難舍。李派同學爐火純青的古箏獨奏,一時傾倒眾人,至今縈繞于心。
此后這兩年,我來到深圳,開始著手籌建南方科技大學的人文學科,其間的繁忙和艱難自不待言,然而,第二屆四校學術營論文集子的編選出版事宜,始終是縈繞于心,時時記掛。此時明江已赴東京大學游學,喜得有世琳竭力承擔,在明江的配合下,學習之余,不辭勞苦,聯(lián)系各校學友,寫稿,催稿,改稿,結集訂正。壽桐和隆獻兩位教授也在暑期諸事繁多之際,擠時間動筆,欣然賜稿,于是集子終于大功告成。四川人民出版社黃立新社長和張春曉主任來南科大訪問后,承諾全力幫助出版,內心不勝感激!
即將住筆的此刻,抬眼窗外,校園層巒疊翠的荔枝山野之間,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樓宇正在拔地而起。深圳、北京、臺北、香港、澳門,所有的連接,所有的努力,都開始走進一個新的階段。該做的,我們已經(jīng)盡力,更多的,則盡可相信不斷接力的后續(xù)眾人。而我們,就如壽桐教授是在加拿大寫就他提交的序言一樣,也許,該出門散散心了!
2018年7月22日于南山西麗校園公寓
編者:陳躍紅,北京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2012-2016),F(xiàn)任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人文中心主任,樹禮書院院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出版有《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性與跨文化比較宿命》《同異之間》《比較詩學導論》《歐洲田野筆記》等論著。
目錄
序一:中文學術共同體的夢想,實踐與期許/ 陳躍紅
序二:一種學術夢的抵達 / 朱壽桐
序三:以文會友,疑議與析: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臺灣大學“四校中文研究生學術研習營”點滴(代序)/李隆獻
文獻源流與思想史考辨
論《左傳》與出土文獻的“大事紀年”形式與敘事特色 /蔡瑩瑩
去就與時逢事異——《左傳》用《易》自主化中的春秋《易》之實用性 /陳婉瑩
顧炎武論“《漢書》不如《史記》”——以《日知錄》為核心 /許愷容
傅斯年圖書館藏《國史地理志》稿本殘卷與清代國史館的官修方志事業(yè) /邱怡瑄
東漢碑刻中的“循吏”書寫 /楊笑菡
古典作品的文學文本闡釋
末世中的文化堅守——論《桃花扇》中幾個邊緣人物的文本內涵 /柏英杰
“以意逆志”與漢至宋代的《周南》解釋:以《毛詩正義》和朱熹《詩集傳》為中心 /胡根法
論初盛唐貴戚子弟的文學教育 /韓達
嵇康《聲無哀樂論》“和”的三種維度 /何孟穎
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學傳統(tǒng)
家國史詩.耄耋追懷——《野葫蘆引》與《巨流河》的歷史敘事和戰(zhàn)爭記憶 /宋雪
論莫言辯證法思維下鄉(xiāng)土資源的選擇和變異 /張麗鳳
翻譯與異域之眼
重新理解“體性”——從三個英譯本出發(fā) /雷鳴
“科學”與“人情”的糾葛——論魯迅早期科學小說翻譯 /孫堯天
“grotesque”譯名爭議 龔世琳
尼采《悲劇的誕生》中的喜劇與阿里斯托芬 /邊明江
康拉德的小說觀對我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1919-1949)之影響 /葉雷
從軍事史的角度看秦帝國和羅馬帝國的興起 /靳成誠
語言與文化
簡論“給vp”結構主觀性意義的歷史來源 /寇鑫 袁毓林
晚清以來北京歌謠出韻現(xiàn)象初探 /崔葉子 王韞佳
香港城市公共領域語言生活狀況調查——香港街市、商場以及銀行語言使用情況對比 /張韻
平羅方言中的回漢差異——以名詞重疊式小稱為例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