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8年春 28)》本期人物:
虞建華,1950年出生,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教授,1991年獲英國東英格蘭大學博士學位,1996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學術職務包括:教育部英語專業(yè)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副會長,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以及《外國語》、《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譯林》等出版物編委。曾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人文學科研究金、美國富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獎學金、香港中英友好獎學金及國務院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全國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一項,一般項目一項,省部級項目四項。著有《20部美國小說名著評析》(1989年)、《新西蘭文學史》(1994年第一版出版,2015年修訂版出版)、《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2004年)、《杰克·倫敦研究》(2009年)、《英語短篇小說教程》(2010年)、《美國文學大辭典》(2015年)等,其中,《新西蘭文學史》獲得“教育部優(yōu)秀學術專著獎”,《英語短篇小說教程》被評為“教育部精品教材”,《美國文學大辭典》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另有譯著《五號屠場》(2008年)等五部;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外國語》《中國翻譯》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
2011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諾亞·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出版《人類簡史》(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一書,聚焦“智人”(Homosapiens)的演化史,新人耳目,令讀書界矚目。該書認為,大約7萬年前,智人——我們現(xiàn)代人的祖先——開始掌握了虛構故事的本領,或者說,學會了“八卦”,從而引發(fā)了一場人類演化史上的“認知革命”(cognitiver evolution)。盡管赫拉利的觀點不乏爭議,但我們不難推斷,人類在大腦具備創(chuàng)造性想象和虛構故事的革命性功能后,肯定創(chuàng)造出了腦力勞動的重要產(chǎn)品——文學。只不過在文字或書寫符號產(chǎn)生之前,人類創(chuàng)作的文學自然是“口頭文學”,是書面文學出現(xiàn)之前的“腦文本文學”。在本期訪談中,聶珍釗教授將“口頭文學”界定為沒有本體存在的經(jīng)由口頭表達和流傳的文學,是作為“腦文本”存在的文學。他從人的起源和文學的起源重新認識和理解文學,或者說,從“腦文本”和“腦文本文學”的角度重新回答文學起源與文學定義的問題,充分展示了新時代中國學者的學術創(chuàng)新精神。
學術創(chuàng)新源自學術自信。幾年前,國內(nèi)有學者提出一個引人矚目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命題,即“強制闡釋論”,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當代西方文論。“強制闡釋論”旨在批判對文本和文學作符合論者主觀意圖和結論的闡釋,反對“場外征用”,即反對在文學研究中征用文學領域之外的其他學科理論并強制性移植到文論場內(nèi)。其實,文學研究總要與其他學科或?qū)W科場域產(chǎn)生錯綜復雜的重疊或交叉關系,幾乎很難局限于純粹的、封閉的文學場域而“獨善其身”!皥觥弊鳛檫@一前沿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其本身就是對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場域”(field)理論有意無意的“征用”。如果從源頭上看,“場域”這一概念又發(fā)軔于19世紀中葉的現(xiàn)代物理學。英國文藝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在《文學理論引論》(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1983)一書中指出,“文論”(literary theory)不僅僅來源于文學,也不單單適用于文學。
學科邊界大都是人為建構的,現(xiàn)代學術分工造就了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的學科畛域。錢鍾書先生曾經(jīng)提出過三個“打通”:打通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文史哲,其目的在于克服文學研究中的時空閉塞與學科關門主義。這也是當下跨學科研究方興未艾的重要理據(jù)。本期《論叢》開設“文學與經(jīng)濟學”欄目,所刊登的5篇論文借鑒英美近年來興起的“新經(jīng)濟批評”(New Economic Criticism),探討文學的社會經(jīng)濟問題,涵蓋經(jīng)濟發(fā)展史、商業(yè)倫理、出版經(jīng)濟與閱讀倫理、文學出版中的資本力量、憂郁的經(jīng)濟學根源等命題,是國內(nèi)英美文學跨學科研究的新嘗試。在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消費主義浪潮中,在當代跨國資本的全球化進程中,英美文學研究中的“新經(jīng)濟批評”肯定會有用武之地的。
由于文學經(jīng)典無一不是內(nèi)涵深厚或包羅萬象的,文學研究自然不可能定于一法,也不會囿于“場內(nèi)”而自縛手腳。即便是英美新批評(NewCriticism)所主張的“內(nèi)部研究”實際上也無法排斥文學場外因素的滲透!凹兾膶W地去研究”只能是“純粹主義者”的一廂情愿。本期《論叢》中的多數(shù)文章是對英美經(jīng)典作家與作品的研究,其中的政治、經(jīng)濟、階級、族裔、性別、空間、文化等研究視角既內(nèi)在于文學場域之中,又與其他場域存在密切關聯(lián);既有著各自的立論基石與理論指歸,又不乏豐富的文學旨趣與批評意蘊!皥鰞(nèi)”與“場外”都是相對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場內(nèi)”、不拒斥“場外”并在特定層面對相關學術命題做出的新理解、新認知與新發(fā)現(xiàn)。
訪談
從腦文本談起——聶珍釗教授談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
英國文學
論《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話語權力與主體重構:達菲詩歌的女性身體敘事探究
隔世融匯的異象,交互啟明的藝術:論布萊克的《天路
歷程》插畫
中世紀晚期英國文學中的農(nóng)民寫作
蕭伯納、喬伊斯的流亡詩學與愛爾蘭文學空間
流散、雜糅與英格蘭身份焦慮:愛爾蘭戰(zhàn)爭中的《亨利
五世》
失落中的真實:康拉德小說《陰影線》中的有機共同體
思考
《威弗利》的地點記憶與政治想象
他者與自我重構:勞倫斯《羽蛇》中的倫理問題研究
美國文學
From Provincialism to Metropolitanism:Social Mobility in English and American:Novels Of“the Young Man from the Provinces
Yijing and Sense—Grammar as Possible Fields for Innovation of Modern:English—Language Poetry,with Discuss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try on Ezra Pound and Imagism
都市戲劇與空間正義:三部美國族裔戲劇中的政治考量
杜波伊斯論藝術與宣傳
“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座城”:論威廉斯抒情史詩《帕特森》
中城與人的隱喻
霍桑與權力技術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紅A字和催眠術的啟示
論美國非裔詩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詩學及其族裔
訴習之
論德里羅小說的藏傳佛教淵源
文學理論
全景敞視主義與偵探小說中的“看”
解析與對話:西方抒情詩如何呈現(xiàn)內(nèi)心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zhuǎn)換
文學與經(jīng)濟學
欄目主持人語
約翰·高爾特的《限定繼承權》與18世紀蘇格蘭經(jīng)濟發(fā)展史
《董貝父子》中的“商業(yè)倫理”與勞動價值
市場經(jīng)濟中的司各特:文學出版業(yè)與歷史小說的興起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出版經(jīng)濟與文學創(chuàng)作
論《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憂郁的經(jīng)濟根源
地理詩學的批評實踐:評《海明威的地理:親密感、物質(zhì)性
與記憶》
文化對話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文化間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會議綜述
征稿啟事
封面人物:虞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