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者,長善而救失者也。中國傳統(tǒng)教學不重記問之學,而重開發(fā)和啟迪人人本有的真實智慧,以幫助學者變化氣質、改過遷善為宗旨!抖Y記》《師說》《荀子勸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教學的經典之作。
本書經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點字詞加以詳注,每個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評議,是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的日課讀本。本書的注釋、易解和評議不同流俗,實與古德一脈相承,會心之處,就在字里行間。
中國傳統(tǒng)教學的經典之作,釋凈空教授專文作序并題字推薦!
本書經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點字詞加以詳注,每個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評議,是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的日課讀本。
本書的注釋、易解和評議不同流俗,實與古德一脈相承,會心之處,就在字里行間。
中國教育經典老三篇
當前阻礙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的瓶頸,就是教育,而阻礙教育進步的瓶頸就是教師。這是毋庸置疑的現(xiàn)實。因此,本人多年來與同行討論的一個題目就叫中國教育十大經典略論教師的理念、學養(yǎng)與精神,意在以此讓老師們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教育理念、比較深厚的人文學養(yǎng)和更多一點的奉獻精神。其中的經典之篇,就是《禮記·學記》,荀子的《勸學》,韓昌黎的《師說》老三篇。這些曾與因緣生小友談過,希望他把這老三篇做個簡注,讓為人師者都將這之篇熟讀成誦。這必將使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人文學養(yǎng)、奉獻精神都有較大的提升。因緣生小友聞斯行之,竟很快給這三篇做了詳注,并為之疏解。更有幸凈空老教授親為作序,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付梓刊行,實是教育界一件大事。
《禮記·學記》是中華先民數(shù)千年教育經驗的總結,對教育的目標、作用、內容、方法等都做了全面詳賅的論述,表現(xiàn)出中華先民極高的智慧。在此,僅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一極高的教育理念贅語一二。
人與草木、鳥獸、蟲魚不同之處即在借教育以文化之而為人,由此形成了感情、理智、人格質量、社會道德和人文思想等。于是組織社會,建立國家,努力使人與人在互相同情憐憫、互相關心幫助下,實現(xiàn)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世界。要實現(xiàn)這一理想,唯賴教育。沒有教育,便沒有一切。因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八個字是構成社會、建立國家的先導。沒有這個先導之理念,不僅社會國家無法構建,人也必然與鳥獸無別,不成其為人了。
荀子之性惡論,歷遭詬病,實是吾輩不解荀子之良苦用心。本來人之初生,無所謂性善性惡。孟子講性善,是一種提倡作為人,應自幼向善,終生向善。而這種向善,也必須以教育實現(xiàn)之,不然即會不知向善,甚至變惡。荀子講性惡,更是高度強調教育之大功如果不重教育,不行教育,天下盡為惡人,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荀子寫《勸學》,即鼓勵、勸勉人終身學習,接受教育。博學、參省,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亦即學、問、思、辨、行;假物,即借教育以文化人;就正、防邪,即追求優(yōu)異的向學環(huán)境;勤積、結一,則勸人必以持恒厚積,方可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誦經、讀禮,即論教育之內容及學習之順序;好人、隆禮、通倫理、一仁義,即尊師重道之大理;成人、貴全,即勸學之終極目標。這些論述,正是今天教育所大缺失者。
韓公之《師說》總論為師與從師之道。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的根本職責與任務。傳什么道?天地之大道。授什么業(yè)?經國之大業(yè)。解什么惑?人生之大惑。韓公與其弟子李翱率先提出應高度重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宋儒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放在五經之前,實是讀經之不二法門。天地之大道,即為《大學》之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的前提就是明明德,明白天地之大道,熔鑄高尚的道德,然后影響、教化社會人群,共同把人的事情做到好。經國之大業(yè)就是《大學》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人生的價值取向。如果不知止于至善,沒有修、齊、治、平的價值觀,就是人生之大惑。傳天地之大道,授經國之大業(yè),解人生之大惑,這就是對教師的根本要求,否則就不副人師之名、人師之實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是從師之道。韓公感慨萬端地接著說道: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時至今日,讀至《師說》此語,不禁令吾輩為之痛哭,為之流涕,為之長太息也!
八十多年前,錢偉長先生留學美國,遍訪南北美洲,發(fā)現(xiàn)一個極其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即北美是那樣的發(fā)達,而南美又是那樣的落后,其研究的結論是:教育發(fā)達則國家發(fā)達,教育落后則國家落后。這是被全世界各國驗證的經典論斷。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大學教育是成才教育。就大學而言,三億人口的美國有一萬多所大學,而我十三億人口之眾的中國僅有不到三千所大學;河南是中國一億余眾的人口大省,韓國人口是四千八百萬,韓國大學有四百多所,而河南現(xiàn)在只有一百二十所大學,其中專科占七十七所。
二〇〇六年,錢學森先生逝世前對總理說過一段話:這幾十年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學術成就上講,沒一個可以跟民國期間的大師相比,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就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紀之問、經典之問。其實,在大半世紀前就有了答案,當時清華大學的梅貽琦先生說:大學者也,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時的清華大學曾辦了一屆國學院。就那一屆,培養(yǎng)了如王力、錢鐘書、吳宓等一批大師級人才。為什么?就是當時的清華大學大師如云,其中四大名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聲望卓著,傳為美談。
在上個世紀的中國大地上,曾出現(xiàn)過一批卓有建樹的學者。現(xiàn)在檢點起來,那批學者的成因有兩個條件:一是國學功底硬,二是留洋看世界。所謂國學功底硬,就是精通母語,諳熟母文化;留洋看世界,就是不拒絕人類創(chuàng)造的所有文明。這二者缺一不可。
大學沒有大師,教出來的學生就成不了明師;大學無大師,中小學無明師,教育休矣!北京大學何九盈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翻開近百年歷史,無一頁不是反傳統(tǒng)三個字。高喊廢除漢字的學者有之,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有之,把線裝書全都扔到茅坑里的元老有之,交白卷的革命小將有之……百年來的反傳統(tǒng),對中國文化教育造成的創(chuàng)傷,是何等之巨大!人文學養(yǎng)的缺失,母語的低化、淺化、粗化、俗化,使今天想把我們民族的思想、意志、情感準確地、深刻地、高雅地表達出來都成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今天,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必須復興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之復興,必賴于教育之發(fā)達。教師乃教育之主力,其教育理念之確立,人文學養(yǎng)之提高,奉獻精神之建樹,實為今日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之大端。此事切切,不可貽誤。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傳統(tǒng)教育經典之篇《師說》《勸學》《學記》合刊問世,想必為此有所貢獻。
聶振弢
序于羊年即臨除舊迎新之夕也
(聶振弢先生為南陽師范學院教授)
因緣生,河南省社旗縣人,生于1983年,自幼喜歡研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2008年,講述《論語》,并將前五篇整理成冊。2010年,注解《幼學瓊林》。2011年,校集《圣學根之根》。2012年,注解《笠翁對韻》。2013年,注解《禮記學記》、《師說》、《荀子勸學》和《增廣賢文》。
振興傳統(tǒng)教學迫在眉睫
回到經典,深入圣賢教育
中國教育經典老三篇
禮記·學記
師 說
荀子·勸學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