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即《辨喜全集》第二卷中的《智瑜伽》一書,在辨喜生前就得以出版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根據(jù)辨喜的劃分,智瑜伽屬于瑜伽修習方法中的一種,相當于一般所說的哲學,主要特征是通過理性的思辨來獲取知識、實現(xiàn)解脫,涉及人的本性、神性、靈魂、宇宙論等問題。智瑜伽幫助我們通過思辨的方式超越世界萬事萬物的幻象、超越多樣性,這樣才能擺脫束縛、實現(xiàn)靈魂的自由。智瑜伽在印度的四種瑜伽中居于核心地位,能指導我們正確地實踐另外三種瑜伽。
【譯者總序節(jié)選】
一、根本性的問題
無論身處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總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不斷困擾著我們。有時它們會以比較簡單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你是誰?”“你從哪兒來?”“你到哪兒去?”這樣的“保安三問”;有時會呈現(xiàn)出比較復雜的樣子,比如“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愛是什么?”“靈魂到底是什么?”“宇宙是否就是我們?nèi)庋劭吹降臉幼樱俊薄白儎硬痪拥氖澜缰惺欠裼胁蛔兊臇|西?”等等。無論具體形式如何,也無論對日常生活的留戀和面對更高級的存在時的怯弱如何阻止我們?nèi)ブ泵孢@些問題,我們在內(nèi)心最深處都明白:它們是最為根本性的,絕不是無意義的妄想。但令人極為困惑的是,發(fā)達的科學技術、繁瑣的宗教儀式、浩如煙海的書本,最終都無法在這些問題上給出完全令我們滿意的回答,更不用說對財富、權力、名望和享樂的追逐了。我們仿佛被困在一種難以擺脫的困境中,最終不得不選取某種并不滿足的答案接受下來,甚至把內(nèi)心最深處的疑惑隱藏起來,假裝它們不存在,在昏暗的自欺中匆匆走完這趟人生之旅。
既然這些問題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也會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古老的智慧對它們的回答往往更直接、更富于啟發(fā)性。很多事情的確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演化,但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解答則不然。與向現(xiàn)代發(fā)達的科學技術求助相比,去古老的思想中尋求答案可能是一條更有希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也會苦于無法拉近和古人的距離。古往今來,語言、說話方式、生活形式、思維習慣等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究竟該如何越過這些障礙、直擊思想的核心呢?語言、文獻、歷史等都是和思想有關的,但也都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只有穿過這些沼澤,才能得到思想的寶珠。所以,用現(xiàn)代的方式表述出來的古老智慧的精髓,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其實,從來都不缺乏做出這樣努力的人。在人類的思想史上,古今之間的對話也始終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在這樣一個從未有過如此巨大而深刻變革的時代,這種對話顯得尤為重要和可貴。而在做出這樣努力的人中,辨喜無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二、辨喜及其思想特點
辨喜(Vivekānanda,也譯作“維韋卡南達”,1863—1902)是著名的印度教僧侶、哲學家。盡管他只走過了不到四十年的生命歷程,真正用來進行自己事業(yè)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年,卻是向西方乃至世界傳播印度瑜伽和吠檀多(意為“吠陀的終結(jié)”)思想的第一人。他師從在印度極具影響力的瑜伽士羅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1836—1886),并在1893年赴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宗教大會而一舉成名。此后他一方面在西方傳播古老東方的思想、文化和哲學,主要采取演講或講座的形式,然后由弟子或其他人員記錄下來并出版;另一方面在印度建立組織,推動羅摩克里希那思想的實踐和印度社會的改革。他的思想在印度和世界范圍內(nèi)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震撼,包括甘地、阿羅頻多(Arabinda,也譯作“奧羅賓多”)在內(nèi)的無數(shù)人深受他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成立了與他有關的傳道會或研究中心。
為什么辨喜的思想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呢?這個問題需要親自閱讀他留下的文獻、接觸他的理念才能解答,但譯者在此可以先概括介紹一下,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印度思想相比,他的思想至少在三個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
其一是完備的系統(tǒng)性。印度的思想文化豐富而復雜,無論是在歷史、哲學還是文藝領域,想講清楚和印度相關的東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濃厚的宗教因素,給這些領域或多或少蒙上了神秘色彩,讓讀者們難以捕捉其背后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辨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清晰的體系,他把吠檀多——這也是本叢書第一卷的主題——作為自己思想的旗幟,把印度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概括為四種瑜伽:智瑜伽、王瑜伽、奉愛瑜伽和業(yè)瑜伽——這些則是本叢書其他卷會涉及的主題。有了這個框架,我們就可以更方便地把關于印度的知識填充到其中,形成自己的“記憶宮殿”。
其二是充分的現(xiàn)代性。辨喜為什么能夠比其他思想者更出色地完成闡述印度思想的任務呢?這恰恰是因為他接受了良好的現(xiàn)代教育,精通西方哲學和基督教思想,能以更貼近當今生活的方式更嚴謹?shù)仃U發(fā)古老的智慧。尼基拉南達(Nikhilananda,1895—1973)撰寫的較為權威的《辨喜傳》的第四章曾這樣概括辨喜的貢獻:“無論多么有價值的錢幣,如果僅僅屬于已經(jīng)過去的歷史時期,就不能再作為貨幣流通了。神在不同時代會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服務于當時的獨特需求!惫爬系乃枷氡仨毈F(xiàn)代化才真正有價值,但這也的確面臨著雙重困難:一方面,傳統(tǒng)思想的傳承和闡釋有其自身的習慣和優(yōu)點,但也有其不足之處,特別是印度過強的宗教色彩、濃厚的神秘主義和對上師的過分推崇,實際上可能導向迷信、反智的極端;另一方面,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人往往又很難準確地理解印度傳統(tǒng)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要么戴著有色眼鏡、以輕視的態(tài)度對待,要么陷入浩如煙海的學術知識不能自拔。在這一點上,辨喜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習俗的缺陷,又汲取了現(xiàn)代模式的長處,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們提供了印度古老智慧的現(xiàn)代范本?梢哉f,他的方法和思路也值得我們在發(fā)掘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所有傳統(tǒng)智慧時參照學習。
其三則是“全程高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梢园l(fā)現(xiàn),思想的力度與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并不是一回事,往往是分開的,而真正同時包含這二者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以至于有人認為它們是相沖突的、不可兼得的。在復雜而精巧的哲學中,雖然充斥著理智上的精彩之處和思辨的力量,但我們的心靈卻很少得到真正的震撼;在藝術等領域內(nèi),我們的靈魂可能會被崇高感或美感擊穿,卻又找不到能持續(xù)指引我們的思想力量。相比之下,辨喜留下的文字既不是干巴巴的哲學或說教,也不是讓人一時滿足的心靈雞湯,而是同時具備精致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譯者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讀到辨喜的文字時,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的雙重震撼,而且在后來的翻譯和研究中也一直感受著這樣的力量。這的確是與其他思想、哲學或宗教文獻非常不同的,讓讀者始終覺得像是在辨喜身邊,聆聽他將最高的智慧娓娓道來——“坐在老師身旁”,這恰恰是“奧義書”一詞本來的意思。可以說,通過辨喜的話語,我們似乎直接與更高層的存在產(chǎn)生了某種連接。至于這種連接到底是怎樣的,就請讀者們自己去體會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辨喜所處的時代,印度其實面臨著和同時代的中國相似的問題。作為文明古國,中印兩國都是在西方文明入侵的背景下被迫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過程,面對看上去完全異質(zhì)的西方文明的沖擊,無論在中國還是印度都產(chǎn)生了各種互不相同的思潮。有人主張全盤接受西方而擯棄傳統(tǒng),有人則主張固步自封而完全排斥進步和改變。歷史和實踐卻一再證明,只有既堅持傳統(tǒng)中合理的、精髓的部分,又吸收外來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并不斷發(fā)展,古老的文明才能得以保存和進步,人類社會也才能維持豐富多彩的特性并持續(xù)煥發(fā)生機。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究竟該如何既堅持傳統(tǒng)又吸收外來文明?具體應該拋棄哪些東西、保留哪些東西、接受哪些東西?在這方面,辨喜同樣經(jīng)歷過艱難的探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工作的成果也將在本叢書中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xiàn)。而且,辨喜對于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抱有極大的好感。他曾到過廣州,為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了以在印度早已不再使用的悉曇梵文書寫的佛教經(jīng)文而激動不已。因此,向中國讀者系統(tǒng)介紹辨喜的著作,不僅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古老東方的智慧,也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推動中國思想文化的繁榮。
三、本叢書的選編思路
那么,具體選取哪些文獻翻譯介紹給國內(nèi)讀者呢?這并不是個容易的選擇。辨喜本人留下了大量的演講記錄、文章、書信、詩歌等,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根據(jù)他的各種演講和講座記錄整理而成的著作。本叢書以印度加爾各答不二論凈修林出版社的九卷本《辨喜全集》為底本,選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來譯介。譯者按照主題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新的編排,此次出版的是前三卷,主題分別是:吠檀多、智瑜伽、王瑜伽與《瑜伽經(jīng)》,未來還將出版奉愛瑜伽和業(yè)瑜伽等卷。這樣既尊重辨喜已出版的重要著作的原貌,又使得每一卷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便于閱讀和理解。
此外,譯者還編寫了每一卷中重要的梵語術語表,以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探究。
【第三章 摩耶與幻象】
你們幾乎都聽說過摩耶這個詞。盡管并不完全正確,但它通常被用來指代幻覺、妄想或類似的東西。摩耶理論是吠檀多的支柱之一,因此,恰當?shù)乩斫馑呛鼙匾。希望你們耐心一點,因為它很可能被誤解。在吠陀文獻中找到的最古老的摩耶觀念指的是對妄想的感覺,但那還不是真正的理論。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段落:“因陀羅通過自己的摩耶設定出各種形式!边@里“摩耶”一詞指的就是魔術之類的東西,而我們還發(fā)現(xiàn)其他段落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然后“摩耶”這個詞就從我們的視野中完全消失了,可與此同時,相應的觀念卻一直在發(fā)展。隨后出現(xiàn)的問題是:“我們?yōu)槭裁床荒苤烙钪娴拿孛?”答案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徒勞地進行談論,滿足于感官事物,追逐欲望,因此,我們仿佛用迷霧遮蓋了實在!边@里根本沒有使用“摩耶”這個詞,但我們理解了如下想法:我們之所以無知,是因為有一層迷霧出現(xiàn)在我們和真理之間。又過了很久,在最晚的奧義書中,我們又重新遇到“摩耶”這個詞,可這次它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獲得了很多新的含義。理論被提出并重復,還有些其他東西被吸收進來,直到最后摩耶的觀念得到了確立。在《白螺奧義書》中我們讀到:“知道自然就是摩耶,摩耶的支配者就是萬物之主自己!钡搅苏軐W家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摩耶”這個詞被以各種方式使用,直到偉大的商羯羅出現(xiàn)。摩耶理論一定程度上也被佛教徒借用,但在他們那里,摩耶變得非常像所謂的唯心論,而這也就是現(xiàn)在通常所謂的摩耶的含義。當印度教徒說世界是摩耶時,人們馬上想到的是:世界是一種幻覺。這種解釋有一定的根據(jù),比如佛教哲學家就是這樣看的,還有些哲學家根本不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但就吠檀多最新的形式而言,它所說的摩耶既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實在論,甚至都不是一種理論。它不過是對事實的陳述——我們是什么,我們在周圍看到了什么。
……
從抽象的東西到日常生活的普通細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整個生活都是矛盾的,是存在和非存在的混合物。在知識中也存在這樣的矛盾。只要人們想知道,似乎就可以知道任何事情,可沒走出幾步,就會發(fā)現(xiàn)面前有一堵無法越過的銅墻鐵壁。人的一切行動都處在一種循環(huán)中,無法被超越。最貼近、最親近的問題壓迫著人們,迫使他們?nèi)找共煌5睾魡敬鸢福@是徒勞的,因為人們不能超越自己的理智。然而,這種渴望被深深植入了人們心中。我們還知道,善只能通過自我掌控和自我控制來獲得。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臟的跳動都要求我們做個自私的人?膳c此同時,還有超越于我們之上的力量說,只有無私才是善的。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樂天派,他們沉浸在金色的夢鄉(xiāng)中。在青年時代,他們會變得更加樂觀。年輕人很難相信有死亡、挫敗或衰退這樣的事情。隨著老年的到來,生命成了一片廢墟,夢想消散在空氣中,人們開始變成悲觀主義者。我們就這樣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被自然推來搡去,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我想起佛陀傳記《普曜經(jīng)》中的一首名歌。經(jīng)中說,佛陀作為人類的救星降生了,但他在宮殿的奢華中迷失了。一些天使到來并用歌聲喚醒他。整首歌的主旨是: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生命之河中漂流,從不停留,從不休息。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無窮無盡而沒有片刻的休息。我們應該做什么呢?吃飽喝足的人會是個樂天派,不去談論任何痛苦,因為這會讓他害怕。不要告訴他世界的悲傷與苦難,要告訴他一切都很好。他會說:“是的,我很安全?纯次野桑∥矣幸蛔芎玫姆孔幼,不畏懼饑寒,所以不要把那些可怕的景象呈現(xiàn)在我面前!钡硪环矫,還有其他人饑寒交迫而死。如果你去告訴他們說一切都很好,他們可不會聽你的。當這些人身處苦難中時,怎么可能希望他人幸福呢?我們就這樣在樂觀和悲觀之間搖擺不定。
還有關于死亡的無可逃避的事實。全世界都在走向死亡,一切都會死去。我們的所有進步、虛榮、變革、奢華、財富、知識,都逃不開那個終點——死亡。這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城市出現(xiàn)又消失,帝國崛起又毀滅,行星裂成碎片并化為塵埃,又被其他行星的大氣吹散。因此,死亡一直都存在,沒有開端,是一切的終結(jié),是生命、美麗、財富、權力和德性的終結(jié)。圣徒和罪人、國王和乞丐都會死去,所有人概莫能外,但對生命的巨大執(zhí)著從未消減。不知為什么,我們就是執(zhí)著于生命,不可能放棄生命。這就是摩耶。
母親在小心翼翼地照顧孩子,她所有的靈魂、所有的生命都被傾注在孩子那里。孩子長大成人,或許會成為一個無賴或野蠻之徒,每天都踢她、打她,可母親還是執(zhí)著于這個孩子。當理性覺醒時,她就用愛的念頭蓋住理性。她幾乎不可能認為這不是愛,不可能認識到這是一種控制了她神經(jīng)的、無法擺脫的東西。無論怎么進行嘗試,她都不能擺脫自己身上的束縛。這就是摩耶。
我們都在追尋金羊毛。每個人都認為這將是自己的。每個有理智的人都看到自己的機會或許只是兩千萬分之一,可大家還是在為它奮斗。這就是摩耶。
死亡日夜繞行在我們的地球上,但與此同時我們都認為自己會永生。曾經(jīng)有人問國王堅戰(zhàn):“世上最奇妙的東西是什么?”他回答說:“我們身邊的人每天都在死去,可人們卻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死。”這就是摩耶。
……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摩耶并不是一種對世界進行解釋的理論。它不過是對如下事實的如實陳述:我們存在的基礎是自相矛盾的,無論在哪兒我們都要穿過這個巨大的矛盾。只要有善的地方就一定也會有惡,只要有惡的地方也就一定會有善;只要有生命的地方死亡就會如影隨形;任何歡笑的人都一定會哭泣,反之亦然。事物的這種狀態(tài)是無法被補救的。我們可以真切地想象一個地方,那里只有善沒有惡,我們只會歡笑而從不哭泣。但就事物的本質(zhì)而言,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條件并沒有改變。哪里有讓我們歡笑的力量,哪里也就潛藏著制造眼淚的力量。哪里有制造幸福的力量,哪里就潛藏著讓我們痛苦的力量。
因此,吠檀多哲學既不是樂觀主義也不是悲觀主義。它同時宣稱這兩個方面,并如實地對待事物。它承認這個世界是善與惡、幸福與痛苦的混合物,而增加其中一方就一定會增加另一方。永遠不會存在一個完全善或完全惡的世界,因為這種觀念在語詞上就是矛盾的。我們的分析所揭示的一個重大秘密就是:善與惡并不是兩個既成的、相分離的存在。
……
摩耶無處不在,這可真糟糕。但我們必須通過它行動。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會在世界完全變好后再開始行動,然后享受歡喜,那就好比一個坐在恒河邊的人說:“當所有水都流到大海后,我再渡河!蔽覀兊牡缆凡皇桥c摩耶同向的,而是與它相反。這里還有另一個事實要了解。我們天生就不是給予大自然幫助的人,而是與大自然競爭的人。我們本是它的主人,卻束縛了自己。這座房子為什么在這兒?大自然并沒有建造它。大自然說,去森林里生活吧;人類卻說,我要建造房屋并與大自然斗爭,而且他們也這樣做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與所謂的自然法則不斷斗爭的歷史,而人類最終是有所收獲的。在內(nèi)在世界,同樣的斗爭也在進行,這是作為動物的人和靈性的人之間的斗爭,也是黑暗和光明的斗爭。人最終也會是勝利者,從大自然中開辟出通向自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