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研究經(jīng)典文本解讀》云集當代傳播學領域一流學者,甄選13篇媒介研究領域的“經(jīng)典文本”加以評述,不但清晰勾勒出媒介研究的歷史脈絡,更對哥倫比亞、法蘭克福、芝加哥、多倫多和英國文化研究五大學派的傳播思想做出精妙的總結。
從拉扎斯菲爾德到阿多諾,從麥克盧漢到霍爾,傳播學,這一年輕的學科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漸漸羽翼豐滿,而本書就是國際學人將傳播學建構為令人尊敬的獨立學科的重要努力。
著名學者邁克爾·舒德森盛贊本書“必將在傳播研究與傳播理論發(fā)展史中掀起浪潮”。
即使沒有那兩個字母“n”,經(jīng)典(canon)也是個極具爆發(fā)力的詞。編輯一本題為“經(jīng)典文本”的書,不啻令自己身陷戰(zhàn)爭的泥潭——自從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會議上產(chǎn)生了這個想法后,我們就走過了這樣的歷程。后來,在阿卡普爾科(Acapulco)”國際傳播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一位同僚憤然指責我們:“你們不能那樣做!”而朋友們則勸阻:“若你們真要編這本書,不妨換個標題,比如‘基礎’、‘原創(chuàng)’或者‘權威’,但別貿然使用‘經(jīng)典’!薄盀槭裁床荒苣兀俊蔽覀兎磫柕。結果,又一輪炮轟開始了。
“經(jīng)典文本等于權威,”有人說,“那就意味著我們要對現(xiàn)有文本作出取舍,選擇一些,忽視其他。…“應當由誰來選擇?”又有人問!跋裢ǔD菢樱赡切┵Y深和優(yōu)秀的人來選!贝鸢赋鰜砹。“開列書單有礙創(chuàng)新,”有人告訴我們!敖o我們創(chuàng)新成果,而不是紀念性作品!薄斑@只是個研究領域,不是個學科;我們應該天馬行空地漫游,就算偶爾迷路,也強過拾人牙慧!庇腥苏f。另一個人說:“這甚至連一個研究領域都算不上。媒介研究僅有五十年歷史,現(xiàn)在確定鼻祖為時過早。”他補充說,“另外,我們的任務是與變遷中的現(xiàn)實打交道,而不是挖掘陳年舊賬”。簡而言之,同僚對這本書的反對意見集中于諸多限制可能帶來的危險,以及對擺脫權威、準則、方法與傳統(tǒng),實現(xiàn)回歸自由的渴望。
我們不會屈服,甚至不會放棄“經(jīng)典”的提法。這并不等于對批評的觀點全盤否定,但在大方向上我們絕不會動搖。我們希望這項工作能對致力于傳播學這一跨學科領域(是的,是領域)的學者們有所裨益。
梅納海姆·布朗德海姆(Menahem Blondheim),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與美國研究系,高級講師。
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巴黎國家科學與政治研究中心,媒介社會學教授。
邁克爾·古列維奇(Michael Gurevitch),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唐·韓德爾曼(Don Handelma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人類學教授。
伊娃·依魯茲(Eva Illouz),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高級講師。
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系,名譽教授。
泰瑪·利比斯(Tarmar Liebes),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尤瑟法·洛西茨基(Yosefa Loshitzky),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 系,副教授。
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新罕布什爾大學傳播學系, 教授。
艾薇兒·奧爾洛夫(Avril Orloff),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碩士,作家、學者。
約翰·杜倫·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愛荷華大學傳播學教授。
埃里克·羅森布勒(Eric W·Rothenbuhler),紐約新學院大學媒介研究研究生項目主任。
派迪·斯坎內爾(Paddy Scannell),威斯敏斯特大學哈羅校區(qū)傳播與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學院,教授、研究主任。
彼得·西蒙森(Peter Simonson),匹茲堡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加布里埃爾·韋曼(Gabriel Weimann),海法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系 主任。
常江,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美國西北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傳媒社會學與電影史。譯著有《發(fā)掘新聞:美國報業(yè)的社會史》和《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
前言 他山之石
第一部分 哥倫比亞學派
概述
第1章 哥倫比亞的批判研究: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的
《大眾傳播、流行品位與組織化社會行為》
歷史的謬誤:既有的常識
20世紀40年代的傳播研究
默頓與拉扎斯菲爾德在哥倫比亞
論文的主題
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的后續(xù)影響力
結論
第2章 赫佐格《論借來的體驗》在“主動受眾”爭鳴中的地位
赫佐格被誤解了?
緣何《論借來的體驗》可被歸入法蘭克福學派
程式化文本——控制抑或解放?
替代性快感:表達攻擊性抑或遁入“感情真實”幻想?
解讀受眾動機的策略:精神分析、功利主義與文學
哭泣:我們需要付出代價嗎?
肥皂劇迷:赫佐格的第二個研究項目
第二部分 法蘭克福學派
概述
第3章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奧義:讀《文化工業(yè)》有感
理解的障礙
關于本書的討論
《文化工業(yè)》的思想淵源
一種補償式解讀
評價:《文化工業(yè)》的利與弊
第4章 情境化的本雅明:論《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導言
20世紀30年代的藝術與政治
藝術、復制與靈韻的消失
音樂拜物教
自主藝術
后續(xù)影響
第5章 拯救消費:論洛文塔爾的《大眾偶像的勝利>
《大眾偶像的勝利》
一種批判文化視角
第三部分 芝加哥學派
概述
第6章 沃斯<共識與大眾傳播》中的共同體與多元主義
以傳播為核心概念的社會學
文化與日常生活
大眾
輿論與媒介控制
共識
種族與文化多元主義
第7章 受眾即人群,人群即公眾:對朗格夫婦《芝加哥的麥克阿瑟日》的再思考
作為集體行為的麥克阿瑟日
朗格夫婦看見了什么
朗格夫婦沒看見什么
“準經(jīng)典”的命運
大眾癲狂癥?
“受眾即人群,人群即公眾”假說
第8章 通往虛擬偶遇之路:霍頓與沃爾的《大眾傳播與類社交互動》
另一方面的情況
類社交互動:詳述霍頓與沃爾的觀點
冷媒介、觸覺凝視與自我的內在社交性
心靈的社交:看電視的虛擬偶遇之路
第四部分 多倫多學派
概述
第9章 哈羅德·英尼斯與傳播的偏向
相關性:《傳播的偏向》及其讀者
崇高性:被經(jīng)典化的英尼斯
革命性:《傳播的偏向》與傳播決定論
革命性:“偏向”的起源
拓展性:“偏向”、現(xiàn)在與未來
第10章 經(jīng)典反文本:馬歇爾·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
麥克盧漢對文本分析的拒斥
麥克盧漢式的歷史
主要原理
麥克盧漢的聲望沉浮
復興
結論:不可或缺的反文本
第五部分 英國文化研究
概述
第11章 昔日之豐裕: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
作為社會理論的思想史
20世紀50年代的大眾傳播理論化
批判性與經(jīng)驗性之間
國家的復雜性
第12章 贏得經(jīng)典?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釋碼》
為一篇文章立傳
一個關于“立場”的模型
轉變中的文本
1980年版
《<舉國上下>的觀眾》:對理論的經(jīng)驗性應用
經(jīng)典化的開端
經(jīng)典化如何實現(xiàn)?
質疑與結語
第13章 在文化研究時代回顧墨維的“視覺快感”
譯名對照表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洛文塔爾手握如此出色的方法論武器,他的絕大多數(shù)論述和觀點后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一方面,不難發(fā)現(xiàn),洛文塔爾眼中那些“對舊工業(yè)秩序構成威脅”的消費英雄其實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代表與載體,他們的出現(xiàn)折射了知識、信息與電子科技的進步。另外,還有一個事實不容忽略,即社會重心從生產(chǎn)轉向消費的過程創(chuàng)造了大量社會財富與自力更生的人,其成就遠遠超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如果說體育和電影明星輕而易舉地取代了傳統(tǒng)工業(yè)精英成為人物傳記的主角,那也是因為這些明星及其所在的領域業(yè)已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財富來源。此外,被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貼切稱為“技術資本主義”(techno-capitalism)(1989)的信息資本主義,早已通過教育渠道促成了新型社會流動的形成。事實上,專業(yè)人士與“新型文化中介”(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已然成為中產(chǎn)階級與上流社會的主體。社會流動渠道更加多樣化,早非強調“領導權”與“績效”的19世紀達爾文主義可比(Bendix,1956;Whyte,1957)。
另外,休閑文化并不必然意味著工作時間的減少。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隨著大眾娛樂的普及與風靡,人類的勞動強度反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時間也大幅度增加。對此,茱迪絲·肖爾(Judith Schor)(1991)在其對美國勞動類型的歷史分析中作出了清晰的闡釋。而且,誠如阿莉·霍赫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1997)所言:人們越來越不愛待在家里,反而將秩序井然的工作環(huán)境視為避難所,以此來逃避家庭中的繁重勞動。事實上,消費資本主義建立在福特主義(F'ordism)的基礎上,高度組織化使得勞動變得更加高效而理性,這只會極大提高生產(chǎn)力。早期資本主義(所謂工業(yè)資本主義)與晚期“消費”資本主義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勞動場所的轉移。在消費資本主義中,身體已成為持續(xù)、艱辛工作的客體,而勞動的榮耀與樂趣則因人在面對自我時的嚴重焦慮態(tài)度而強化。所有這些,都與洛文塔爾眼中的“沒心沒肺的享樂主義”相去甚遠。
在洛文塔爾的文本以及當下始終困擾我們的問題與窘境之間,產(chǎn)生了強大的共鳴。尤其是,該文提出了一個理解文化與經(jīng)濟關系的重要視角,它所探討的問題我們今日仍須面對,因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套理論可以弄清我們與資本主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在諸多層面上,洛文塔爾的文章都見證了我們的矛盾心態(tài),以及我們在考察文化究竟應在當下經(jīng)濟與社會秩序中扮演何種角色時的束手無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