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學術概觀》是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可謂“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論。作者晚年依據畢生經驗和體悟撰寫本書,對東方學術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學術予以宏觀的闡述,抉發(fā)東方學術價值在其為人生實踐之學、改造生命之學,敘述力求簡明切當,有助于后來的學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訂本,除精加?蓖,還增加了早年撰寫的有關文字,以及訪談、書信中有關儒釋兩家見解的文字,內容更為充實。
1.“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論:梁漱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2. 國學宗師以畢生體悟深入闡發(fā)儒釋道三家文化精義
◆ 立根本土,眼光向下,面朝世界與未來,深研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原創(chuàng)型思想家
◆ 為蒼生起,奔走于大地,從實踐來,往實踐中去,篤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實干家
◆ 獨立思考,表里如一,悲天憫人,執(zhí)守良知,錚錚鐵骨,百年唯一見的知識分子楷模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最具獨立風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后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歷而執(zhí)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xiāng)村建設;發(fā)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后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云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上 編
東方學術概觀
附:東方學術概觀(未及完成之昔年舊稿)
儒佛異同論
孔子學說之重光
孔學繹旨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
佛法大意
東方學術之根本
下 編
儒家孔門之學為體認人的生命生活之學 ——答李耀光教授
佛法與世間
呂著《佛法與世間》(講稿)摘要與按語
談禪宗 上 編
東方學術概觀
附:東方學術概觀(未及完成之昔年舊稿)
儒佛異同論
孔子學說之重光
孔學繹旨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
佛法大意
東方學術之根本
下 編
儒家孔門之學為體認人的生命生活之學 ——答李耀光教授
佛法與世間
呂著《佛法與世間》(講稿)摘要與按語
談禪宗
談 靜
“一切法畢竟空”
略說佛家思想要旨——《讀熊著各書書后》之摘錄
與艾愷教授談佛家思想
佛法講述——書信摘錄
何謂出世
印度佛教與流傳到外國的佛教之不同
《思索與領悟輯錄》選錄
增訂本編后記
? 應當說:一般動物依從本能生活,心為形役,而人類卻有形為心役的可能性。亦即是說:人心是超乎其身的,主宰乎其身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全在于此。此是可能的,而非必然,所以可貴。
? 東方之學不是求客觀規(guī)律之學,而是主觀方面向內自求了解之學,不是改造世界的學問,而是改造自己生命的學問!@里世界既指外在的大自然界,亦復指社會人事。這里所云改造自己生命大抵在提高主觀能動性,從被動中超脫出來。因此不能以研究客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來研究東方古人之學。這有如不能站在遠處坐在屋內從書本上研究游泳一樣。要學游泳只有跳下水里試著去活動一番。儒家之學必首(在)立志,佛家之學必先發(fā)心者以此。
? 學術原是吾人賴以解決問題的,就在解決問題中發(fā)展學術,而不同的學術則走著不同的途徑,各有其不同的治學方法。人類文化轉入第二期,問題既從人對物者轉移在人對人,首先得要認識人類自己——在自家生活上體認生命——則一向兩眼向外冷靜地觀測一事一物的科學方法固不適用,廣泛地設想宇宙之大的那些哲學思維亦豈適合?茍不切己反省,時時改過自新,從自己再體察人情來解決社會問題,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此就儒家修身之學而說,其它兩家亦可借以推見其概?傊巳艺,其切切實實解決問題同于科學家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而不同于哲學家之空想一番。
? 當階級和國家還沒有從人類歷史上消除去,事實上總是講力多于講理。講力就是以對物的態(tài)度來解決對人的問題。試看今天世界上不是依然到處都看見以對物的態(tài)度對人的事情嗎?譬如兩軍作戰(zhàn)彼此砍殺,其與斬伐草木豈有兩樣?坐下來講和談判,似乎要照顧到對方的感情意志了,而威脅利誘無不至,其與調馴犬馬亦豈相遠?在對人還如同對物的這世界上,依然是物的學問當先。必在如何解決對人的問題劃然有別于對物了,而且“人的問題”又切要過“物的問題”那時候,人們大家才會都來講求“人”的學問——“人”的學問方始當先。
? “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一句話,這是從根本上道出了東方學術之真髓的。一般生物乃至人類的生命皆有很大盲目性和機械性。人類的智慧雖高,但此智慧卻恒在生命所役使之下向外活動。只有東方古人卻把它收回來還用諸其身,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這一句話可以適用于儒家、道家以至佛家而悉無不合。
? 如我夙昔所說:人類的特征在理性;理性則以自覺不昧 awareness為其內核。東方學術的根本實在此?最仦閷W要歸于自覺自知、自主自如;其覺蓋在意念行為之間不墮失于先天氣質、后天習慣。而道家有異乎是,卻在吾人機體內部發(fā)展其自覺。
? (儒與佛)兩家為說不同,然其所說內容為自己生命上一種修養(yǎng)的學問則一也。其學不屬自然科學,不屬社會科學,亦非西洋古代所云“愛智”的哲學,亦非文藝之類,而同是生命上自己向內用功進修提高的一種學問。
? 科學發(fā)達,識得物理愈多,愈能借以應付和處理事物;然止于知其“如此如此”或“若果如此,即將如彼”的公式,處于靜態(tài),未曾示人以行動方向,更沒有發(fā)動一種行為的力量。例如有了原子能的知識,是用來制造武器殺人,抑或用之生產民需品,全沒有一定。主觀情理卻不是這樣。要求正義,反對非正義,要求公平合理,否則反對,有方向,有力量。
物理是對物的,情理是對人的。兩種理皆為人類生活所一日離不開。你不能離開物(自然界之一切)而生活,你就需要通達物理;同時,你不能離開人而生活,你就需要通達情理。難道不是嗎?
人們行事總要合理,既要合乎物理,又要合乎情理。行事違失于理,是謂錯誤。既然理有兩種,亦就有兩種不同的錯誤。違失于物理者,由于知識不足者居多,亦或一時粗心大意,事所難免,可以原諒。違失于情理者,問題便嚴重得多,恒引起責問忿爭。人世間所有爭端,往往擴演而為慘劇戰(zhàn)禍,不在前一錯誤而在后一錯誤,二者固不可等量齊觀。
? 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沿襲甚久之社會秩序)主要表現(xiàn)既是“非宗教的”,又且為“非國家的”。如所見于西洋的宗教和國家這兩大權威,中國皆缺乏之。此正見其社會秩序自爾維持,不是靠著外力之強加。其所以長久不見根本性的變革者就在此。其陷入亂世及其由亂而規(guī)復于治,若有一定時際者無不在此。
? 一言以申明之:由密切的親族人之間相互照顧,時時以對方為念的那種心理情誼,擴大推行于接鄰之外人,取代了集團間排他的狹隘習俗就是。正由此倫理情誼之推行,中國民族是以同化吸收了許多鄰邦外族而開拓無疆,是以其歷史盡有曲折而綿續(xù)長久,誰莫能比。
? 中國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風土人情之異,語音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樹立其文化之統(tǒng)一者,自必有為此民族社會所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之精神中心在。唯以此為中心而后文化推廣得出,民族生命擴延得久,異族迭入而先后同化不為礙。此中心在別處每為一大宗教者,在這里卻誰都知道是周孔教化而非任何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