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是一部史論隨筆的合集。全書十二卷,上起遠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教、科技和許多為正史所不栽的逸聞軼事。本書對《千百年眼》進行了權(quán)威注釋,書中記述具體,議論新奇,體現(xiàn)出作者讀史“不為茍同”的風格。又大多言之有據(jù),有些見解確如鄒元標《千百年眼序》所說,“起古人相與論辯,亦必心服。”
這是一部反思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曠世奇書,是晚明史學的杰作?滴鯇⒋藭袨轭^號禁書,自己卻終生攻讀不輟。此書上起遠古,下迄明季,記述具體,議論新奇,具有高人逸士的風范,特立獨行的視角。研讀此書,你會看透千百年來中國的歷史。
上冊
\\t千百年眼卷一
\\t003 上古文籍
\\t004 古史之謬
\\t005 四岳為一人
\\t007 堯不誅四兇
\\t008 許由讓天下非難
\\t011 巢、許非曠士
\\t012 帝堯善愛其子
\\t013 瞽、象殺舜之由
\\t015 “納于大麓”非“山麓”
\\t016 象刑辨
\\t018 舜葬蒼梧考
\\t019 《禹貢》為古今地理之祖
\\t021 帝賚良弼
\\t023 “伊尹放君”之誤
\\t025 微子不奔周
\\t027 夷、齊辨
\\t031 商之后獨盛于夏、周
\\t033 太王未嘗翦商
\\t034 武王追王明文
\\t036 《金縢》非古《書》
\\t038 三監(jiān)、武庚之叛不同情
\\t040 湯、武不可并言
\\t043 殷有三人
\\t044 世官之弊
\\t047 封建難復(fù)
\\t051 井田不可行
\\t058 三《書》紀周穆王之賢
\\t060 周過其歷之謬
\\t……
\\t
\\t下冊
\\t千百年眼卷七
\\t433 《徙戎論》無救于晉
\\t434 晉室所以敗
\\t436 王衍羞見其女
\\t437 陶侃被誣
\\t440 庾亮失計
\\t442 王導遺誅
\\t444 王逸少經(jīng)濟
\\t446 《蘭亭》未可議
\\t447 張翰莼鱸
\\t448
\\t
\\t\\t前言
\\t
\\t
\\t\\t《千百年眼》是晚明張燧所著的一部學術(shù)性札記,全書共十二卷,512條,大多為史論、史考,間雜有少量文藝批評,起遠古,訖明季,內(nèi)容駁雜,議論新奇。其書名“千百年眼”,欲以“豪杰之眼”看透千百年的中國歷史。所謂豪杰之眼,不同于“文人之眼”、“俗儒之眼”,其見解乃是“隨手萬變,無所規(guī)摹,亦無不破的,使后世觀者,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因書中多“異端”之語,以至于被康熙列為禁書,自己卻攻讀不輟。作者張燧,字和仲,湖南湘潭人,據(jù)《湘潭縣志》記載,他出身富貴,兄弟都好治生產(chǎn),張燧獨“務(wù)友朋,耽書史,不為茍同”,并且常常“命仆載紙筆自隨,有省輒識之,雖藩溷不釋”。明朝末年,張燧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
\\t
\\t
\\t\\t因本書的史論性質(zhì),可能短至一兩百字的條目,卻涉及諸多史實,為幫助讀者理解文意,在翻譯的基礎(chǔ)上,也做了必要的注釋,對必要的史實進行了介紹,多采信為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避免冗繁的考證。對字詞的注解,也盡量簡潔。此外,也對原文一些有疑義的地方作了必要的辨正和校對,有實在難以索解者,均如實以告。總之,注釋和翻譯均以疏通文意為旨歸,至于作者的觀點,則不加以評論,而是留待讀者辨析。因譯者水平所限,注釋和翻譯難免有所謬誤,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t
\\t
\\t\\t
\\t
\\t
\\t\\t正文節(jié)選
\\t
\\t
\\t\\t上古①文籍
\\t
\\t
\\t\\t泰山封禪文字萬家,周有外史專掌三皇五帝之書,則古人文籍不必盡減今時。顧世類弗傳者,良由洪荒始判,楮墨②未遑,重以祖龍③烈焰煨燼之中,僅存如線。漢世諸儒稍加綴拾,劉氏《七略》④遂至三萬余卷?贾T班氏《藝文》⑤,西京制作才十二三耳。世以“皋、夔、稷、契⑥,何書可讀”,然乎否耶?
\\t
\\t
\\t\\t注釋
\\t
\\t
\\t\\t①上古:遠古。②楮(chǔ)墨:紙與墨。③祖龍:秦始皇。④《七略》: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西漢劉歆根據(jù)其父劉向《別錄》,“撮其指要”而成。劉歆(約前50—后23),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⑤《藝文》:指《漢書·藝文志》,是當時公家藏書的分類目錄,根據(jù)《七略》改編而成。作者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⑥皋、夔(kuí)、稷(jì)、契:傳說中舜時賢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稱。
\\t
\\t
\\t\\t譯文
\\t
\\t
\\t\\t記述泰山封禪事跡的文字極多,周朝有名為外史的官掌管三皇五帝時代的書籍,表明那時候的文獻典籍不一定比現(xiàn)在的少?疾爝@些書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乃是天地初分的時候,紙墨還不是那么發(fā)達,加上秦始皇焚書,留傳下來的書更是寥寥無幾了。漢代一些儒家學者對留存的書籍進行收集連綴,劉歆編著的《七略》一書因此多達三萬多卷。考察班固撰寫的《藝文志》,其中西漢時期的書籍才占了十分之二三!案、夔、稷、契之時,哪有什么書可讀”的說法,是否正確?
\\t
\\t
\\t\\t古史之謬
\\t
\\t
\\t\\t譙周《古史考》①以炎帝與神農(nóng)各為一人,羅泌《路史》②以軒轅與黃帝非是一帝;史皇與蒼頡乃一君一臣;共工氏或以為帝,或以為伯而不王;祝融氏或以為臣,或以為火德之主。楊朱③云:“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隱或顯,億不識一;當身之事,或見或聞,萬不識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廢,千不識一!敝猎昭院!
\\t
\\t
\\t\\t注釋
\\t
\\t
\\t\\t①譙(qiáo)周(201—270),字允南,三國巴西西充(今四川閬中)人。所著《古史考》是一部古史考證性質(zhì)的書籍,主要目的是為司馬遷的《史記》糾謬。②羅泌(1131—1189),字長源,號歸愚,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路史即大史之意,《路史》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guān)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③楊朱:生卒年不詳,字子居,戰(zhàn)國時魏國人,道家楊朱學派創(chuàng)始人,其言論事跡散見于《孟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等書,思想與墨子極為對立。
\\t
\\t
\\t\\t譯文
\\t
\\t
\\t\\t譙周所著《古史考》里說炎帝與神農(nóng)不是同一個人,羅泌《路史》認為軒轅帝與黃帝是兩個不同的帝王;史皇與蒼頡,一個是君王一個是臣子;有的說共工為帝王,有的說他只是“伯”,未稱王;有的說祝融只是臣子,有的說他是火神。楊朱說:“三皇的事跡,若有若無;五帝的事跡,如夢似幻;三王的事跡,有些清楚,有些隱晦,正確的可能不到億分之一;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不管是親眼所見還是親耳所聞,正確的可能不到萬分之一;當下的事情,或存或廢,正確的可能不到千分之一!笨芍^至理名言!
\\t